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台湾

苏联人会认为在二战中普通德国人是无辜的吗?

中国的主流舆论总是认为在二战中普通日本人是无辜的 那么苏联也这样认为吗?


这个至少是当年苏联官方的态度,在苏联人中也有体现。柏林现在还有苏军救护德国小女孩的雕像。

俄媒还原历史真相:苏联士兵舍身救下德国女孩?

xw.qq.com

俄媒还原历史真相:苏联士兵舍身救下德国女孩

参考消息05-11 11:26

17热评

参考消息网5月11日报道俄罗斯战略文化基金会网站5月7日发表阿列克谢·霍捷耶夫的文章《士兵的不朽功勋》,通过军事记者的记录还原了一段苏联士兵在柏林舍身救下德国女孩的故事。文章摘编如下:

无论政客和媒体如何贬低苏联在伟大的卫国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的作用,5月9日在过去和未来都一直是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人民节日。胜利日拥有自己的标志,通过它能更好地彰显各种纪念活动的意义。柏林特雷普托公园里的解放者雕像便是这种标志。雕像落成于1949年5月,由苏联雕塑家叶夫根尼·武切季奇创作。雕像中的苏联士兵脚踏纳粹万字元,右手拿著长剑指向地面,左手把一名女童托在胸前。雕像的创意源于真实的事例。1945年4月30日,红军中士尼古拉·马萨洛夫在柏林波茨坦桥附近的兰德韦尔运河沿河公路上冒著党卫军的枪林弹雨救出了一名德国女童。如今,马萨洛夫救人的地方还竖立著为他建的纪念碑。类似的例子并不鲜见。白俄罗斯士兵特里丰·卢基扬诺维奇也在柏林建立了同样的功勋。苏联军事记者鲍里斯·波列沃伊在其描述攻占柏林经过的书中记录了这样一段事迹:双方交火的枪声中冒出了激动的说话声和脚步声。「怎么回事?为什么聚在一起?」大尉问道。「那边有小孩,」一名士兵说:「您听,有哭声。」的确,连续的机枪扫射声和零星的爆炸声间传来了儿童的哭声。突然,一名士兵一声不吭地快步走向战地前的矮墙边。当士兵翻过矮墙、胸前勋章闪出亮光时,我这才认出他是特里丰·卢基扬诺维奇。他一翻过矮墙便趴在柏油路面上,利用废墟的掩护向哭声方向爬去。对面房子里的德军不断向他射击。子弹发出凶狠的尖叫,打在柏油路面上后纷纷弹跳,但他运气不错没被打中,一直爬到了被摧毁的一间街头厕所旁。后来,我们看到他手里抱著一个小孩,坐在断墙后面考虑著下一步行动。然后,他卧倒了,搂著孩子往回爬,但行动很困难:带著孩子妨碍他用肘部支撑前进。他有时趴在地上一动不动,休息片刻后又继续爬。当他靠近阵地时,战友们看到他全身是汗,湿漉漉的头发不时掉进眼睛里。但他顾不上这些,因为腾不出手来。他已经爬到矮墙边了,似乎伸手就能够到他,但死神就在矮墙上徘徊。

枪声响成一片。对面的房子淹没在淡红色碎砖和白色泥灰形成的烟尘中。

这时,卢基扬诺维奇高大的身影出现在了矮墙上,然后「滑」进了墙内废墟中。他手臂中抱著一个浅黄色鬈发小女孩。归队之后,卢基扬诺维奇以奇怪的方式倒下了,仿佛腿融化了一样。「接住小孩。」他在把人交给战友、靠著墙慢慢倒地后嘶哑地说。为了救出女孩,卢基扬诺维奇付出了生命代价。他受了枪伤,几天后死在了医院里。苏军对柏林的攻占让卢基扬诺维奇的事迹没有受到关注。只有几名战友和把小女孩送还给某个德国女人的女通信兵能证明此事。几年之后,卢基扬诺维奇的壮举被认为是部队编造的故事。上世纪90年代,一些苏联加盟共和国开始清洗人们对苏联卫国战争的记忆。白俄罗斯发行的一份刊物称,特里丰·卢基扬诺维奇没有任何立功行为,他1945年就已不在人世。苏联卫国战争老兵、明斯克仪器制造厂博物馆馆长格奥尔基·索斯诺夫斯基还原了历史真相。卢基扬诺维奇战前曾在这家工厂工作。索斯诺夫斯基收集到了卢基扬诺维奇战友的证词并找出相关的档案材料,证明了波列沃伊在书中记载的确是真事。现在,明斯克以卢基扬诺维奇的名字命名了一条街道,还为他修建了两处纪念碑。柏林也在他救人的街道上为他建了纪念碑。战争不仅是对军事指挥艺术和装备可靠性的检验,也是士兵功勋的体现。苏军士兵舍身拯救德国平民的情况不是个例。仅在柏林,战后就有近200名儿童表示,他们在攻占柏林期间被苏联红军拯救。尽管近年来一些人不断把苏军纪念碑移出被红军解放的欧洲城市,但特雷普托公园里的解放者雕像依然高高耸立,记载著英雄士兵的荣耀,也昭告著那些历史背叛者的耻辱。

5月8日,在德国首都柏林,人们站在特雷普托苏军烈士陵园内的一尊雕像前。新华社发

以前看读者的时候,有一篇文章,讲的是苏军拚死救一个小女孩,而对面很配合的停过的事情,当时还感慨世界上还是好人多。

现在我刷知乎的时候看到了一篇高赞答案,里面有对这个事件的详细介绍,唯一不同的是,德军没有停火。


认为的,不然也不会有自由德国委员会和德意志军官同盟

斯大林:希特勒们来来去去,但是德国人民和德意志国家将会继续存在。


1938年5月26日,希特勒亲自为这座伟大的汽车制造厂举行了奠基仪式。并宣布这款新型汽车将会「给我们最广大的劳动人民带来快乐,从而也带来让他们更加勤奋工作的力量的」,因此这款汽车将被命名为「快乐中获得力量」牌汽车(德语缩写为「KDF」)。

有了国家元首的亲自背书,无数的德国人都相信自己即将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而更为贴心的是,「德国劳工阵线」还推出了一个名为「大众救助者」 基金的购车计划。只要每月支出25马克,在分期付款55个月后,便可以获得一辆未来下线的大众汽车,进而从「快乐中获得力量」。

虽然当时的25马克约相当于10美元,大约是一个普通工人实际工资的1/6。但是怀著美好的远景,还是有336000名德国人加入了这个分期付款的购车计划。但仅仅不到一年之后,由德国入侵波兰而引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硝烟便遮蔽了希望的天空。大众汽车工厂在生产281辆「国民汽车」之后便转而生产一款编号为「VW82」的军用汽车去了。

希特勒是有意在演欺骗全体国民的大戏吗?我们无法给出正确的回答。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无限制的享受高速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便利,却无需承认任何的代价和风险。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任何天花烂坠的承诺背后,必定存在著可怕的陷阱,何况希特勒早在起家之初,便已然在《我的奋斗》中昭告了天下,他将用一场战争来夺回德国所失去的一切。德国民众并不是天真或者健忘,他们只是被眼前安逸的生活所迷惑,就如他们相信真的能够用不到1000马克的价格去买到一辆车一样。

虽然每个月仍要微薄的工资中支出一部分,用于购车的按揭。但随著德国政府从波兰、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法国掠夺而来的粮食、矿石以及大量的劳工便源源不断的输送回本土,大多数德国家庭还是淡忘了往昔那些饥荒和萧条。也正因如此,当1941年「巴巴罗萨行动」的炮声响起,引发不过是举国若疯的全民狂欢,以及对那尚未正式参战,却积极支援欧洲反法西斯战争的美国空前的仇视。

但战场上传来的不会永远都是好消息,起初德国民众只是能够从一些官方战报中偶然听到「艰难」、「苦战」之类的字眼,隐约感到他们的梦想似乎进行的不是那么顺利。随后是越来越多的阵亡通知单投递上门,令一些家庭陷入丧子、丧夫、丧父的苦楚之中,不过这并没有什么关系,战争嘛!总是要死人的。只要继续加班加点、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将更多的武器和粮食送往前线,局势便仍将按照预定的目标前进的,嗯!一定是这样的。这种想法不是天真,而是每一个德国人出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再后来,战局的恶化似乎已经没什么好隐晦的了,相反逐渐成为了一种习惯和必然。当广播和报纸上出现某地某地失去联系、某支部队奋战到最后一兵一卒之时。德国的国民们已经不再感到震惊,而是麻木的点了点头,然后对自己说:你看大家都还没有放弃,我又有什么资格沮丧呢?相信政府吧!一切都还有会有办法的。

直到美国人、英国人乃至苏联人的轰炸机大白天的出现在德国的上空。所有德国人的心中才会同时响起了一阵悄无声息的破碎之声。仰望天空的人们或许终于意识到了。一切都是有代价的,永不落幕的繁荣、复兴德国的梦想、乃至餐桌上那一块廉价的黄油。

当德国人不分贵贱、无一例外的享受著战争的红利之时,他们早就应该想到,这场战争的代价同样会摊分在他们每一个人的头上。而此时的他们,才会真正意识到他们不过是正元首驾驶著奔向末日的那辆驾辇上最微不足道的一个零件。


首先没多少中国人认为日本普通人是无辜的,就算全世界人都认为日本普通人是无辜的,中国人也不会这么认为。

抛开这个,题主的问题其实太宽泛了。不同时代看法肯定不一样,而认为是否无辜,也有很强的政治意味,因此没有一个正确答案。

在战时,两国对垒,势不两立,主流上肯定不会对对方产生任何同情,杀了你上千万同胞的国家,任何人都死有余辜。而普通士兵,平民怎样想怎样做...那谁知道呢?

而我们对二战时普通人故事,感情的了解,全来自于宣传。电影上写的东西主观性很强,也不能完全反映现实。不像我们还在宣扬,美化战争,现在无论是西方还是俄罗斯,对二战的描绘主要是反战。除了歌颂勇气和爱国精神,主要突出战争的残酷,普通人在战争中的渺小。这也就催生了不少描绘两方普通士兵人性光辉闪耀的故事,例如《狂怒》片尾德军士兵放走美军,还有俄罗斯宣传片《1945年5月的一天》(B站BV1t4411X7xe)中苏德两名士兵在废弃的马戏团中相遇,发现对方都是喜剧演员,相互表演的故事,等等。

两种说法,一是无论是平民,还是普通士兵,他们也是人。在战争的大背景下,他们也无能为力,他们所做的事,无非是被发动战争的人强迫的,因此从这个方面来讲,他们可以算是无辜的。

另一种说法是,你们明知道战争是非正义的,为什么不反抗呢?人民的力量足够消灭任何独裁者和法西斯,所谓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两种说法都有道理,用哪种,就看宣传想说啥了。战争年代的人怎样想,我们不得而知,所流传下来的只言片语也不能代表所有人;而后人怎样想,不是全靠宣传了嘛。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