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有台尼康fm2 裝的鏡頭是501.8d 拍照時全開光圈了 沖掃出來之後 感覺銳度不高 不知道是沖掃的質量太差還是 光圈全開對膠片畫質成像有多少影響

回家補 沖掃出來的圖 第二張還好一點 第三張就太肉了


膠片時代的鏡頭大多最佳光圈在F5.6-F8,頂級大光圈鏡頭能做到F2.8-5.6區間,但很少有全開光圈就能達到最佳畫質的。你的AF50/1.8最佳畫質在F4-F8之間,但從F2.8開始中心的解析度就開始相當高了。

你覺得拍出來畫質不好,如果單純指銳度不夠,我想首先需要排除拍攝時的對焦抖動原因。檢測方式很簡單,在光線足夠的環境下用腳架或其他方式固定好機器,精確對焦某個靜物,用同樣的曝光拍攝一組從全開光圈到最小光圈的照片(哪怕是上架子也盡量使用1/125以上的快門,以及反光板預升等降低抖動),再找同樣的店鋪沖掃看看是不是真的鏡頭有問題。

個人經驗是:劣質的業餘負片和當前大部分沖掃店鋪都沒辦法提供優質後期是導致膠片畫質低下的主要原因。

補充一點,如果條件允許,使用類似rdp3這樣的高解析度專業反轉片可以提供更客觀的測試結果,盡量避免使用業餘負片尤其是過期膠捲測試。


當然是有影響的,色散,像散,球差等等不良缺陷膠片機上統統都有。

簡單說來,膠片時代鏡頭大多是針對小光圈優化的,或者說無法兼顧大光圈的畫質,那個時代的計算能力無法對如此多的光線進行計算,所以一顆鏡頭通常要收兩檔光圈才能達到最佳。近年來的鏡頭都在優化大光圈下的表現,甚至可以做到全開即最佳。

除此之外,膠片本身和沖掃也會有影響,許多廉價業餘卷粗大的顆粒註定無法達到最佳銳度,而掃描儀細微的焦點偏差也可能導致銳度大幅度下降。最後,相機跑焦也是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因為膠片相機取景光路和拍攝光路並不相同(除非是像大畫幅一樣毛玻璃對焦),拍攝時也很難及時發現。如果跑焦也會導致畫面銳度大幅度下降,大光圈下尤其明顯。


幾個答案都說的很對。個人不玩膠片,只說鏡頭,全開和收光圈肯定不同的,一般來說鏡頭全開使用的情況並不多,所以在正常拍攝時我們會收縮光圈來使用,至少兩檔,這樣做是為保證成像銳利(當然也可能有其他的目的例如需要一定的景深等不再贅述),也就是常說的不肉,一般的鏡頭在全開光圈時成像都會顯得肉這和你努力睜大眼睛去看是一個道理,當你稍微眯眼再去看時,就會明白收縮光圈的意義,同理光圈也不宜收的過小,也一樣會影響成像。

因此現在很多評測會說此頭全開光圈可用,全開光圈時已經相當銳利,那算是對鏡頭的褒獎了,周圍光線不足時,大光圈的優越性就會體現出來。


這跟題主的沖掃技術無關。

1.本來501.8d這種雙高斯結構的鏡頭,大光圈的銳度就不行,縮到2.8才可用。

2.雖然銳度不行,但一定程度上501.8d拍出來肉,也跟機身對焦精度有關。在D7000上,501.8d拍出來的照片跟題主一樣肉,d750就明顯好一個檔次。


玩膠片機,而且是135膠片機還在乎什麼畫質,看的是整體氛圍感和內容。畫面發虛如果排除對焦問題那麼就是掃描的問題,有些店的掃描儀沒有對上焦


有影響。

但是在現在的沖掃水平下,無論如何成為不了瓶頸


有影響,一般大部分鏡頭的最佳成像質量光圈是比最大光圈小兩檔


全開時候中心解析度應該還可以的,我覺得是對焦的問題


膠片機對焦不容易,一般都是手動對焦,收光圈有時也是為了彌補對焦誤差。


我個人覺得光圈全開在膠片上反而影響比數碼要小,同一支50L在數碼機身上拍出來的照片全開光圈紫邊明顯要收到1.8才好一些而膠片沖掃出來沒有這麼大的影響。銳度的話也要看對焦的精度和手穩定的情況,膠片的顆粒也有一些影響。


全開光圈拍近處的物體景深會變得極淺,第三張很顯然對焦的位置過近了,只有中間那片葉子的尖端和花的一小部分比較靠近焦點(甚至我覺得這些都不在焦內)。通常拍出來覺得不夠銳最大的問題還是對焦和手抖,尼康50/1.8d是作為人類光學精華中心素質實際上已經相當不錯了,手動f卡口並沒有什麼更好的選擇。

縮光圈可以提升一點銳度但也有限,因為135膠片的顆粒已經決定了解析度的上限,想畫面更銳更乾淨還是建議試試120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