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千辛萬苦找到親媽,親媽卻說不怪他走丟了,是自己拋棄了他,親媽自己當時才17歲。

這???


所以我一直說這是一部水土不服的電影

並不是他不好,只是難給部分地區(不只是中國)帶來共鳴。因為超級英雄偉大之處不在於他們能力有多強大,而是在於能不能給讀者帶來共鳴

像比利跟希瓦納兩種家庭在中國太少了。如果你真的認真去看了電影,其實很多東西都是很合理的。

這裡針對這個問題就只說比利吧。像比利這樣的單親家庭,還是十分年輕的父母的,之後被拋棄的小孩挺普遍的,所以他們的那種福利院很多,那種像電影裡面的領養家庭也挺多,同時政府是有相關政策補助這種家庭的。而在中國,由於傳統觀念,基本上很少有拋棄孩子的,而且因為保守,所以也很少有像電影中媽媽一樣早有孩子。

電影中他媽媽15歲左右有了他,拋棄他時17歲。你可以想像一下獨自一人,年紀輕輕帶個孩子,假設在中國,你有能力真的能把這個孩子帶好嗎?這樣拋棄好像很難理解,可是在中國部分家庭也有那種為了生個男孩生一大堆,然後把孩子送人的家庭,其實性質也差不多。

在比利找到她之後,從屋子裡男人對她的大喊大叫可以發現她婚後生活其實並不幸福,應該是有一個暴躁老公。而且當時拋棄孩子原因估計也是為了能獨自一人好在相親市場少扣幾分,甚至可能用著謊言維持著當前的婚姻。

順便說說比利為什麼要去買啤酒,電ATM什麼的。其實你把自己帶入一個15歲的年齡就會覺得這很合理,小時候我們都想長大,想試試大人們能幹的事情,所以他們兩個才會第一件事就想到要去喝酒(我小時候也試過偷偷抽煙,也是抽一口就吐了)電ATM跟之前電飲料機性質是一樣的吧,好奇,到最後也是慌了。

很多人覺得這部電影低齡化,我不這麼認為。甚至覺得小孩子還是不能特別理解那種小時候總是想要長大的那種心情


這種現象在美國要比在中國普遍一些。

舉個例子,勒布朗詹姆斯的媽媽生下詹姆斯的時候只有16歲。

艾弗森的媽媽生下艾弗森的時候只有15歲。

………

如果有興趣可以關注一下,美國很多運動明星的母親生第一個孩子的時候年紀都小的可怕。

在這個現象背後是美國教育制度的問題。

曾經聽到過這麼一個說法,美國社會在小學階段就完成了社會的階層分化。

小學三點半放學之後,有條件的家長會給自己的孩子請家教或者送去各種各樣的輔導班。

沒條件的家長,給孩子一個球,自己去玩吧!

剩下的就看老天給不給飯吃了。

英國BBC拍過一部紀錄片,《人生七年》,從1965年開始,7歲、14歲、21歲、28歲……一直到56歲。通過這部記錄片,我們可以觀察到普通英國人的人生,以及英國社會階層的變遷發展。

導演最初的預測是:英國的社會階層很難逾越,富人的孩子仍然是富人,窮人的孩子仍然是窮人。該片也基本證實了這一殘酷的現實。

這個現象在美國同樣嚴重。

更有意思的是,作為發達國家,美國的基尼係數(貧富差距指數)高的像個另類,給人的感覺是,美國在某種意義上放任貧困人口自生自滅,才會出現為數不少的真底層家庭…或許現在這種情況應該好了不少吧。

回到問題本身,我只是不希望這發生在中國,僅此而已。


遇人不淑,早婚早孕,還被趕出家門,獨自帶著一個孩子流浪,差不多就是這樣。

兩次回憶,一次是比利的,一次是媽媽的,兩次鏡頭的光都不一樣,媽媽臉上的表情也微妙的不同。

對於比利的媽媽來說,比利就是個意外分錯誤,既然是錯誤,要麼彌補,要麼消除,比利的媽媽選擇了:當比利不存在。

然後就順理成章了,比利走失十五年,他親媽從來沒找過他。比利視作珍寶的東西,他媽媽都不知道是什麼。

要問外公外婆為什麼不找,外公外婆好像連女兒都不認。這也是文化差異的原因吧。


是不是17歲並不重要,只是母親沒有責任的一個託詞而已。比利攤上這麼個媽,也是命不好,但上天也沒給比利太多磨難,就算他無法成為沙贊,起碼也找到了最適合他的寄養家庭。尤其是那對養父母,簡直是無可挑剔,所以比利也算是幸運的


如何看待?還能怎麼看待?未婚先孕,還是未成年,可以說很不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了。所以這部電影的某些情節在國內有點水土不服,導致評價不高。

不過我自己倒覺得無所謂,反正就是一部爆米花電影嘛,看個樂就行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