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一方精神棲息之地

記得去年夏天一檔我很喜歡的綜藝節目叫《樂隊的夏天》,令我震驚的是玩樂隊的人普遍經濟狀況不好,而且大多數人都有自己本職工作,利用工作養音樂。一開始很不理解這種行為,但想想他們玩樂隊的初衷根本就不是為了賺錢,物質生活的匱乏反而對精神生活起到了催化作用。莫欺少年窮,雖然互聯網時代造成了很大衝擊,但是原創和現場是不可取代的,堅持初心創作好作品,通過音樂釋放自我,在音樂中找到靈魂,這些是無法取代的。

同樣回歸本心的還有民謠,搖滾激情,相反民謠安靜,總歸都是音樂中的一種風格。有人說讀作者田禾的書就像是聽民謠,在這本《停歇之書:給自己留點空間》中,我們就能深深的感受到他向內而生的強大精神,一部閑走隨想集,那些路過的風景,遇見的人,都豐富著他的靈魂。曾經做過音樂、地下歌手、出過搖滾小說,也因為這些經歷,如今成為自由作家的他才能脫離虛構,寫出真實的生活。

平日里我們隨著人潮奔波,也許很難像作者一樣坐火車從祖國最東邊到西南邊,踏上一次次遠行,慢慢感受火車的行駛,欣賞沿途的風景,聆聽路上的故事。作者大部分的時間都在火車上,在火車上尋找片刻靜寧,又在火車上看盡世俗,那些形形色色的人帶著屬於自己的故事,有心酸、有感動、有無奈、有彷徨、有歡笑、有爭吵、有淚水...

我們總說「身體和靈魂總得有一個在路上,要麼旅行、要麼讀書、要麼健身。」生活本來就不易,我們在一復一日的工作後,其實早已疲憊不堪。就像汪曾祺在《慢煮生活》中說到的那樣「你很辛苦,很累,那麼坐下來歇一會,喝一杯不燙不涼的清茶,讀一點我的作品」。不必刻意為了曬朋友圈,去旅行去健身或去做點什麼,追求流行的不一定是適合自己的。找到自己的興趣才是關鍵,就像爺爺的退休生活,回歸田園感受播種和收穫的喜悅,在書法和繪畫中沉浸在屬於自己的時間裡。

選擇怎樣的工作和生活,都是人生的一種態度。有時候很羨慕作者的生活,普通中又帶著特立獨行。正是這些小眾的人卻實現了大眾人的夢想,也正是這些人的存在,才讓我們知道有夢可尋,滋養著我們心底那些嚮往自由的光永不熄滅,努力過好當下,然後朝著夢想努力進發。


《停歇之書》在追尋中找到那束能點亮生命的醒悟之光

利用周末帶娃上戶外寫生的時間,看完了這本《停歇之書:給自己留點空白》。選擇這本書是因為這本停歇之書,跟當前我希望的心境是多麼的匹配啊。因為這次全球大規模的新冠肺炎的疫情影響,孩子們的線下課程全部停了,上了幾個月線上課程的孩子們,不論是眼睛,還是心靈,都需要停歇一會兒,感受一下戶外的風光。

而當下終於迎來了全國疫情的逐漸消退,外面春暖花開,風景正當時,孩子們也終於迎來了線下的短暫旅行時光,此次停歇的地點是——漢中門廣場。

漢中門,是南京明城牆民國增闢的城門之一,位於南京城西,城門現已不存,附近辟有漢中門廣場,明代城門漢西門(又名石城門)瓮城位於廣場內。明清時期,由石城門出城後,經石城橋出城可達北河口、江東門等地區。1933年前後,國民政府為改善首都交通,修築漢中路,在明代城門漢西門(又名石城門)以北百餘米的城牆上開闢豁口,修築了一座西式牌坊城門,並命名為漢中門。1958年前後,漢中門城門拆除,漢中門地名沿用至今。如今漢中門廣場內的瓮城為南京明代十三座內城門之一的漢西門(石城門),附近有漢西門大街等地名。

在這樣一個具有很濃文化底蘊的地方看《停歇之書:給自己留點空白》這本書,真的是極好的。我被作者田禾筆下的爺爺的田園所吸引,一個85歲高齡的老人,每天的愛好是先在他的蔬菜田園折騰一番,然後撲向他的精神田園:寫書法、畫花鳥、背宋詞、做篆刻。羨慕這樣的老爺爺,他的生命沒有一刻是虛度的,不是在物質的田裡忙碌,就是在精神的田裡耕耘。

世道喧囂,精神需要有一個獨具之所。大部分人終其一生都陷於物質壓抑,而甘受精神上的荒蕪,但作者田禾一直是個例外。他不時給自己留點空白,跳脫現實束縛去嘗試心靈遷徒。再回顧四周看看自己及身邊的人,大多數都是忙忙碌碌,不舍晝夜地奔走追逐,滿足了物質上的慾望,但是卻缺少了心靈上的歸屬。我們也需要偶爾像田禾書中所描繪的這樣,以自己閑散的方式躲開城市,聽著音樂融入自然,閱讀、傾聽、哲思並點亮生活的軌跡。

以前愛讀書的我,留給自己看書的時間越來越少。每天被繁重的工作所累,不是在上班就是在加班,偶爾有閑暇的時間,還要帶孩子上各種培訓班,奔走在路上,少了自己的心靈停歇地。今天借這個時機,自己坐在漢中門城牆腳下安靜的看著書,不遠處孩子們圍在老師身邊專心的繪畫創作,是一幅很美的風景,終於發掘了一片屬於自己的停歇之地。

音樂和文學是相通的,好羨慕聽著自己喜歡的音樂任意旅行的樣子,但是對於上班族來說,現在能放縱的聽自己音樂的時光也是短暫的,我可能就只有上下班路上,開車的間隙聽聽,一方面是提神,一方面是慰藉自己疲憊不堪的靈魂。看了這本書,我發現不能再這樣放任自己的精神田園荒蕪了,要重新動起來,讓精神世界活躍起來。不過被城市生活所累的上班族,一段說走就走的旅行是奢望,那麼我們就在自己有限的時間和範圍內走起來吧。最近吃完晚飯散散步,尋找不同的路線,還真發現了好幾處很棒的地方。在南藝后街,有一個叫「水木秦淮」的地方,晚上有樂隊演奏,欣賞一場露天的演唱會,心情瞬間就好了。最近每周都會去一次,隨著節奏扭動著,哼唱著,所有的煩惱和憂愁都短暫的放空了。有了這樣的經歷,就更能體會到書中作者描繪的酒吧的經歷,以及追逐自己喜愛的人的演唱會的經歷了。

站在城牆腳下,手撫摸著這個經歷了很多年的牆磚,它見證了歷史的變遷,經歷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匆忙和駐留,也有無數人在城牆下留下自己最美的身影。夏天的城牆下,被大片的樹葉遮擋,所以是極其熱鬧的,有一群孩子在戶外寫生,有幾個老人在城牆洞下納涼,那邊還有人在下象棋,還有一對小情侶在城牆下拍抖音,當然更多的是低頭看手機的年輕人。手機的興起是時代的進步,但是也因為手機的普及和廣泛使用,讓人離不開手機,走到哪裡都是「低頭黨」,估計像我這樣手裡拿著一本書的人會被歸為另類了吧。還好,大家各玩各的,互不干擾,我有了一段空閑和完整的時間來看書,來沉浸在作者的世界裡,感受精神出口。

喜歡作者在書中的呼籲:只想找個精神出口。我有兩個生命,一個活在喧囂的俗世中,一個活在寂靜的靈魂里。當我親歷四方的時候,心裡默念著的始終是如何擺脫內在憂鬱和喚醒新的生命活力。

追尋、流浪,讓精神漂泊在大地,是為了看到能點亮生命的那書醒悟之光。我的精神世界沉寂太久了,也需要走走,看看,尋找屬於我的那書醒悟之光。


慎獨,並非躲進山林隱居避世,而是在世俗追逐中,也能在自己的精神自留地獲得寧靜,自我滿足。「為生活塗鴉;為知覺歌唱;為身體寫詩;為凈土西歸」這四句話是作者田禾對人生的全部定義。曾幻想過一天疲憊的工作之後,可以回到我自己獨屬的一片空間。在那裡,書桌上攤著我愛的書,寫字畫畫,煮一壺茶或咖啡,點燃心愛的香薰,或只是簡單打開一部電影,聽舒服的音樂,靜靜地躺在床上,一天的疲憊都會被洗掉。那是我夢想的將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平衡起來,那是我最渴望的,也是最理想的一種生活狀態。

在這本《停歇之書》之中,田禾在這些時日的旅途中,以自己的方式生活,閱讀,思考,傾聽。在這本書中,可以讓忙碌工作,為生活而奔波的人們帶來安寧,平靜,從他淡淡的文字之中尋找最簡單,最純粹的生活方式,以及你所需要的力量。天地不過是飄搖的逆旅,晝夜不過是光陰的門戶,正所謂人間有味是清歡。生活縱然風風火火,轟轟烈烈,也不如靜靜閑坐,觀花開花落,雲捲雲舒。其實生活哪來那麼多的轟轟烈烈?有的不過是柴米油鹽醬醋茶,是平常日子裡的笑與淚,是「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的平淡而已。

一個人應學會更多地發現和觀察自己心靈深處那一閃即過得火花,而不只限於仰觀詩人,聖者領空里的光芒

田禾說他有兩個生命,一個活在喧囂的世俗中,一個活在寂靜的靈魂里。我好像也是如此,兩個自我,矛盾卻又和諧。我曾經嚮往著大城市繁華熱鬧的街景,便利的物質。而當我回歸到簡樸鄉村生活的時候,我又彷彿愛上了這種寧靜,簡單,不需要多餘電子設備的生活,就連手機使用的時間都會無形之中減少,沉浸在和家裡人,街坊鄰居簡單的交談時光。不過越長大,好像嚮往繁華熱鬧的心也逐漸冷靜下來,更多時候,是想一個人逃離當下生活環境,躲到一個只有我一個人知道的地方,可偏偏我又找不到那樣的一個地方。越長大,越沉默,越孤獨。很多時候,就只想把自己關在房間里,哪怕靜靜地待一天。就像叔本華所說的,人,要麼庸俗,要麼孤獨。

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感受到了久違的心靈被釋放的感覺,他的文字,每一句話,都彷彿說到了我的心坎上。說到底,就是我羨慕他踏上遠方的腳步,而我自己心甘情願的臣服於生活的苟且。《滾石》雜誌中文版描述田禾身上包含著一切反叛因素或內含的青春衝動;有讀者說讀他的文字像是聽民謠;也有讀者說是在看一邊祭奠青春,一邊道破世俗的另類散文。可在我心裡,他的文字,更像是懂得我們內心孤獨的詩歌,讓我們在忙碌之餘,能夠得到片刻的歇息。


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路在遠方。《停歇之書》是田禾的心靈獨白,生於人世間,最難捨的不是錦衣玉食,而是心中的真情實感。走過了春夏秋冬,看過了日月星辰,卻發現自己立於天地之間,是無比的孤獨與荒唐。孤獨是因為我們總是希望有人懂,荒唐是因為我們總是不被人懂,在矛盾與衝突中,把對人對事對世界對宇宙的感悟化作筆尖的文字,一半是為了回憶,一半是為了希望。

人不是同時踏入一條河流,先古的哲人告訴我們。然而,我們從出生到死亡,要經歷多少事,遇見多少人,才明白自己究竟想要什麼,又要得到什麼。與其忙忙碌碌,東奔西走,不如恬恬淡淡、閉門思索。給自己一點獨處的時光,一點反思的緣份,才能在走走停停中發現此中的深意。當我們念念不忘向前邁進的時候,是否會在回首處,發現「停歇」也是一種身心合一的「運動」。

《停歇之書》啟迪我們做真實的自我,不因為名利而影響了自己的選擇,儘管生活中不乏對我們指指點點,甚至沷口大罵的時候,以道德的至高點去指責我們的庸俗與平凡,但是我們無須與他們爭執,每個人都不是為別人活著的,你既然還在呼吸與心跳,就說明上蒼還認定你有存在的價值。田禾在寫作中融入了自然、哲學、音樂的因子,讓我們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識記前行的方向,是的,我們不能為了身外之物,而放棄生命本應具有的節奏與旋律。

即使你每天重複著單調的生活,早上出門晚上回家走著同樣的路線,乘著相同的交通工具,與熟悉的人說話、辦事,但是我們卻不能以漂泊的心態去面對生活。你以為的一成不變,其實都在每分每秒中發生微妙的變化,很欣賞「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的清醒與豁達。如果我們把個體的生命放在歷史的洪流中,你意識到的不僅僅是自己是一粒塵埃,更多的是感受到正是無數個塵埃建成了宏偉的豐碑,無須否認每個人的努力與堅持,也無須誇張人類的強大與無敵。

從現在起,你不必為誘惑而迷失自我,不必為過往的遭遇而傷悲,你我本是同路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缷下與世界對抗的戾氣,學會與他人平心靜氣的交流,堅持做自己擅長的事,執著於觸手可及的夢想,這般,生活便少了無法承受的負擔,多了如魚戲水的甜蜜。


在塵世喧囂中尋找心靈的獨居之處

在快節奏都市中,越來越多的人感受不到人情冷暖,越來越多的人孤獨的過著每一天,就算是最應該無憂無慮的年紀也少了一些本該有的快樂,彷彿是生活越優渥,內心越孤獨。

《停歇之書》是作家田禾在四個秋天裡,以自己閑散的方式躲開城市,聽著音樂融入自然,閱讀、傾聽、哲思並點亮生活的切身筆記。習慣了城市的喧囂,快節奏的生活讓我們在高度精神壓力下迫不及待地想要找到一個可以停歇的港口,《停歇之書》讓我們看到了脫離群體,獨自流浪的田禾在隨性的路上找到了生活中新的意義。

其實人生就像一次旅行,在一個景點過多的停留只會讓那份新鮮感漸漸消失。喧囂的城市就像是人生中的一個景點,長時間的駐留讓心靈遭到禁錮,忙碌的生活讓心靈感到疲累,生活的意義也漸漸變得模糊,倒不如像田禾一樣隨心隨性在未知的旅途中尋找生命的意義。

世界上,很難找到一個完全沒有自己音樂的民族,更難找到一個完全不接受音樂的人。每一個生命,都可以在音樂中定居。音樂於我們而言或許只是一種調劑品,只有傾心聆聽才能融入到音樂的世界中,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也可以消除人的憂鬱,讓心靈得到慰藉,讓生命在音樂中定居。

物質的園田只需要種到退休,精神的園田卻要種到離世。只是大多數人選擇了追求物質而忽略了精神需求,只有等到老去的時候驀然回首才發現這一生中走過的路、看過的景、讀過的書是多麼的貧瘠。我相信世界上百分之百的人在寫「最後的願望」清單上會有旅遊這一項,原因無它,就是因為自己在有限的生命中只顧追求物質生活,而放棄了精神需求。

在有限的生命中本就存在著無限的可能,單一的生活只會浪費有限的時間,我們完全可以在保證基本生活質量的同時,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將現實生活這趟人生苦旅,變成一張自我滿足的精神地圖,在人生的畫卷上填滿各種色彩。

田禾在音樂中感悟到的四句話——對自己人生的全部定義:為生活塗鴉;為知覺歌唱;為身體寫詩;為凈土西歸。這四句話同樣也應該成為我們對自己人生的感悟,我們追求物質時,也不要忘記精神的需求,因為那是前進的希望,是指路的明燈。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