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有關調查,中國現有抑鬱症患者達9000萬,人數還在快速增長中,我國每年自殺抑鬱症患者上百萬。在15~34歲青壯年人群的死因中,自殺是首因,其中60%~70%的人患有抑鬱症。西方有幾十項研究證明了抑鬱症是由負性生活事件導致的,更有研究明確地指出,75%的抑鬱症是由「羞辱或困頓」性的生活事件所致,20%由損失/喪失所致,5%由危險事件所致。


以我多年抑鬱的經驗來說,抑鬱症很大程度上來說是個社會病

抑鬱基因大量存在,這是內因

在受到外界環境影響的時候,如果有一個緩衝處理時間,抑鬱症是可以自我緩解的,這也是抑鬱症被叫做心靈感冒的原因

但是現在社會的階層分化嚴重,根本給不了抑鬱症患者緩衝時間,只能帶病堅持,結果就會越來越嚴重,直到最後崩潰

比如,我感冒了,如果社會壓榨不那麼厲害,我可以休上一個星期的班,感冒好了,我也會很舒服的繼續工作

但是感冒了,一開始是小感冒,我不能休息,只能繼續加班,指望一邊高強度工作一邊還能自我恢復,也許會也許不會,最後很有可能把小感冒拖成重病,甚至死亡

抑鬱症我認為是我們基因里的一個自保程序,就像CPU有個過熱保護一樣,一旦過熱強制關機

當我們適應不了外界環境的過度刺激,抑鬱基因發揮作用,逼迫我們強行暫停,分析原因思考對策

我覺得這麼多種生物只有人類擁有的智能如此可怕,就在於抑鬱基因不斷的逼迫我們思考,然後進化思維

然而,現實世界裡抑鬱基因提示我們該強制暫停,但是為了工作為了金錢我們不理會抑鬱,就像電腦CPU已經過熱了但是我們依舊要繼續超頻使用,最後結果必然是機毀人亡

現實世界我們不能停下腳步,你覺得是抑鬱症患者不想停還是這個世界不讓停下腳步?

所以我覺得大談心理健康教育完全是扯淡

因為CPU做的再好也受不了使用者過度使用

而大談心理健康教育的好處是把抑鬱的根源歸結於個人身上,是抑鬱症患者本人對自己負責,所以社會沒有任何責任

同時還能賣抑鬱症患者幾張講座的門票,大家掙錢了,皆大歡喜

如果抑鬱症患者不買票而選擇去死,那就是他好傻啊,怎麼可以不自救,那是他自己放棄自己,跟我們其他人沒關係

CPU過熱需要強制關機保護

抑鬱症面對過度刺激需要緩衝時間

那社會壓榨到一定程度………………


」我國每年自殺抑鬱症患者上百萬。」

中國近幾年的自殺率是十萬分之9.9以內,現階段總人口按15億計

15億 X 十萬分之9.9=15萬人

小編,你媽媽喊你回家點小數點。

自殺和精神壓力和社會文化有關,比如日本的自殺率高,一個說法是因為日本普遍相信來世,社會壓力大。

中國在動亂時期的自殺率也是很高的。

壓力大的時候,要放鬆自己,苦中作樂,是挺好的。


數據不可信,還有個原因,有關調查是什麼調查?是哪個專業機構還是部門發布的?

數據來源有什麼論文支持不?

—————————————————————————

評論設置了已關注才能評論。

我自己確診過,所以不相信這個數據。

作為一個十大幾年的老病號,來回複發,我已經過了有人為我發聲就高興的年代了。

因為他的目的未必是幫我,結果更是未必對我有益。

很多人說好多沒去看過,那這9000萬數據是咋來的。如果按照某個比例,這個數字豈不是應該更大?

我認識我們好幾個醫院的心理科大夫,門庭冷落,如果像這數據統計的,豈不是每天應該門庭若市?

我從來沒有那種自己抑鬱,全世界都有問題的觀點。

有抑鬱症治療就好了。沒必要總是呼籲和誇大。

————————————————————————

覺得數據有問題,我們單位大概有一千多人,我幾乎都認識的。加上社會交往,加入了幾個心理諮詢的圈子,我身邊確診的人數不足五人。

我所在的四線城市,大概有四百多萬人。但身邊接觸到的抑鬱症患者很少。在心理學圈子裡已經包含了很多有點問題,有的確診,有的沒有確診的人。所以不知道這個數據是怎麼來的。

按照統計,十幾分之一的抑鬱症。。。這個就很神奇。。。感覺有點嘩眾取寵。。。。這個周刊,你是認真的么?

因為這個數據感覺明顯失真,所以也不知道該說啥。

不過抑鬱症的診斷總覺得還是比較隨意的,國內的心理學圈子也比較雜亂。之前有一次坐網約車,司機正好是我們這醫院心理科的大夫,聊了一會兒,嗯,挺不專業的,開車的過程中,和媳婦吵了一路。。。。

倒不是因為他的斜杠職業,而是確實感覺不對路。

總體幾年求醫的經歷,感覺除了精神病院沒去過,其他的感覺都就那麼回事。當然這方面和我所在的地區醫療水平有關。。


我覺得你的數據有問題

在維基百科裡2015年世界各國的自殺率數據中,我國是每十萬人有8.5人自殺,而排名最高的是斯里蘭卡,每十萬人中有34.6人自殺。

而你說今年我國每年有上百萬人自殺,那姑且算一百萬除以十四億,那就是每十萬人中有71人自殺,假如你的數據準確的話那我國就是世界上自殺率最高的國家,是2015年世界自殺率最高的斯里蘭卡的兩倍!幾乎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自殺率能達到這樣的高的數據,即使是一些人口基數很小的國家都無法達到,而且我國從2015年到2020年自殺率增長了十倍!

所以我懷疑你是不是多打了一個零了,是每年十多萬人自殺

還有世衛組織2016年世界各國自殺率數據(每十萬人):

維基百科還有個詞條對中國的自殺率有詳細的介紹:


高三時,晚間自習中,班主任突然打斷我們說我們班某某某休學了,讓大家不要動他桌子里的東西,過幾天他父母會來收拾。

那個同學成績非常好,性格熱情開朗,人緣極好。我們不知其因,只為他感到遺憾。

由於學習繁忙,這件事也只是在班裡激起一陣漣漪,很快大家便忘記了。

但是學期快結束時,我不經意聽見一個消息,說那個同學其實有抑鬱症,現在還在精神病醫院躺著呢。

一個陽光優秀的人竟然會得抑鬱症,這遠遠超出了我當時的認知範圍。回想起經常掛在那個同學臉上的笑臉,這件事算是在我心裡紮下了根。

大三時,當教授《變態心理學》的楊老師在課堂上講解抑鬱症的時候,我們聽得認真極了。年輕人似乎對抑鬱症有一種天生的著迷和好奇。

當老師提到「抑鬱症患者的最大痛苦之一是他們需要掩藏自己的痛苦,也因此抑鬱症患者的實際人數要遠遠多於確診人數」時,高三那個同學的笑臉猛然間進入了我的腦海。

人生病了,會無精打采、渾身無力、甚至痛哭流涕,這些痛苦是掩藏不住的。但抑鬱症患者不同,他們在外可以與人談笑風生,在家可以給孩子講睡前故事。他們看起來積極開朗,什麼事都沒有。

回憶起那個同學,老實說,我跟他並不熟。我之所以認為他是快樂的,只是因為我覺得陽光優秀的人就應該是快樂的。如今看來,只是暈輪效應在作怪罷了。

我想起那些難過的日子,我也總是歪起嘴,笑一笑,告訴自己不要怕。那些經常笑容掛在臉上的人,是不是也只是想讓自己感覺好一些呢?

隨著對心理學學習的加深、大學在精神衛生醫院的實習,以及畢業多年從事心理學科普的經歷,我對這個群體有了更深的了解。

事實上,抑鬱症患者之所以掩飾自己的真實情緒,部分原因是害怕辜負人們對他的期望。比如,你是一個家庭的頂樑柱,為了避免給家人帶來壓力,你很難把自己的消極想法傾訴給家人。也許你討厭自己的工作、不喜歡與人打交道,你甚至感覺這個世界糟透了。

同時,抑鬱症患者還會擔心別人的另眼相看,害怕自己會被視為「弱者」。而別人的同情,更是讓他們感到羞怯。羞怯讓人逃避人際交往,從而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所以,假裝自己很好其實是抑鬱症患者的一種防禦機制——掩蓋自己的真實情況和感受,避免遭受到非議和不公平待遇。

而近年來,隨著短視頻的流行,打著「記錄美好生活」的自媒體向人們傳遞生活多美好、錢有多好掙的觀念,讓人們漸漸有一種「別人都過得很幸福,只有我過得很憂鬱」的感覺,從而讓人們對自己的痛苦保持緘默,假裝自己過得幸福,避免落單。

出於上述種種原因,長時間消極悲觀的人選擇繼續壓抑,抑鬱症患者不去主動尋求幫助,隨著時間的推移,普通的抑鬱情緒可能轉化為抑鬱症,而未經治療的抑鬱症可能會惡化。

那我們該怎麼有效預防抑鬱症呢?

除了諸如傾訴、運動、保持社交、多參加戶外活動等直接可操作的建議,我更想從認知的角度來談談這個問題。

(1)避免習得性無助

焦慮症、抑鬱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面臨的問題是,害怕失敗、過於關心他人評價,這會導致他們在做事時不能全力以赴,繼而面臨失敗。

失敗帶來挫敗感。持久的挫敗讓人感到絕望與無助。習得性無助悄然降臨,抑鬱症便可能緊跟其後。

解決方案是關注當前發生的事情,盡量做好手上的每一件事。

當把事情做好後,自我效能感(人們對自身能否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項工作行為的自信程度)便會得到提升。而對於習得性無助的人來說,他們最需要的就是幾次不大不小的成功。

(2)避免過於繁忙,有自己的自由時間

忙碌雖然讓人感到充實,但是忙碌本身也會給人帶來壓力。過於忙碌讓人感覺沒有自由時間,進而喪失對生活的掌控感,感到抑鬱寡歡。

在繁忙的狀態下,我們很難保持愉悅健康的心理狀態。所以,及時做出調節是非常必要的。

事實上,當你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就已經增加了對生活的掌控感,情緒隨之便會得到改善。做出調節是非常簡單的,比如工作一小時就休息幾分鐘,多伸伸懶腰,睡個午覺,下班走走路看看花。

其實,現代年輕人喜歡熬夜玩手機也是這個道理。白天擠地鐵、工作、咀嚼食物、加班,早已變成了一條工廠流水線,沒有自由,沒有創造。他們需要獲得對生活的掌控感,即便付出代價。

其實,如果下午五點後的時間完全屬於他們,誰又不會去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呢?

所以基於現實,做出調節後,關鍵是要主動做出取捨。

錢與身體不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雙驅式衝突,它是一個需要兩者兼顧的事情。關鍵是做出取捨,在兩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

(3)練習跳脫思維

分手後,考試失敗後,工作不順後,我們很容易感到抑鬱。沉溺於抑鬱情緒,不僅不能讓問題得到緩解,反而會帶來新的問題,比如破罐子破摔、對家人態度惡劣。嚴重的話,還可能導致抑鬱症。

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從整件事跳脫出來,而不是緊盯著事情本身。

比如,我為什麼感到抑鬱?是因為兩個月後的考研對我很重要。所以這種抑鬱情緒是正常的。

那我應該怎樣取得成功?查漏補缺,增加複習時間,學習抓重點,分緩急。這樣一思考,便增加了我們對複習的掌控感。

抑鬱既可以讓我們萎靡不振,也可以讓我們更深刻地思考問題。所以當遭遇失敗後,關鍵是從消極情緒中跳脫出來,轉而從失敗的經歷中提取有價值的成分。

簡單點說,要從「我太難了」,轉換到「我該怎樣避免同樣情況的發生」

一種簡單的思維轉換,從陳述句轉換到疑問句,讓我們從一個情緒發泄者變成了一個問題解決者。

兩種思維有天壤之別,決定了當事人是選擇患得患失,還是休息整頓一番,然後大步向前走。

(4)不要通過比慘來讓自我感覺良好

你有時候會想,有很多人比我過得更慘,我有什麼好抑鬱的。那些農民工天天忙著掙錢,也沒見著有抑鬱症啊!

我們便陷入了自責,覺得自己就是矯情和脆弱。然後我們假裝勇敢,壓抑掉消極的想法和情緒。腦袋的弦遠綳越緊……

其實,這是我們經常犯的一個錯誤,藉助更悲慘的例子來讓自己顯得不那麼悲慘

請記住,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我們的感受就是我們的全部世界。當我們遭遇負性事件時,我們的痛苦不會因為別人比我們過得更痛苦就得到緩解。我們依然需要處理問題,消化痛苦。

把精力集中在自己身上,而不是和別人作對比,這會讓我們更快從抑鬱情緒中走出來。

6個幫助抑鬱症家人或朋友的心理學技巧大明的視頻 · 6797 播放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