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只看到了第三章


我覺得這一段就是亮點啊!我全書第一次被震驚到就是這一段不斷切換主體,仔細看,節奏越來越快,語句越來越短,像不像你腦子快要短路時候走馬燈亂想的時候!

我幾乎是一口氣看到最後一句,再深吸一口氣,然後拍前桌的背開始狂吹這一段,「這個作者簡直是tmd天才!」


手裡沒有書,就不引用原文了,憑印象答一下。

這一段穿插了三個敘述主體:給學生講解的主管,列寧娜等普通工人,還有睡眠教育。

主管講解的世界歷史,基本上可以被認為是可信的事實。

普通工人的閑談雖然算不上權威,但至少不是有意的欺騙,因此我們也傾向於相信它。

而睡眠教育所灌輸的,顯然是一種錯誤的價值觀。

敘述主體的轉移主要目的是頻繁地在不同的可信度之間轉移。當我們閱讀一篇文章時,倘若上一句話看起來是可信的,我們就傾向於相信下一句話也是可信的。而對於這種頻繁且毫無預警的可信度波動,我們就很難分清哪些是真,哪些是假。

睡眠教育要把每一條重複幾萬遍,因此讀者很難體會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但赫胥黎巧妙地通過這種手法削弱了讀者的判斷力,使得讀者體驗到了被愚弄的感覺。

解釋的細一點,主管的講話風格和睡眠教育截然不同,因此你最終能判斷出是誰在講話。但要判斷出語言風格,你至少需要把句子讀一半。換句話說,你本來已經打算接受這句話為事實了,但是讀到一半才恍然發現這句話是睡眠教育的欺騙。


個人認為這段無論是從藝術上還是作者本身意圖上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從藝術上來說,三個場景的交織融合,本身就起到了電影拍攝,不斷轉換鏡頭的戲劇效果。同時,語句越來越短,節奏越來越快,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性格特點逐一展現。讀者自然會小心閱讀,謹慎分析,妙趣橫生,節奏鮮明。

從作者本身意圖上來看,這樣的安排可謂別具匠心。

首先,主要和次要人物的緩緩登場,同一時間下不同場景的人物對話,解釋了人物關係,揭示出人物性格,甚至在為人物的矛盾作鋪墊。

其次,美麗新世界的主題也在浮現。主任(元首)在講述自己認為的可信歷史事實,用新世界的目光打量著我們這箇舊世界;普通工人的「友情」談話,並非惡意欺騙,而是人物矛盾的展現;睡眠教育錯誤的價值觀正在灌輸,新世界的核心正在顯現。於是三線交織,我們發現,有的人可信,有的人不可信。有的觀點(在現代價值觀)正確,有的觀點又荒誕可笑。可是,讀者只有一個腦袋。不停轉換,不停思考和判斷,難免會產生困惑疑慮和不解。這是否就模擬了新世界極少數人的生存狀態呢?赫胥黎在引導我們去思考,去發現。

並不知道這樣解釋是否合理。極大享受文字快感即可。


非常激情。

聲音不斷交織,畫面不斷重疊,暗喻和強烈的對比幾乎將故事推向了一個充滿激烈感的高潮。

只是大致讀了一遍的感受。


同求,剛看到第三章,不停的切換,然後就蒙了。其實相想像一下用在電影里,應該是多畫面的那種


我認為是本書最精彩的部分,前面大段大段的不同角色的描述進行蓄力在此時推向了高潮,非常天才的寫作方式,讓我聯想到文字也可以蒙太奇。


剛讀到第三章,閱讀體驗非常差…


看到這我以為kindle出問題了…還好搜了一下。感覺這章閱讀體驗很不好,電影切換至少知道那句話是哪張臉說的啊……這個太任性了。


可能是作者寫著寫著無聊想調皮一下。

Kindle 上看到Chapter3 才來搜的想得到一些答案,每個人的話分不清誰是誰說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