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無法偏離你自己。


我覺得這個可以類比為,東晉多大程度上偏離了西晉?

在內亂失控之前,西晉皇權很強大,皇帝的一紙文書就可以滅權臣;東晉則不然,好像除了孝武帝,所有皇帝都是傀儡。

同樣,拜占庭與曾經的羅馬帝國有什麼不同?

在大多數情況下,古老的羅馬帝國的君主往往有兩個後來逐漸消失的特點:

第一,他的君主權力要掩飾在共和國的外衣下,他要尊重元老院,雖然這一點被不斷破壞,皇帝只是第一公民,感覺跟元首的概念差不多,君主權力的表面合法性來自於共和國的授權——關於這種觀念,體現最明顯的,就是羅馬皇帝德西烏斯的兒子、共治皇帝赫倫尼烏斯在戰爭中被哥特人所殺,身為父親的皇帝卻高呼共和國不過是損失了一名公民而已;

第二,他的君主往往是軍人皇帝,否則像戈爾迪安家的三帝、塔西陀父子、亞歷山大塞維魯這種,根本坐不穩,而安東尼王朝的開創者涅爾瓦還得收養軍人圖拉真做兒子,才能穩住地位。當然到了三世紀危機時,即便是奧勒良、普羅布斯、卡魯斯這種傑出的軍人也不一定做得穩。即君主權力的實質基礎,來自於軍隊的認同。

所以,這就是戴克里先之前羅馬帝國的特點。如果再考慮到文化,那就是古羅馬帝國是傳統多神教,對基督教不甚感冒,語言是拉丁語。

但是拜占庭的特點是什麼呢?

第一,君主權力的合法性來自於上帝,君權神授,元老院在這個過程中已經喪失了點綴作用,其地位被基督教教士取代,共和國早已經被忘懷——如果不算入希拉克略長子君士坦丁三世死後,元老院率領暴民推翻瑪緹娜母子扶持君士坦斯二世登位這一特殊例子,皇帝因此對元老院保留了短暫的感恩之心,當時頗有舊帝國的假象。

第二,君主權力的實質基礎雖然依然需要軍隊,但血統或收養關係也同樣有價值。事實上,從君士坦丁大帝到莫里斯大約三百年時間裡,東部皇帝都是合法有序的傳承,三世紀那種軍人靠實力奪權已經很少見了——如果查士丁篡改阿斯納塔修斯皇帝的遺命這種小型政變不算進去的話。

當然,語言從查士丁尼之後,逐漸希臘化。

但是,我們也要意識到,這些變化,從戴克里先就開始了。戴克里先和他的搭檔馬克西米安生前就開始以神自命,將自己超出凡人,以東方的儀仗和森嚴的階梯統治國家,並將元老院邊緣化。而君士坦丁大帝更是開啟基督教國家的先河,狄奧多西大帝則毀滅了多神教。

所以,嚴格意義上講,真正傳統的羅馬帝國,從戴克里先結束三世紀危機之後就慢慢消逝了。拜占庭只是將戴克里先、君士坦丁、狄奧多西的改革進一步深化。

我想,文藝復興之後的知識分子包括偉大的愛德華吉本往往會指責查士丁尼關閉古希臘哲學的聖地,但實話實說,查士丁尼也只是效仿者。

最後,拜占庭到了巴列奧諾王朝,依然保持著古羅馬帝國時代的共治皇帝、紫袍等傳統。


什麼是偏離?即使同一個血統王朝,都會因為自身的變遷與改革而變的面目全非。東羅馬帝國就是羅馬帝國。不因為遷都而改變。君士但丁堡是羅馬皇帝自己高興遷都去那裡。這完全不是南宋北宋的問題。甚至不是東漢西漢的問題。又或者中國根本就沒有合適可類比對象。約等於楊廣營造東都洛陽。他去世前把國家分成兩邊。然後以長安為核心創建了一個秦番國(包含四川)。又過了好些年後,秦國的關壠貴族上書洛陽的皇帝。要求除國,聘請外邦人擔任陝西道行軍大總管。在然後,這個陝西道四分五裂一片荒蕪了。而東部帝國也有一系列自身內部矛盾而苦苦維持了。

那麼,怎麼可以因為皇帝遷個都,就不能繼承道統法統呢?
為什麼東羅馬要因為日耳曼蠻子被叫做拜占庭?

拜占庭帝國本名不就叫羅馬帝國嗎?拜占庭這個名字是後世歷史學家給起的。

也就是說,人家自己也沒把自己看作是一個不同於羅馬的國家。類比於台灣,擁有一定的自主權,但本質上還是中國的一部分。

之所以會出現這個問題,原因在於對羅馬帝國的概念不清。這個名詞包含的意思太多了,如何去定義這一帝國的概念是個問題。如果說,認為羅馬帝國是以羅馬城為核心橫跨亞歐非的龐大政治集團,那羅馬帝國在東西分治的時候就已經滅亡了,沒有繼承人。如果說認為羅馬帝國是對上述定義的政治延續性角度的定義,那麼拜占庭確實從法理上是正統的羅馬帝國。原因就在於它是在羅馬帝國統治時期由正統政府承認過其合法性的一個政治集團。

倘若按此概念。奧托當時的軍事行為不也是為了這個合法性嗎?羅馬教皇也承認了東法蘭克王國的國王繼承了羅馬帝國。儘管我們對於從法理角度來講的教皇是否有權力承認其合法性這個問題存疑。但實際上這個問題沒有什麼意義。因為這個定義本身就是含糊不清的。倘若確實如此劃分,那就將面臨新的歷史問題,神羅是否算是一直傳承了羅馬帝國的正統性嗎?拜占庭呢?是否在十字軍東征滅亡拜占庭時就已經不算是羅馬帝國了呢?

那除此之外,我們還能怎樣區分?種族嗎?神聖羅馬帝國是日耳曼人為主的,但是拜占庭帝國就沒有很多希臘人很多近東中東閃族人了嗎?從這個角度來講肯定是難以講清的,因為最終又會回到了羅馬公民算不算羅馬人這個問題了。

其實我個人認為,最具有歷史意義的應該是從文化層面上的定義。繼承了羅馬人文化的,才是羅馬帝國。可實際上,無論是拜占庭還是神羅,其文化都沒有照搬羅馬帝國,神羅文化中依然清晰可見日耳曼民族中的家文化,拜占庭也是,甚至還會融合一部分阿拉伯人的文化在裡面。但無疑,比起日耳曼人來講,拜占庭這邊確實很好地繼承了古羅馬文化,起碼保存了大量的書籍,這才能有之後的文藝復興。文化角度雖然有一定的歷史意義但比起政治概念來講,卻是更加模糊不清,大家都繼承了一定的羅馬文化。現代西方國家的定義就包含了在文化上以古希臘古羅馬文化為基礎。英國可以叫羅馬,美國可以叫,澳大利亞也可以叫。

這些是在講,釐清這個延續的概念確實沒什麼用,西方和東方不一樣,是否正統的延續上一個國家其實沒那麼重要,你也搞不清楚的。

多大程度,確實沒法講。政治有一定的延續,但拜占庭也有自己的改革變動。經濟上也差不多,文化上更是如此。文化上的東西沒辦法量化出來,這需要一個系統而大量的工程去對比。在巴爾幹這個地方,從來都是大家相互影響的,拜占庭比起古羅馬帝國,其實更像是一個東方式帝國,這種文化是幾百年來小亞不斷輸入給巴爾幹的。

很多拜占庭的文化因素是可以在古羅馬中找到的,但真正去看這個問題的時候你會發現,更多的還是體現出了拜占庭自身的特色。政治繼承,能看到影子,但細究起來就會感覺已經是面目全非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