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臺灣

同一時期同樣的豆子同樣的牛奶,做同樣的咖啡,醇厚度卻不一樣,有哪些因素會影響到拿鐵的醇厚度?

今天做拿鐵咖啡,同一包豆子,同一瓶牛奶,做出的拿鐵醇厚度明顯不一樣,一個比較厚重,一個像水一樣,奶泡厚度差不多?這是什麼原因呢?


瀉藥:

拿鐵咖啡,就是帶有咖啡味的牛奶。

所以這個問題不會跟咖啡有關係。

說到拿鐵咖啡的醇厚度,估計也就是牛奶的口感。所以如果感覺水,那基本可以確定就是牛奶在加熱過程中融入了太多的水。也許是加熱好幾次了,所以牛奶裏混入了太多的熱水。


如果咖啡豆和牛奶都一樣,那麼最大的可能因素就在於萃取和牛奶打發環節了,當然製作時牛奶和濃縮的融合也會有影響。

在磨粉時是否有稱重,兩次製作粉量是否一致?壓粉時力度是否一致?

打發牛奶時,雖然奶泡厚度差不多,但有可能奶泡打發的綿密程度有明顯不同。

然後,萃取完成後,牛奶和奶泡的融合是否足夠好,是否進行拉花了?

再就是機器設備的穩定性了,咖啡機壓力是否穩定等等。

這些的話,逐個排查尋找原因吧。

如果都沒有,莫不是拼配咖啡豆的原因了?比如兩杯使用的拼配豆恰好有很大的不同,這也算是極小可能出現的因素了。


第一先去看是否粉量相同

第二是否兩次布粉壓粉力度相同

第三打奶泡是兩次旋轉角度,溫度是否一致

(在打奶泡時如果你進行冰杯,會更好的打出綿密的奶泡)


哈哈哈哈哈哈哈,很有意思

就這麼和你說吧,同樣的濃縮咖啡打底(萃一份雙頭兩個杯子),同一個人打的奶沫(厚度,綿密程度,溫度近乎一致),我就能做的比你好喝。就這麼簡單。

但是這個問題變數很多,只是原料一樣,味道不一樣沒什麼好奇怪的,哈!

醇厚度

經常有人和我提醇厚度,這杯咖啡醇厚度好高之類。

但是喝起來發現大家對醇厚度的理解並不一樣。

簡單來說,醇厚度可以是重量感,舌頭感知的重量感,味覺之外的東西。

水-糖水-高濃度糖水-蜂蜜

脫脂奶-全脂奶-淡奶油-奶油

那麼這個題目裏,哪些改變醇厚度呢?

其他細枝末節不多贅述了。

萃取率越大,萃取出的物質越多,你感知到的東西越豐富,醇厚度越高。

牛奶溫度超過65後(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醇厚度也會變低。強烈對比的話就是把奶煮沸再冷卻嘗一下。

奶沫越細膩,越厚,體驗感越豐富,醇厚度越高。

當然了,並不是讓你把所有參數全最大化,好東西不會那麼極端的。畢竟極端是件挺容易的事。

回到最初的起點

為什麼濃縮奶沫都一樣,卻可以做出不同的味道呢?

很簡單。

做個試驗

如果拉花前要融合半杯,那麼還是半杯,延長融合的時間即可對比出來。

不然為什麼flat white 那麼薄的奶沫卻比熱牛奶倒進去好喝的多呢?


牛奶的打髮狀態,特別提醒打發溫度,決定著牛奶融合狀態


題主談到了準備的材料是相同的。

其實影響出杯風味的因素有很多,比較重要的是材料相同,其次還有製作手法。

粉量,研磨度,掂粉輕重,壓粉力度,奶量,打奶泡的時間,打發的時候進氣量的多少。

這些都會對出杯產生影響。可以逐一去細細把控,然後品嘗。


奶泡打的不夠綿密,或者是咖啡萃取不足吧,,我也不是專業的,僅供參考吧……


不是豆子和牛奶的事

第一你要排除,咖啡機溫控的影響

第二你要排除,電磨卡粉導致粗細不均勻

第三你要排除,esp不合格因素

第四你要排除,打奶過程中時間因素,發泡質量

第五你要排除,口感差異,第一口咖啡是醇厚的,第二口,肯定不如第一口感覺醇厚。包括兩杯咖啡溫度差。

不過,一杯白咖啡而已,沒必要太在意。

解決方案太多了。

精力多花點在黑咖上。

我們店裡出品的白咖啡,只要保證esp是合格的,就ok。客人覺得不好喝重做唄。


打奶時間,打的長會稀一點,打的短醇厚一點,但是影響不大,除非時間長短太明顯。synesso咖啡機300℃蒸汽打出來的奶就是好。

其實重點是萃取,萃取不足會讓口感變稀,萃取合適才會醇厚。


溫度 時間 比例呢


瀉藥 應該在打奶泡 和融合吧


機器流速?溫度?時間?

其實我也很想知道這個問題,求問馥芮白。


奶奶泡問題吧


意式屬於我不擅長的領域,回答僅供參考。

咖啡液 奶量是否一致?還有豆子雖同款,但拼配豆不可能做到每杯豆子比例相同。牛奶奶泡厚度差不多但奶泡與牛奶的融合度呢?牛奶的溫度呢?

上邊可能看似矯情,但眾多小問題匯聚可能成為大問題。

僅供參考。現實中很少開意式機。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