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難描述這種感覺,我本身臉盲總是記不住人臉,加上感覺電影每個鏡頭要傳遞的信息有很多,又要記人臉又要記人名又要記劇情和人物關係,總是感覺應接不暇,導致看電影很難懂。有沒有好的解決方法呢(我還是編導生TAT)


沒有特別好的辦法,看電影是個非常主觀的事情,如果僅僅是圖個樂,沒必要這麼糾結,如果非要弄明白的話,就多看幾遍吧,再多看看簡介及影評就好啦。


個人觀點:

這個問題的背後可能潛藏的是一個普遍性問題。我將其稱為大文本閱讀能力的缺失。

曾經的文學作品,字數動輒以十萬計。通常來說判斷一本書的價值時,最直接的體驗就是書本的體積,比如大部頭的著作總是比小冊子白皮書要更加有價值。

古典時代的音樂作品時長也是以小時計的。莫扎特寫的歌劇有達到4個小時的體量,同時代的作品也至少是一個半小時起步。

戲劇也是有它的體量在,陝西人藝版的白鹿原上下半場加起來接近三個半小時。而莎士比亞的五幕劇甚至會演出4個小時。

而電影同理,電影今天的標準時長是90-120分鐘(歐洲)或者100-140分鐘(好萊塢)。雖然這個標準的設立是為了滿足人類對膀胱的需求。然而在之前的電影宮時代,也保有了大量的超過4個小時的製作。比如《阿拉伯的勞倫斯》《美國往事》《撒旦的探戈》《戰爭與和平》等等。

然而在今天,基於諸多原因,我們逐步逐步的失去了對大文本閱讀能力。

電視小品將戲劇表演這種東西簡化到15-20分鐘。

電影被電視,網路,短劇各種內容嚴重擠壓,抖音甚至講這種視覺刺激點壓縮到了一分鐘。

沒有人再去看大部頭的文獻資料,而去看知乎或著其他網路平台。更過分的是,即使你在知乎上寫了很長的內容也不見得有人看。反而是140字限制的微博,在短短几行話之間抖個包袱更能使人容易接受。

我覺得最可怕的是音樂行業吧。最早人們聽的是兩個小時的交響,後來是45分鐘的唱片,再後來有了歌單以後,專輯的概念基本上被瓦解了。人們開始重視單曲。然而再一次,抖音為了「一分鐘的刺激」,我們甚至不再關心前奏和主歌,直接從副歌起就好了嘛,最好歌曲一開始,歌手就已經在唱了。(這部分有參考 @Colin Zang 在b站的一些科普視頻)

那我們撤回來說你該怎麼辦呢?

其實閱讀能力是可以被訓練的。不僅是文字的閱讀能力,也包括對戲劇,對音樂,對電影等等的閱讀能力。

一方面大家說的很對,要多看,看多了之後確實能有效的訓練你的觀影能力。

另一方面我們從編導藝考生這個角度來說,你要學會分類看電影,然後試著理解什麼是電影。

你可以找任何一個人給你開出一大堆的片單,但是你始終存在的問題是:你不知道電影是什麼。

ps:很多人都不知道,但是大家都覺得自己知道。

事實上這個就是一道分水嶺,一道影迷和電影從業者的分水嶺,也是一道影視民工和電影創作者的分水嶺。

從技巧的層面來說:景別 運動 構圖 光色 剪輯 聲音 。這基本上就是視聽語言的六塊內容。只要學過一點電影,或者看過幾個網紅影視工作者的直播課就都明白的。

但是從理解上來說:電視劇和電影差在什麼地方?製作水平嘛?

美劇的製作水平非常高,那綠箭俠電視劇和蝙蝠俠的電影差距在哪?忻鈺坤的《心迷宮》總共一百萬出頭的製作費,胡波的《大象席地而坐》70萬的製作費,他們又贏在了什麼地方?難道是時間和時長??

英劇《神探夏洛克》每集也是90分鐘上下,達到了電影的時長標準,那它算不算電影?

所以我為什麼會建議你分類看電影:

1,形態相似度高的作品,你更容易提煉出他們的共性。

2,主創相似度高的作品,你能看到創作者對電影形態的影響。

3,年代接近的作品,它們反應了同樣的社會背景。

4,主題接近的作品,你也可以看到不同的闡述和閱讀角度。

等等等等

基本就這些,下面加兩行題外話。

影視業很講究一個事叫職業感。

就是說,如果你想認真做個編導生,那請你記住,你不是一個學生。你是一個從業者。

看電影這個事是一個工作,如果你堅持下去,這個工作感會變成你的本能。

如果你是我的學生,我可能會要求你把同一部電影反覆反覆的觀看,在完全消磨掉你對這部電影的任何享受之後,我們帶著理性和職業的態度去分析結構它。

這個過程必然是痛苦萬分的。但是也想告訴你,這也是你的工作。


那就看熱鬧唄,找kiss kiss bang bang的來看


謝邀。

多刷幾遍電影,每一次只專註一個方面。

例如:

第一遍——故事情節;

第二遍——電影鏡頭語言(畫幅選擇、拍攝角度、鏡頭運動等);

第三遍——人物關係、情節發展階段;

第四遍——將鏡頭語言與人物關係、情節發展結合起來;

第五遍——發現暗藏情節。

僅供參考,加油~


慢慢拉片兒

從最簡單最腦殘的片兒拉起。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