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產業鏈下,受影響的企業不會只有華為,還有哪些公司、行業會受影響呢?


從這一次對華為的限制升級來看,美國毋庸置疑是動了要置華為於死地的心思的。

而由此延伸出去的,便是華為已經成為了美國眼中用以擊潰中國的前菜。

雖然將一個私人企業此刻的命運同國家的未來綁定在一起很奇怪,也不合理,但是從當前的情況來看,二者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共同體。

這麼說的邏輯在於,如果華為因此被擊垮,則美國可以按照對付華為的模式來進行複製,然後從其他各個領域發起對中國企業的進攻。

如果我們的企業在遭受了美國的進攻以後,退回成全面依附美國的狀態,那不也正意味著國家產業轉型升級戰略的失敗,我們永遠只能成為代工廠了嗎?

美國的這份新限制與去年相比,它的升級之處在於華為不再能夠使用美國的EDA軟體和技術來設計晶元,這也就意味著華為在晶元設計上的能力幾乎被封印在了2020年5月15日以前的水平。

在華為被封印的時間裡,蘋果、高通和三星並不會坐著等待。它們會按照自己的節奏往前發展。只需一年,當華為的晶元落後於競爭對手的節奏時,消費者就會用腳投票了。如此一來,華為的份額下降,美韓公司得利,就也從消費的角度給了華為一擊。

另一方面,隨著限制一同到來的,還有臺積電在美要追加投資的消息。

2021-2024年間,臺積電將會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建立一座製程為5nm的工廠。暫且不論這座工廠等到建成以後是否屬於最先進的水平,單說這前後腳的信息宣佈,也能看出這只是美國一套「組合拳」的開始。

臺積電,在事態的逐步升級中,已經成為了中美博弈間最重要的利器之一了。

而臺灣問題,也在這一次的推波助瀾中被推向了潮頭。

5月下旬的事態,或許在很大程度上將會決定未來幾年內臺海的走向。

5月14日開始的軍演,5月20的臺灣地區領導人就職典禮,5月21開始的兩會。

這些因素再與此時華為被進一步限制、臺積電「擁抱」美國的消息交織在一起,便成為了各方勢力腳下在走著的鋼絲。稍有不慎,就會引起一連串的連鎖反應。

讓我們再回到禁令本身。

正如之前美國的禁令也留有一定的迴旋空間一般,本次也不例外。

目前留給華為的,還有一個120天的時間窗口。

雖然120天後的封禁不可避免,但是在這120天裏,華為能做的事情還是有一些的。

比如讓供應商加緊出貨,先囤一波晶元。

同時,這個120天的窗口也意味著美國內部並不是鐵板一塊。畢竟華為的上下游之間涉及到眾多的供應商,對華為的全面封禁,也就意味著有很多供應商也會受到影響,繼而影響美國的經濟。

至於這一次的限制會影響到哪些公司,從國內的角度出發至少會有:

一、小米、vivo、OPPO等華為在手機市場的直接對手。無論你有多討厭將華為與「愛國」這一概念進行綁定的行為(這部分綁定其實大都來自民間自媒體,而非華為自身),但至少在當下還是姑且讓它們綁定吧。對華為在手機市場的對手來說,由於被美國限制而激發出的民族情緒的浪潮,一定會為華為助推一波銷量。對各廠商而言,上半年因為疫情的影響,出貨量已經遭遇了不少的下滑,在國內經濟逐步恢復的大背景下,原本是指望能夠在剩下的時間裡回點血的,但5.15的升級限制一來,恐怕這個願望又要落空了。對各廠商來說,唯一的破局之處,也只有海外華為讓出來的市場了。但是自華為GMS服務被禁以來,也過去了不少時間,三星和小米成為了暫時的贏家。未來還能有新的大增長點嗎?照目前的形勢來看,還是有點難的。

二、中芯國際等半導體企業。在半導體領域我們與先進廠商之間的差距儘管在縮小,但依然還是存在著較大的距離。在臺積電無法為華為代工以後,華為唯一的選擇便是將目光轉回國內,與中芯國際等企業進行合作,看它們能否喫下這部分訂單。如此一來,便會促使這些企業的發展,同時也加大我們在半導體領域的投入。儘管短期內出成果的幾率不大,但是未來的持續大量加碼,便也會讓追趕的腳步加快。

最後,此次事件的影響所帶來的餘波,恐怕還將延伸到高校裏。結合前幾日清華大學由調整新聞學專業招生及培養方向而引發的對其校內文科專業進行重新規劃的新聞來看,或許國內的高校間對於專業的設置也應該進入新的思考期了。

我們的高等教育已經過了需要快速擴張的階段,未來如何讓高校的專業與社會的需求之間形成更加緊密的配合,為實體經濟的發展輸送人才,是值得思考的重點。

一方面要降低那批高分選手對經管等「軟」專業的偏愛,轉向對「硬」專業的投入,另一方面,則是要提高這些工科專業的待遇,讓畢業生們不至於辛苦工作,還要面臨養家困難,購房無望的窘境。


美國對中國企業的封鎖,基本是兩個方面,一個是你太厲害,遏制你的發展,另外一個是你不行,遏制你發展的萌芽

美國為什麼要封鎖華為?不封鎖收拾阿里,騰訊?這便是第一個情形。因為阿里騰訊完全是在美的基礎架構上的上層應用。而華為現在正在做的事情就是基礎架構。(金一南演講)

頻頻出手的原因只有一個,那便是你威脅到了我。

5G是1840年以來,中國第一次在技術領域領先西方,而在我國5G技術毫無疑問華為是領頭羊。(金一南演講)

我相信很多朋友在選購手機的時候有這麼個疑問,為什麼蘋果的旗艦機型至今都沒有適用5G網路,而當年iPhone5出來適配4G的時候,我們國家4G網路並沒有全面鋪展開來。細品

第二個情形都我國企業的發展影響,有一個詞雖然不好聽,但足以表達當下情況,為 逼上梁山

川建國同志對一些涉及緊要行業的技術封鎖,成全了國產替代公司的崛起

半導體參考,國家集成電路二期和上海集成電路二期分別向中芯國際注資15億美元和7.5億美元,這都是國家層面要發展半導體解除對外部依賴的表現。

如果再不明白,最近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提出,發揮舉國體制,加強科技創新和技術攻關。

注意??:答案中部分內容引用金一南教授演講內容,因手機碼字無法添加引用,現已標註,隨後添加引用。


就以華為涉及的半導體行業為例,短期(1~2年)很困難,但中長期我國前景可期。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有很多產品與國外產品差距並不大,但就是這點差距,讓我國的這些企業過得都很艱難。

現在好了,特朗普一封鎖,這些企業都算是活過來了。有了錢,自然能夠升級自己的產品,從而擠跨對手。

這絕對是我國半導體行業的春天。

為什麼是1~2年後呢?

1,今年年底中芯國際會完成7nm製程工藝。

2,2021年上海微電子的國產28nm光刻機會上線。

再花個一年時間整合一下技術,補齊幾個供應鏈上的短板就可以正式商用了。屆時,理論上我國與世界頂尖水平的差距就不會那麼明顯。

更重要的是,特朗普的封鎖也讓國內企業看清楚了所謂自由貿易的本質,更加註重自主研發。

全國上下一起發力,這次沒準真能把美國人從科技老大的位置上拽下來呢?


先說結論:本次美國對華為的限制升級實際只是冰山一角,這種限制升級必然會成為常態,且會影響到我國所有的高科技公司

事實而論,中美雙方早已從開始的合作夥伴變成了博弈對手(筆者觀點,即便是在合作蜜月期,美方對此也保持著充分的防範,比較有名的例證就是實體清單),只是實體清單隨著華為封殺事件後,才被大眾所熟知...

在筆者前期的相關回答中,已經明確有所闡述,美方對華為的封殺不會就此罷休(現只是因為一些客觀的原因,導致其會重新部署),而下次的封殺則會更加的精準與高效,當然對此國家與華為前期也有了一些相應的對策與方案(對此筆者在相應回答中已經有所論述),故此此處將不再贅述。

實際而言,若我們縱觀目前世界的產業格局時,我們將會發現:

工信部部長苗圩在全國政協十二屆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上對《中國製造2025》進行全面解讀時指出:

第一梯隊是以美國為主導的全球科技創新中心;

第二梯隊是高端製造領域,包括歐盟、日本;第三梯隊是中低端製造領域,主要是一些新興國家,包括中國;

第四梯隊主要是資源輸出國,包括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非洲、拉美等國。

而在這其中,我國目前處於第三梯隊,雖然看似落後,但卻不能讓美方感到安全,其原因在於,因為多年的世界範圍內的市場調節,我國在第三梯隊中的不少領域,已經形成了事實上的壟斷,而這種事實上的壟斷,在這次世界抗疫期間顯示的淋漓盡致,例如我們現在所知道的口罩與呼吸機的生產...

誠然,科技創新與高端製造是代表了質量,但科技創新與高端製造,在缺乏了大量的中低端製造領域的配套支持後,則是有相當大問題的。

即若兩國之間發生巨大的矛盾與衝突時,若沒有中低端生產的支持,高科技產品是根本無法落地的,而雖然中低端產品的科技含量不高,但至少還有相應的產品可供使用(況且目前我國相應產業進行升級的速度亦不算太慢)

故此從上述邏輯中,我們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到,美方對此必然是頗為顧忌的,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美方一直在加速推進相關製造型企業脫離中國的計劃,且加緊對我國高科技企業進行發展限制(的相關政策)。

事實而言,美方相關政策的實施並不會那麼簡單,因為這其中會存在大量的現實問題(例如承接相關規模中低端製造業的工業基礎問題,勞動力供給及素養等問題),但無論如何,現實給其所留的時間並不會太多。

這是因為我國目前正在進行著大範圍的產業升級,若產業升級一旦完成,加之高科技的輔助,則我們會清楚的看到,下面就應該沒美國什麼事情了。

也許有的朋友會說,在阻止我國產業升級的同時,美方可以破壞我國相關中低端製造業的壟斷地位啊。這個邏輯其實並不錯,且從前期相關信息展現來說,現在美方正在實施之中。

但這種實施是需要時間的,且在某種程度上也是違反市場規律的,畢竟相關工業基礎的支撐是需要時間的,前期市場優化所產生的結果,若貿然破壞,也是要付出相應的經濟代價的(要知道,對於美方來說,絕大多數的企業都是私有的,都得考慮相應的利潤)...

所以,基於上述原因,此時美方加緊對華相關企業的相關限制,則不足為奇了,雖然上述行為不一定真能給與我們以致命的打擊,但至少可以為其贏得時間。

且我們必須看到,目前美國還處於疫情期間(何時結束還未可知),其經濟在疫情中已經深受損傷(最終損失結果為何,也未可知),雖然我國也經歷了疫情,但就現實而言,現在我國已經恢復了相應的生產,故此僅就這兩點相比較,這對我國在產業升級的博弈地位中,是極為有利的...

但現在這種相對對我國較為有利的態勢,則無疑會招致美方加速其限制政策的出臺與升級...

因此從博弈的結果與目的上來看,美方此時此刻的限制升級,是完全符合其國家與政治利益的,且這種相應的限制升級,必然不會僅針對於華為,而是我國為數眾多的創新高科技企業...

總之一句話,無論何時,關鍵時刻的發展還是得靠自己,自強自立纔是發展中的王道。

希望我的回答對題主有所幫助


美國對華為的制裁跟華為的996沒有什麼關係,甚至跟華為日益擴張的市場份額也沒啥關係。兵工廠生產的雪糕或許賺了遠遠超過主業的錢,但是兵工廠的實質不會改變,手機也好,5g基站也好,都是那些雪糕而已。

周恩來和潘漢年在上海辦的公司如果被打擊,那肯定不是因為檯面上的事情,而是檯面下的事情。在國共合作時期,這種公司可以像普通的企業一樣跟別人做生意,甚至賺點錢。但如果翻臉了,那麼無論如何都是要被打擊的,你的副業如果剛好做得大,那麼抄了家還能發一筆財。

唯一的差別在於,國民黨也是個流氓,喜歡手起刀落,但是洋人是要講程序的。又或者是擔心己方的暗樁暴露,那些專業人士在考慮一些別的什麼,喫瓜羣眾只能繼續看戲。

真正的決裂發生在更早以前。論制裁來說,現在這種針對副業的制裁根本算不上什麼,甚至2018年底抓了孟晚舟都算不上什麼,而是2019年初波蘭抓了的王偉晶(隨即立刻被切割)。

至於最倒黴的,當然是跟雪糕利益鏈相關而跟核心業務無關的那部分了。核心業務人員是沒有什麼筍絲的,周恩來潘漢年不會只開一家公司,即便換個工作,回延安甚至回莫斯科都是可以的,但是在白區招募的外圍是去不了延安和莫斯科的,他們的命運完全取決於所處的時代了。

而現在是鐵幕正在升起的時代。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