是價值觀啊


以下為個人觀點:

從名詞解釋來說,

新聞是指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是也可指客觀事實的新變動。

本質上是記錄、還原、傳播受眾欲知而未知的真實事實。


在概念的定義上,新聞既是新近事實發生的報道,新聞又是新近事實變動的信息,綜合來看的特點便是「新」「真」

在本質上,新聞是一種信息,信息是整個新聞活動的主要支柱

信息根據所知範圍的不同,又可以分為廣義信息、一般信息、狹義信息

【廣義信息】是指所有對象在相互聯繫作用過程中呈現出來的各種屬性。信息與物質、能量構成客觀世界,信息具有和物質、能量等量奇觀的地位。

【一般信息】是指人類的認識過程和傳播活動相關的知識積累,這個定義僅強調對象與人的作用和聯繫。

【狹義信息】是指能夠消除受信者隨機不確定性的東西,在新聞學中「新聞」的本質即來自此狹義定義。

正如資訊理論的創始人香農在其名著《資訊理論》中所指出:「接收信息和使用信息的過程就是我們對外界環境中的種種偶然性進行調節並在該環境中有效地生活著的過程。」

這裡所說的「隨機不確定性」「偶然性」是指現實生活中所出現的影響人們生存、發展和多種變動的可能性,信息的存在便是排除其它的可能性,消除受眾隨機不確定性,僅留下有限的「可能」。

新聞工作的要求便是要致力於消除受眾的不確定性,回答人們所關心、所渴望瞭解的情況,而非先考慮如何教育讀者,如何向讀者灌輸思想。

正因為信息包含具有「真」與「新」特性的情況、知識、內容,纔有消除受信者隨機不確定性的作用,但這也可稱為「資料」,而不能稱為信息。

從新聞的認識角度出發,真正的信息還必須具有以下的特點:

「共享性或使用不滅性」是信息和物質的顯著區別,單一的物質無法共享、同時佔有,但信息正是因為具有「共享性」,才使其得以傳播。

信息在傳播過程中,可以「壓縮」也可以「擴展」。同一個新聞事件報道,報道內容可以用簡單的百字概括,也或者是萬字挖掘深度報道,信息是可以被無限挖掘的。

兩個以及以上的信息的有機組合,可以產生出「新信息」。不同媒體從不同角度來分析,它們所觀察到的事實角度不同,它們所組合的信息不同,得出的結論也不同。

人的大腦既是信息的存儲區,又是信息的組合加工廠。同一個信息和不同信息的組合,進而產生信的信息,得到新的認識、新的觀點。

不同的媒介有不同的受眾,不同的受眾對信息有各種特殊的需要,這便是信息的「相對性」。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這決定人們對外界信息具有選擇性,人們通常只能注意到一部分信息,而注意到的信息又和接受者的「內在需求」相關聯。

信息具有強烈的時間效應,任何事物的過程都有預兆、發生、發展和結果這個幾個階段,而信息的作用在於為人們決策提供依據。為決策以及隨之而來的行動需要提供信息,適用決策的事實信息具有時間的侷限性就要有一定的提前量、完備性。

信息運用的「多角度性」,也是信息與物質的又一區別。物質的使用屬性往往在生產過程中已經確定下來,但人們對信息的認識卻各不相同,因而也會從不同的角度來運用信息。

即使人們對信息的認識有正確與錯誤、深刻與膚淺之分,但還可以從不同側面、不然角度來認識,進而以具體情況使用。

對於一個重大的新聞事件或社會現象,既從微觀上看,又從宏觀上看;既作縱向比較,又作橫向比較;既從積極的方面看,又從消極的方面看;既立足於當下,又放眼於未來……

當新聞工作者將報道放到歷史、現實、未來的立體交叉的大網路中加以全方位、全景式的掃描時,這樣的新聞稱為「全息」報道,亦稱為全方位報道。


記錄和傳播吧

記錄人和事,傳播那些有價值有意義的東西。學了幾年的新聞,現在覺得把事情說清楚,好好說清楚就已經很不錯了。

新聞似乎看起來是專業性不強的行業,但是往往最基本的客觀,真實是最難做到的。


Story teller.


告訴你什麼是人性。


太敏感太敏感,各類政府直接或間接的喉舌吧,在歐美也一樣,我說的是主流哈


在國內是關注度引導和宣傳。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