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思 K3V2 ,是2012年業界體積最小的四核A9架構處理器。這是一款高性能CPU,主頻分為1.2GHz和1.5GHz,是華為自主設計,採用ARM架構40NM、64位內存匯流排,是Tegra 3內存匯流排的兩倍。

該款處理器規格為12*12mm, 同時內置業界最強的嵌入式GPU(圖形處理晶元),並採用手機晶元中最高端的64bit帶寬DDR內存設計來充分釋放四核的性能。具體來看,K3V2有四個A9內核,16個GPU單元,頻率1.5GHz,使用TSMC 40nm工藝製造,面積12mmx12mm,是繼英偉達tegra3之後第二款四核A9處理器。而採用該處理器的華為AscendD quad / quad XL 高端智能手機已經於2012年8月在中國市場率先發售,然後鋪貨歐洲、亞太、澳洲、北美、南美和中東等全球市場。


這裡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華為用戶當初真的支持K3V2嗎

K3V2發佈於2012年初,於Ascend quad XL上首發,此後,包括D系列、P系列、G系列上都有這顆晶元的影子,然而,這些機子都不成功,D系列更是在後續的產品更新中被砍掉了。

搭載K3V2的機子中,相對比較成功的是P6,發佈於2013年6月,售價2688,生命週期出貨量超400萬臺,作為對比,小米同期發布的產品是小米3,1999起售,生命週期出貨量破千萬。

而華為第一款真正打出名氣的機子是14年9月份發布的Mate7,搭載的是麒麟925,從麒麟K3V2到910、920,925已經是第四代產品了。

實際上,熟悉那段歷史的朋友應該知道,K3V2是一款失敗的產品,發熱控不住,兼容性做不好,這顆SoC從來就不是華為的加分項,而是減分項,在K3V2的年代裡,小米已經從行業新兵做到了年出貨量近6000萬級別的巨頭,位列全球第五,出貨量達到了華為的約90%:

在中國市場,2014年總出貨量4.207億臺,小米手機出貨量佔比12.5%,計5260萬臺,國內出貨量佔其總出貨量的比值達到了驚人的88%,而華為國內出貨量4120萬臺,國內出貨量佔比56%:

很多人總喜歡把華為的發展和愛國綁在一起,但實際上,從華為最初的發展中,我們就可以看出,其一直是國內和國際市場齊頭並進的,當然,華為的發展有其特殊性,華為的手機發展本來就是走的國際化道路,而小米則是以國內市場為基礎發展的。

但無論如何,認為華為是依靠愛國情懷,國人支持K3V2發展起來的,是無稽之談。

實際上,海思麒麟直到2015年9月發布的麒麟950,其才第一次真正得到國內輿論場的認可,那一年,驍龍發布了著名的一代火爐驍龍810,那一年裡,躲過一劫的,除了依託於海思麒麟的華為,還有依託於A系列晶元的蘋果和Exynos的三星,也正是那一年,華為在SoC上的自研選擇輿論評價才慢慢從最初的頭鐵變成有遠見的選擇。

但即便如此,華為也沒有登上國內手機市場出貨量第一的寶座。

縱觀國內手機市場歷年來的市場演變,最初的霸主是nokia,2012年,伴隨著安卓的崛起,nokia開始沒落,三星取而代之成為行業霸主:

2014年小米全面崛起,連續兩年成為中國手機市場出貨量之王:

2015年,華為手機出貨量就已經非常接近小米了。

但接下來的2016年,華為並沒有伴隨著小米的衰落而取而代之,那一年出現了新的黑馬——OPPO,出貨量同比暴增122.2%,一舉超越小米、華為和蘋果,成為中國手機市場第一:

華為直到2017年才成為中國手機市場的number1,而這個時候,距離K3V2的發布,已經過去5年了,海思麒麟迭代到了10nm的麒麟970。

十年磨一劍,

霜刃未曾試。今日把示君,

誰有不平事。

很多人今天看到了華為手機國內銷量的大漲,便覺得是喫了愛國營銷的紅利,喫了自主SoC的紅利,卻未曾去好好看看這些年來,華為手機到底是怎麼發展的,這個過程中,又有多少次「看他起高樓,看他宴賓客,看他樓塌了。」

我其實挺好奇的,為啥總有人喜歡把華為的發展和愛國營銷緊緊地綁在一起呢?

2018年,華為手機全球出貨量達到了2億臺,其中國內出貨量堪堪1億臺,同比增長率僅為15.5%:

而其全球出貨量的增幅是33.6%。

通過計算,我們很容易看到,2018年華為手機的封神之年,其海外市場出貨量的同比增幅達到了令人恐怖的60%,出貨量直接從2017年的6330萬臺躍增至1.01億臺,這是什麼概念?

即便是到了2019年,在美帝的打壓下,華為全年2.4億臺的出貨量中,依然有1億臺來自於海外市場,只是海外同比漲幅從上一年的60%直接降到了0。

如果沒有美帝的打壓,2019年,華為海外市場的增幅哪怕從60%腰斬到30%,華為總出貨量也會達到2.7億臺,很可能已經將三星斬於馬下了。要知道,2019年Q1華為在歐洲可是取得了66%的同比增幅。

這些數據都是公開透明的,誰都可以查到的。當然,如果你要根據自己的需求自主選擇同比或者環比,那確實也可以說華為是靠愛國營銷崛起的,畢竟這種高階數據查詢能力,不是誰都具備的。

回到最初的問題:如果小米澎湃出來,小米用戶會支持小米嗎?

如果小米可以和華為一樣,十年磨一劍,今日把示君。

我覺得可以。

如果只是做個K3V2?

真當消費者的錢包是印鈔機呢?

至於「像華為用戶當初支持海思 K3V2 那樣支持」,知乎慣例,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小米用戶或許不會像華為用戶當初支持k3v2那樣支持小米,但不代表華為用戶不會像當初支持k3v2那樣支持小米啊…

立貼為證,澎湃s2出了我就買。


其實算很好玩的話題,題主的思路完美的詮釋了「持果索因」,即用現有的結果和情況,去還原之前事物未發生變化的原因。

簡單的將海思麒麟SoC的成功與消費者支持之間畫上了等號。

Play4 Pro背後麒麟芯特寫

也不奇怪會有這種想法,麒麟作為華為手機的核心硬體差異

近年來基於麒麟SoC華為已經玩出來很多的花樣,如超分演算法、XD FUSION、各種奇奇怪怪的turbo、以及軟硬體協同能力。

但作為一個從P6過來的P系列老玩家,看到這個問題,其實有點哭笑不得。

當年的P系列,還是ascend的子系列

你要說當初不是支持麒麟,也不對,畢竟花了真金白銀買的,

說支持,當年的P6還不是最初的K3V2,而是它的衍生版本K3V2e,但仍然在最基礎的性能方面不能滿足基本需求,甚至在呼出輸入法之後,打字快了都會卡死。

好在後面白嫖了一部P7,手動狗頭

白嫖美滋滋

所以你說消費者會支持這個玩意,也不正確,因為確實爛。

大家都錢都不是風中飛來的。

那麼很自然就會有一個問題,

華為的麒麟晶元是怎麼賣出去的,

答案很簡單,「力出一孔 利出一孔。」

說人話就是,

「一個人如果專心只做一件事是一定會成功的」。華為能走到今天,原因無它,就是因為 「一根筋,一條路」,幾十年來只在一個窄窄的面上發力,只對準一個城牆口衝鋒,持續壓強投入。

華為手機如此、華為公司如此、麒麟晶元也如此。

根據華為的2013年財報,在消費者業務這塊

2013年銷售收入達人民幣56,986百萬元,同比增長約18%,華為智能手機發貨量達到5,200萬臺,同比增長超過60%,P6在全球超過100多個國家上市,實現了品牌利潤雙贏。

渠道收入方面,在夯實運營商渠道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了非運營商渠道,公開實體渠道收入佔比45%,電商渠道佔比5%。同時1,500元以上的中高檔機型發貨量佔比大幅提升至12%,精品化戰略初見成效。

華為當年的出貨大頭,依然是運營商渠道,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充話費送手機。

現如今的品牌效應當年是完全不存在,

很多消費者,包括我在內,看重的不是K3v2這顆晶元,而是全金屬包裹的機身,足夠纖薄的手機外觀。

時至今日,外觀是否好看,也依然是我購買的重要參考指標。

當然,假使澎湃S2出來了,作為一個希望看到國產進步的人,該買還是要買的。

只是...


海思K3V2的機子我用過兩臺,一臺是榮耀四核愛享版,也就是榮耀2,1888元;另一臺是P6,2688元。

有幾點是需要說清楚的:

1.海思K3V2在2012年上市時的性能不算落後,差的主要是發熱量高,遊戲兼容性差。

2.但是手機處理器往往每年都要更新一遍,而華為並沒有,到了2013年也依然在用海思K3V2,而且不止一臺,而是旗下很多款機型都在用。

此時的海思K3V2發熱和兼容性依然未解決,性能也落後了很多。可以說海思K3V2是華為的一個大黑點,於是網路上各種祖傳海思、祖傳CPU、祖傳K3V2的段子流行起來。

3.那時候的華為手機,銷量並不高,市場份額也不高,雖然有自研的牌子,但並不如現在響亮。

那時候的海思K3V2,在機圈就是華為的一個大黑點,而在路人中甚至沒幾個知道K3V2的。

在華為並不算高的銷量中,又有多少比例的用戶是因為支持海思K3V2而買華為手機的?

4.回顧華為M P系列和榮耀系列的崛起之作,M系列mate7,P系列P6,榮耀系列的則是中端的榮耀6,入門的榮耀3C。

其中,只有p6是搭載的海思K3V2,但P6的大火跟海思K3V2一毛錢關係都沒有。

P6的火熱,源於其超薄的設計和高顏值的外觀以及華為的營銷。而P6搭載的海思K3V2就是它的兩大黑點之一,甚至於要不是K3V2,P6本可以更火的。

5.回顧歷史,綜合上述可知:

①在華為幾大系列崛起的那幾年,自研處理器並不是其手機銷量暴漲的主要原因;

②但在最近幾年,由於自研處理器支撐起來的國產品牌、自研技術的招牌,的確是華為銷量穩步上升 主要原因之一。

③哪怕是自研處理器,如果性能差,綜合表現不好,消費者也依然不買賬。

此時自研的處理器不僅不會對手機銷量形成助力,反而會因此拖累了手機的銷量。海思K3V2就是這麼一個例子。

④在華為手機搭載海思K3V2的那兩年,海思處理器可以說是華為手機的最大的黑點。

那時候華為的很多手機,如果換成高通旗艦處理器,可以說是一部出色的手機。

甚至因為更換處理器而帶來短期內的銷量上升是沒有問題的,畢竟那時候因為支持自研而買華為的太少了,反倒是因為海思K3V2而掉頭的太多。

但若是因為短期的銷量而拋棄了海思,私以為華為手機不一定能走到今天。

首先隨著海思麒麟的產品越來越多、越來越好,因為支持國產自研處理器而選擇華為的用戶越來越多,非K3V2時代可以相提並論。

很多人支持國產自研處理器純粹是因為國內大環境下,國內的科技公司普遍不追求技術,支持華為只是因為它的與眾不同,長年累月高額度的研發投入。

如果沒有自研處理器的產出,華為根本無法支撐起技術企業的招牌。

況且,沒有自研處理器帶來的差異化,在千篇一律的手機市場,很多時候真的只能拼品牌、渠道、刀法、價格和營銷了。

而且對於企業本身而言,自研處理器往小了說可以帶來產品差異化,降低成本,助力品牌營銷;往大了說可以帶來更好的產品研發和上市節奏,有技術護城河,且不再受制於人。

也體現了企業堅持長久研發投入的理念,國內包括小米科技在內的大多數公司給我的印象就是掙快錢,沒有長期研發投入的經營理念。

6.接上所述,其實提問有誤。小米澎湃早就出來了,只是第一代表現不好,現在沒有再更新而已。

記得知乎曾有個提問,如果海思是小米的會怎樣?(大意)

當時看到很多答主分析得頭頭是道,我卻覺得搞笑。

如果海思是小米的,海思要麼老早就被賣了,要麼早就就被迫停止處理器的自主研發了好麼?

海思堅持了多少年?被罵了多少年?纔有今天的成果?

小米澎湃的第二代卡了多少年了?

要是海思是小米的,早就沒有今天的海思了。雷軍和小米公司跟任正非和華為從本質上就不是一個類型的。


首先得搞出來,而不是一年繼一年虛空發布,以後也別嘲笑花粉沸騰,米粉這也差不多……

假設澎湃出新品了,那麼會是什麼水平,旗艦級、中端還是入門級?如果用在旗艦機或者中端機上,我肯定買一部支持一下,入門機型的話我大概率會買一部看看然後送長輩……

再來談談海思,海思可不是被消費者支持壯大的,是被華為喂大的,華為不計成本地投入,才把海思做喂到今天這個地步。小米能做到這一點嗎?我覺得很難,要是小米真的肯投入,澎湃s2不管怎麼樣都應該繼續上,後續再慢慢迭代追趕。然而現實是小米只在上市前夕喊出了「我心澎湃」,上市了就沒消息了……

小米高管的諸如「自研豬肉不好喫」、「造車又不一定要會造發動機」的言論也很難讓人相信小米會繼續在自研晶元上發力,畢竟研發晶元投入大見效慢,對已經是世界五百強的小米來說風險也太大了。OPPO自研晶元嘛,那是不自量力(戰術後仰

寫在最後,小米不願意在自研上投入過多,我們也能理解,畢竟這需要巨大的勇氣,冒的風險也太大。但是一再對那些願意自研的廠商冷嘲熱諷,就沒什麼意思了。別人如果面對壓力屈服,做一個方案整合商,肯定能比你做得更好。但是別人不願意,寧願傻乎乎地投入,也要站著把錢掙了。大家的選擇不一樣而已,不存在誰比誰聰明。最終還是要靠產品說話,得獲得消費者認可纔行。


我說說我所知道的和我所理解的。如果說的不對,咱們評論區理性討論。

首先,2012年華為推出K3V2的時候,華為的手機業務並不像今天這麼引人矚目:

2012年第四季度,全球出貨量第一的手機品牌是三星,第二是諾基亞,第三是蘋果。而排名第六的華為的市場份額僅僅是2.9,連中興和LG都不如。

並且,在2012年,即使是在中國市場,華為手機的品牌號召力也很一般。更談不上什麼「因為支持華為而買華為手機」了。

所以,K3V2能挺過來,並不是用戶支持的結果,而是華為自己一口一口啃出來的。

即使是今天,大部分人購買華為手機應該不是因為要支持麒麟支持華為,而是麒麟確實做的不錯。當然,不排除有少部分人是因為要支持華為支持國產而選擇了華為手機。

假如,小米現在可以搞出來新的澎湃處理器,在目前這個特殊的時期,我覺得,應該會有不少用戶會支持一下的,而不僅僅是小米用戶會支持。

自研,對於中國的手機企業或者相關企業而言,必將是一條異常艱辛的道路。但是,對於晶元這種核心元器件,我們真的沒法寄希望於以美帝為首的國家會網開一面。

所以,無論是哪個公司,只要是踏踏實實做事,能拿出相關的能用(能滿足日常應用)的產品,該支持還得支持。

這時候,我們應該放下成見,為中國相關產業的發展盡一點綿力。


k3v2可沒誰支持,這是華為綁定運營商自己想辦法賣出去的。當年可沒現在這樣的華為熱潮。所以題主問錯方向了。。

主要取決於小米做的澎湃soc(/CPU/別的什麼處理器)怎麼樣。如果像綠廠一樣先做CPU、npu、gpu之類的,慢慢在做別的基帶什麼的,其實更加可行,我更看好這麼做。

如果能達到驍龍765G的水平(這個真不高,機圈的底線了),我也不買小米10了,以後做家教攢的錢就買你的中國芯。

本人米粉兩週年了,聽了不下一百遍17年米乎的盛況:mix、小米6、澎湃S1。個個勁爆!

這兩年小米偃旗息鼓,市場節節敗退,在中國區所謂十個季度重回第一也成了空話。你說米粉還能沒點夢想麼?

聽說最近小米有個爆料很猛的發布會,拭目以待 。

請永遠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將發生。


K3V2,榮耀2,又叫榮耀四核愛享版,型號U9508。是我的第一款智能機。

當年2012年榮耀2出來時,是IPHONE、三星、HTC的天下,當時小米剛出到小米2。

本來當年身邊的人都說小米手機好,高性價比,而且配置也不差。打算入手一臺。結果我搶了4周都沒搶到。正巧這時看到易訊網主頁推了華為榮耀2,1888,對標小米2價格差不多。看了下配置,除了K3V2外,其他感覺都差不多,便入手了,很好搶。

到手後對比之前的N78,感覺是一個飛躍。懂的都懂。而且屏幕比IPHONE大太多,性能也比HTC好。但如果長時間使用,背面中間靠鏡頭處是特別燙的,那邊正好有個散熱片。

一年後榮耀2被竊,可能就是因為屏幕大,小偷以為是高端手機。。。當時正好是小米3剛剛發布一週多,然後我又搶了兩周時間,依舊沒搶到。便又轉投榮耀3,當時榮耀3已經發布一兩個月,天貓上存貨很多。

榮耀3,又稱榮耀3OUTDOOR。跟榮耀2差別不大。U升級到K3V2E,2+8還是2+8。全機身防水,可在水下1米內使用半小時。背面是弧形的,非常有握感,個人感覺比現在平板的一眾手機好握太多。

性能上並不突出。當時都可以刷MIUI的ROM(榮耀2和榮耀3我都刷過N次,當年各家的ROM都是開放型的,可以自由下載自己刷,刷成磚也能救回來,現在只能去維修店出錢搞),但畢竟不及親兒子,經常刷完ROM後個把月會有小問題,刷了再刷便心思不大了。重回EMUI,雖然功能方面少一點,但比較穩定。

榮耀3之後隔了三年,16年換了榮耀8,絕對是驚艷一代。為什麼沒考慮小米?因為米3和米4的問題比較多,高通系的WIFI接收能力有問題(斷流)。當然也看過當時的魅族,感覺還沒到那個LEVEL,OV兩廠當年更是高價低配。不過到榮耀8時,已經是麒麟時代,跟K3V2已經是質的飛躍,以前叫海思K3V2,現在是海思旗下品牌(系列)麒麟。

廢話了那麼多,只是想告訴大家一個普通型,只考慮性價比的用戶的考量。對於當年的K3V2,只是一個添頭,並不是決定性要素。因為當年華為也有高端手機華為D2,用的也是K3V2的U,但誰又看到有很多人買?


很遺憾沒經歷過K3V2時代,也沒經歷過澎湃S1時代。但是據我所知,即便是K3V2當時也並非一帆風順,能做到QL980與高通交錯領先,中間經歷了無數的質疑,罵他的人也不少,更有傳言,任總曾把手機砸到大嘴的臉上。所以,大夏不是一天建起來的,沒有菊花的堅持就沒有現在的QL990。

有時候,你不得不佩服菊花的定力和執行力,認定方向則堅定地走下去。如果沒有這種定力和執行力何談華為用戶的支持,我想支持,但你也得有東西讓我支持吧。

而澎湃目前恰恰就是處於這種情況。我相信有很多米粉等著「沸騰」,甚至不少人會用真金白銀來支持,但是就像上面說的那樣他們根本沒東西支持。

就像榮耀Play4T一樣,這價位,這配置本身就不具有特別大的競爭力,但是仍有不少人真的買了回來支持,他們不是為了產品,而是為了產品背後的價值和含義,其代表著對創新和突破的追求。

當然,題目問的是小米用戶,小米用戶不等同於米粉,就像華為用戶不等同於花粉。許多人對手機的選擇,純粹是基於支付能力和需求匹配,覺得哪家好就用哪家,這些人不會因為某種情感因素而拋棄產品本身去購買一個產品,所以不可能要求所有用戶都去支持,但是即便如此,我還是相信,仍有不少人會去支持搭載澎湃S2(或其他?)的小米手機,他們或許都在等這個機會。


如果是指K3V2的性能,當時真沒多少人支持,萬年K3V2你覺得是贊還是踩?

華為當時之所以能成,主要還是做通信起家的,有一些自己的優勢,又把細分市場做好了,慢慢發展的。

小米澎湃如果真的能做出來,同樣的道理,搞清楚了自己的優勢是什麼,看好目標市場,把控好產品質量和節奏,即使性能差,但定好位又不是沒人買。

但是就現在躺在高通的懷裡,聯發科隨手可能,用三星屏幕也沒啥顧慮,全球優勢產業鏈敞開用,國內銷量還是上不去,這個晶元出來,我真的不知道能不能打了。

而華為是負重前行,從來沒痛痛快快的利用過全球產業鏈,之前剛用三星屏,結果。。。。。。

即使這樣,華為銷量一直在上漲,所以這事沒法比,也沒法參照,小米換到華為那位置可能一星期都頂不住。


海思沒有那麼大一張臉,隨便出個辣雞產品,還能引來一眾用戶跪著叫爸爸。

K3V2直到現在都是華為的黑點,網上一噴華為的自研SOC,流量擔當就是我K哥。

而且,這個萬年梗百試百爽,百發百中。

坊間流傳的老爺子砸到嘴哥臉上的手機,好像也就是搭載K3V2的D1。

所以,請放過海思,也放過K3V2。

華為用戶也不是什麼善人菩薩,用愛發電,買了這款產品成為「一生菊黑」的也不少。

沒必要做這樣的對比。

只要是走自主之路的企業,都值得點贊。

但前提是……先要做出來!

華為平板MatePad Pro 10.8英寸麒麟990影音娛樂遊戲辦京東去購買?

華為Mate30Pro 5G 星河銀色 8G+128G京東去購買?

華為nova7pro/nova7 pro5G 亮黑色 8+256京東去購買?

華為 P40 Pro+ 徠卡五攝 100倍變焦 8GB+512GB陶瓷黑京東去購買?


這,有可比性嗎?

當年K3v2出來後,用過罵華為的人還少嗎?

當初的海思麒麟,不止被華為用戶罵,還被友商高管各種yygq,從小米創始人黎萬強到一加劉作虎。

可是罵的多了去,人家華為說什麼了嗎?

沒有呀,人家努力踏實的研發,終於做出了之後優秀的產品,這纔是讓人願意為其買單的原因。

否則我憑什麼支持你?

我的錢不是錢呀,我為啥買個辣雞產品。

再回到小米,從之前的松果,到現在的「名存實亡」,你先別問別人究竟支不支持:你先有本事拿貨來賣呀。

拿不出貨來,

每天在這裡問,別人支不支持小米晶元,有意義嗎?

還沒有學會走路就總想著爬樹掉下去咋辦,會不會覺得有點可笑呢?


當年買過,現在如果還出,只要價格適當,我還是會買


主要還是得看小米有沒有在發布會PPT裏吊打一遍聯發科和高通,甚至吊打地球物理

PPT裏吊打了就鐵定不買


先說結論:肯定不會,或者說肯定不會有太多消費者會因為小米澎湃而購買一臺手機

當初K3V2剛出來的時候,實際上也沒有得到市場的廣泛認可,只不過當時正好踩在了功能機向智能機轉變的關鍵節點上,整個智能機市場在相當不成熟的同時,還處於一個急劇擴張的增量趨勢。

而且需要注意的是,當時國內市場真正能叫得出名號的智能機,也就moto、HTC、三星、蘋果這些外國品牌,這些品牌的產品都有極高的品牌溢價,或者說有很高的智商稅,這對當時大多數的國人而言,還是一筆很大的負擔。

而華為手機當時最突出的一個特點就是便宜,記得當初我買華為P1 的時候,還不到2000塊錢。而這個價格,只能買到HTC的中端產品,甚至可能是減配之後的中端產品。

因此用很低的價格,買一臺參數看上去似乎還不錯的手機,成為那個年代不少對智能手機並沒有太多概念的消費者,下意識的選擇。


假如小米澎湃真的出來了,哪怕性能不是太強,但也還相對能打

那麼小米老老實實的用澎湃繼續打性價比的牌,爭取把澎湃系列穩定下來之後

再逐漸想著和海思麒麟一樣往上攀升

這纔是正道

至於想接著國產晶元這麼一個牌子來割韭菜,真的不現實


當年的澎湃S1已經證明過這個問題了,結果是不會。

題主其實理解錯了一件事,大部分消費者買K3V2的產品並不是因為它是國產晶元,因為當年大家對國產晶元的概念約等於零,而且那個時候國產是廉價品的代名詞;也不是說支持華為,那個時候華為手機的品牌知名度可能和現在的魅族差不多,大部分人支持K3V2是因為它強大的性能和相關產品的綜合素質。

ssertp:有哪些容易把參數黨忽悠瘸了的產品??

www.zhihu.com圖標

這是我之前回答的一個問題,K3V2宣傳的性能可是吊打Tegra3的。當時的媒體宣傳K3V2可是說四核CPU+十六核GPU的存在(雖說實際上被吊打)。你想想,如果今天有一個手機廠商告訴你它的處理器性能吊打A13,而且還拿出主流的測試軟體測試的數據,你不會心動?

華為D2

其實海思K3V2也算不上成功,它真的差一點就把消費者業務弄關門了,那個時候40nm就是次頂級製程了,成本非常高。況且K3V2已經出問題了,消費者對下一代晶元就更不抱有希望了。

幸好,那個時代充斥著功能機轉智能機的用戶,從功能機到智能機的跨度讓很多人根本不知道K3V2機型存在的問題,我就見過當年的D2用戶感覺自己體驗挺好,實際上友商中端機都比它流暢的情況。

對澎湃,我個人認為小米真正在高端市場有所斬獲之日就是澎湃處理器回歸之時,目前先進位程的前期投入林林總總加一起至少要5億美元,小米必須有足夠的毛利率,否則財報上肯定是虧損的。

【嚮往的生活同款】小米10 雙模5G 驍龍865 1億像素8京東去購買?


題主是不知道澎湃S1麼?

搭載澎湃S1的小米5c是2017年發布,我記得小米5c這款手機從發布會就再也沒被小米專門拿出來宣傳過。

剛才搜了一下小米手機和小米商城這2個微博的發帖記錄,可以看到僅在當年4月的米粉節,和之後的618活動被打包提及過。

所以根本問題不在於小米用戶是不是支持澎湃,而是小米自己是不是支持澎湃。而且現在連團隊都沒了,還想什麼用戶支不支持。


謝邀

時代不同了

12年的時候,中國手機行業還沒有自主研發晶元的浪潮,華為剛剛研發的cpu 也沒有獲得消費者的普遍認可。在mate 7之前,只有一款p6算是一款爆款,但我也不清楚是否應用了這款CPU

8年後的今天,由於華為出色的CPU自主研發,把大家的審美水平提高到無以復加的程度,所以,即便小米出了一款類似12年前的華為CPU,短時期內也不會被消費者廣泛認可和支持,只有小米的CPU達到了和華為一樣的水準,才會被業界和消費者認可,才會獲得廣泛的支持。

即便中國區認可了小米的自研CPU,想獲得海外的認可也舉步維艱,首先要獲得西歐運營商的TA認證就是卡主CPU行業的一道巨大天塹,聯發科做了十幾年都無法突破西歐運營商的TA認證,也只能在國內依託高通制裁華為做的風生水起。

即便通過了西歐的TA認證,想獲得消費者心智的認同也是非常非常難的。只能在低端機上應用,高端消費羣體目前還只認可高通和麒麟。

華為是怎麼通過TA認證的?

當然是依託華為運營商的業務和經驗以及技術積累,在相對很短的時間內獲得了TA認證的通過,當然有純技術通過的,也有客情通過的,總之是比聯發科容易也會比小米容易。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