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完整的創作過程中,導演和攝影指導應該如何合作,從而發揮各自長處,最終實現1+1大於2,讓影片的影像質量更上一層樓?

另有一些基礎的問題想請教,比如:

在鏡頭設計和場面調度上,DP一般會有多大的參與度或者說話語權?

在每個鏡頭的焦段選擇上,一般由誰來決定?

等等。


還是喜歡自己拍片多點

但是如果有合作的導演邀請,那我想我大部分還是聽導演的想法

在保證畫面基礎美感保證的情況下,盡量靠近導演的想法(雖然有時候很難)

包括視聽語言是非常重要的表現手段,我總感覺攝影師可能並不會像導演一樣

一開始就是研究電影視聽或者其他相關研究的

所以我參加導演的工作的話,一般聽導演的,在儘可能完成自己的工作後。再去協商

發條自己拍的短片來混個粉絲場

感謝

微博b站同名


一般電影都會找分鏡繪圖師繪圖,前期會議導演會和攝影師以及其他部門一起討論,畫在紙上的思路已經很清晰了。其實導演只需要告訴攝影師他的意圖,攝影師會根據現場的情況擺機位,布燈光,場面調度/走位由執行導演配合完成。 如果攝影覺得畫幅裡面某個角度顯得比較空,會告訴執行導演加幾個人去填充。用什麼焦段的鏡頭取決於攝影師對畫面的把控。當然也有攝影出身的導演,會提出自己的要求。


我個人是前期溝通好,兩個人一起決定好一套方案,到了現場鏡頭取景燈光交給攝影決定,我只給個意見。

場面調度攝影最多能做的就是和導演說這演員這樣坐畫面好看一點或者燈光好看一點。演員怎麼走位攝影無權決定。鏡頭設計讓攝影設計,導演不需要多說一句,攝影指導對於攝像機,鏡頭,燈光懂的比導演多得多,導演這時候不要多嘴,避免不必要麻煩。

如何1+1>2?導演信任,放權就行。


導演確定角度和景別還有時空調度,攝影負責把畫面拍好看。


導演出分鏡,表達自己的想法。在拍攝中,攝影指導會優先保證導演想法的實施,安排攝影師給出最佳機位,運動規劃,與燈光協議給出最佳攝影效果。然後才會根據具體情況或經驗提出自己想法,與導演進行現場的交流,進行重新的構圖或調度。這部分大多用於一些不易實現的鏡頭,或某些鏡頭設計不足於傳遞影片想要表達的意思。人的思想是活的,今兒這麼想明兒那麼想都很正常,臨時改鏡頭或拍攝方案也普遍存在(僅限於一些特別地方,大多慣常使用的鏡頭語言或技巧再想變換花樣也沒有花樣了)


你應該告訴攝影師你希望拍出什麼樣的畫面,什麼樣的構圖,溝通很重要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