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世界觀共享宇宙」這一概念設定很早就有不少電影嘗試了,但是真正「電影宇宙」說法似乎在這幾年才興起。並且也使各大好萊塢公司紛紛打造自己的「電影宇宙」。你是怎麼看「電影宇宙」這一概念的?

(注:這裡的「這幾年興起」主要指影視,漫畫關於「世界觀共享」概念出現很早因此不用舉例。)


謝邀。

電影有商業和藝術兩種屬性,作為一種商品,電影宇宙的構建無疑是非常成功的一種商業手段,然而作為一件藝術品的話,我們可以先看一下近幾年出現的四大宇宙,再來做評價。

目前已經上映的好萊塢影片中,主要有四個典型的電影宇宙:

漫威電影宇宙 Marvel Cinematic Universe

目前最完整最成功的毫無疑問就是漫威電影宇宙了,它是基於漫威漫畫中的角色獨立製作的一系列電影所構成的共同的架空世界,旗下包括《鋼鐵俠》、《美國隊長》、《雷神》、《銀河護衛隊》以及《復仇者聯盟》系列。

從漫威宇宙第二階段開始,觀看漫威電影有了一定的門檻,如果沒有看過前幾集電影,雖然大致故事也能把握,但觀影的樂趣就會減少許多。因此造成了影迷凡是漫威的電影必看,凡是漫威的電影票房口碑必有保障的現象。

DC擴展宇宙 DC Extended Universe

DC、漫威一直是美國漫畫業的兩大巨頭,在超級英雄的系列電影時代,DC的存在感要遠遠強於漫威。DC的第一部漫改電影《超人》誕生於1978年,而漫威最早的漫改電影也要等到1997年的《刀鋒戰士》。尤其DC電影中由諾蘭執導的《蝙蝠俠黑暗騎士》三部曲,達到的高度漫威至今難以逾越。DC電影宇宙未來還有《正義聯盟》、《海王》、《閃電俠》、《神奇女俠》、重啟版《蝙蝠俠》等多部作品。

怪獸電影宇宙 Monster Movie Universe

漫威的成功讓不少好萊塢電影公司開始模仿。2014年,傳奇影業與華納兄弟影業合拍了重啟版《哥斯拉》,開啟了「怪獸電影宇宙」的序幕。

2017年上映的《金剛:骷髏島》中,專門研究史前巨獸的多國聯合組織「帝王計劃」再次出現,並在片尾出現了包括哥斯拉在內多個怪獸的彩蛋,為金剛和哥斯拉的銀幕對決埋下伏筆。

環球黑暗宇宙 Dark Universe

今年5月份,環球影業正式發布其全力打造的怪物電影宇宙「黑暗宇宙」(Dark Universe)的Logo,這個Logo將出現在所有「黑暗宇宙」系列電影的片頭替代環球影業原有的Logo,並公布了未來三年內相關電影發行計劃。

目前環球黑暗宇宙中的已定角色包括:「化身博士」羅素·克勞、「弗蘭肯斯坦的怪物」哈維爾·巴登、「尼克·莫頓」湯姆·克魯斯、「隱形人」約翰尼·德普、「木乃伊」索菲亞·寶特拉,這次五人也一起亮相宣傳「黑暗宇宙」。另外據悉道恩·強森與安吉麗娜·朱莉也有可能出演新加入的角色。

講完四大電影宇宙,我們接著從製片公司、演員和觀眾三個角度來分析一下電影宇宙

對於製片公司而言,電影宇宙意味著穩定的票房和觀眾。

以漫威宇宙為例,2016年《美國隊長3》上映時,漫威13部電影的總票房已經超過100億,而影片的拍攝成本只有20億左右,巨大的利潤證明了電影宇宙模式的成功,也促進了漫威漫畫、動畫和電影周邊的熱賣。在電影宇宙的運行模式下,觀眾的層集,越到後面的續集,票房越高。

原因在於「電影宇宙」把電影電視劇化,觀眾一旦看了一部,為了故事的完整性,就需要看這個電影宇宙之前的所有電影,而且養成一種習慣,對此宇宙的電影一部一部的追下去。同時,整個電影宇宙不僅不會因一兩部口碑稍差的影片影響整體,反而會借著慣性讓即使口碑稍差的影片也能獲得不錯的票房成績。

對於演員而言

對演員來說,加盟電影宇宙意味著更多的機會。

電影宇宙的模式的另一個特點是讓演員和角色往往捆綁在一起,當觀眾熟悉了某個演員,那麼他將更有機會出現在續集電影里,製片方也不願意貿然更換演員。

觀眾

電影宇宙意味著更豐富的信息量。在日益碎片化的社會生活中,人們從刷微博、刷朋友圈中獲取信息並從中獲得快樂。對於電影,人們不再看重演員、導演和劇情,而是更關注影片的世界觀設定。

一部電影的時長通常不過兩小時左右,構建一個龐大嚴謹的世界觀體系必然要推出續集。而電影宇宙與系列電影最大的區別就是各個影片的發生時間不是承前啟後,互為因果,而是類似行文中插敘、互文的手法,可以同時發生、互相影響、互相補充。這個手法大大增加了電影宇宙的「寬度」,讓影迷感受到這是一個豐富、完整的世界架構,從而吸引影迷去探索、挖掘裡面的細節。


謝邀

電影宇宙可以使人更好的融入進電影,產生共鳴。你會更加的去關注電影的本身劇情,不管是在觀影中,還是觀影后。而且在同一個宇宙的電影也不用經常的去理解另外的世界觀,看起來也不費神。有一種一家人就是要整整齊齊的感覺,很溫馨。

雖然各自在外打拚(個人電影),但是重要的日子都會聚一聚(聯盟電影)。沒事的時候還會去對方那玩一玩(個人電影客串),有事的時候也會互相打打架(一言不合打架電影)。這都是電影宇宙帶來的,浩瀚無垠卻又深入人心...

好想中國也有電影宇宙啊

好想

硬要算,我覺得「大」宇宙算一個!

等「大」宇宙的第四部出來肯定捧場哈哈。


謝邀。看到「電影宇宙」這個詞居然聯想到了Rick and Morty里Rick修復能量盒讓飛船發動的那一集。

Rick的飛船之所以能有能力正常運轉是因為他創造了一個盒子,在盒子里有很多小人在制電機上拚命的踩,所以才有源源不斷的能量。但意想不到的是盒子里的科學家又創造了一個盒子幫他們製造電量......所以電影宇宙里的人物會不會也自己創造了一些小宇宙,電影人物是不是有思想有生命力的呢?歡迎大家來到今日胡扯,蛋餅每晚八點,與您準時相約。

——好了成功跑偏了 就是給你安利下這部劇——

公司打造屬於自己的宇宙線是為了保持故事的完整性。也正因為這個宇宙是他們自己創造的,可以隨時滿足觀眾多變的需求,今天觀眾喜歡肌肉超級英雄那就造一個,明天喜歡變異蜘蛛精那也可以來一個。說的更直白點就是創作者自己挖的坑就得用個合理的邏輯去解釋...而越來越多的電影公司創造電影宇宙,當然是為了圈錢啊小傻瓜。再說觀眾對虛擬人物這麼買賬,公司怎麼可能放著票子不賺(′?ω?`)


感謝邀請

我認為美國派電影走到今日出現這樣的情況一點不意外,太多的因素造就了這個所謂電影宇宙的產物,每個公司都想要打造屬於自己特色,還可以免去共享造成的高昂的版權費,每個公司比以往更加獨立,這種方式催生了許多新生代的片子,以往好萊塢類似美國英雄的片子一部接一部一個套路接一個套路的走,觀眾難免感覺有點膩味,除了電影特效一如既往的好其他的情節很難讓人感覺到新穎,電影宇宙這個概念能加速推動電影業的發展,可能也會加速好萊塢的分裂


電影宇宙,聽起來不錯的

「電影宇宙」是電影工業發展到一定程度才有的商業模式。

「電影宇宙」可以說是在「系列電影」上商業模式的升級。

當然也存在特例,但這種特例從商業角度上去分析,仍然是可以得到解釋的,日本動漫衍生的劇場版電影幾乎每年都會推出一部,而且經久不衰,但它的市場仍然是針對日本觀眾,我國曾引進過一些日本的劇場版動畫,但票房慘淡,或者客觀的說,不足引人注意。說明這是特定需求特定消費群體特定的動漫產業的生態決定的商業模式,和我們說的「電影工業」發展到一定程度才有的商業模式不一樣。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