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場》後的《冷場》


朋友知道我喜歡李誕的書,送了我一本最新的。

我沒告訴她,其實我已經不那麼喜歡李誕了,尤其是這本書的名字還叫冷場。

從前很喜歡,喜歡他《扯經》里的段子,有些好的可以細細把玩上好幾分鐘。我喜歡這樣的小段子,就像小時候看的韓寒、大一些看的王朔王小波一樣。裡面的精緻的流氓邏輯和黃色笑話就像難過時聽的郭德綱,看的周星馳一樣,很是適合現在的我。

它們是那麼的簡潔,簡潔到只要和你的目光有所接觸就會讓你沒來由的快樂幾秒。

隨著年齡的增長,每次快樂的時間越來越短,談不上嚴格的成反比,更像是指數爆炸型的遞減。我不知道其他人是否也有相同的經歷,突然到了某個年紀或是某個特殊的時間,你的快樂不再是一件值得快樂的事兒的衍生情緒,而是一件要刻意尋求的事物。

「我很久沒有出去逛街了,今天要出去走走。」

「我很久沒有快樂過了,今天要看看周星馳。」

沒有想看的劇,沒有想看的書,沒有想說話的人,甚至連一個想睡的人都沒有。我的慾望在不斷的降低,感覺等同於電影里超能力在漢考克身上一點點溜走。漢考克比我幸福,雖然他因為愛放棄了和最心愛的人一起生活,但他的日子尚算過得去,能肆意的在公園的任意一張長椅上醒來,能隨便把幾個搶劫商店的迷途青年暴打一頓藉此向超市老闆討個麵包,有什麼不滿足的?

我不一樣,我失去了超能力就完了,我拯救不了世界,這是我很大了才知道的事,拯救不了自己是我小時候泡不到妞時隨便猜的。我小時候還猜自己能變超級賽亞人三,會天馬流星拳呢。現在都不好意思說了,暴露年齡。

唉,好的不靈壞的靈。

說書不一定會好看,我還是打開翻了幾頁。

結果難看的還要出乎我的意料。

《醒世恆言》中有個小片段:「黃生盼望良久,不見了船,不覺墮淚。旁人問其緣故,黃生哽咽不能答一語。正是: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這明顯是個戲劇化的故事,因為在真實的故事裡如果你臉不帥是不會有「旁人」的,不如意事也不是常八九,是九十九點九,可與人言更不是無二三,而是零點一,加起來剛好湊一個整數。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我學過數學,考過四十二分。但是我覺得它是有用的,特別是付分期貸款的時候。「不如意事九成九,可與人言零點一。」多出來的零點一算我對概率學的尊重。

《冷場》我看了第一個故事,寫都市男女,告訴我們他們迷茫,找不到道兒。不得不說李誕就是膨脹了。這世上有兩種作者。一種是顧及讀者的,因為要賣錢,比如唐家三少,要「爆發」,要「蓄力」,要給老闆們表演龜派氣功;一種是不顧及讀者的,比如余華,想讓誰死讓誰死,祖孫三代都死。反正寫的挺痛快,把今天早上不打表的計程車司機發配去賣血都行。蛋蛋是肯定想要做第二種的,想有人聽他說話。但是他對第二種有所誤解,他沒明白身為一個作者的責任,伍爾芙這種神經病寫《到燈塔去》的時候也會告訴你她自己的看法。告訴你她覺得她理解的人生該是什麼樣子的。李誕就是指著一個人,說你看這個人,他賊迷茫。這我也會啊,你看這個瓜,它又大又圓。

我不理解李誕的地方在於,我不知道他是真的不知道答案,還是他不敢說出來答案。如果是第二種,多喝幾杯酒啊,寫什麼書呢?想寫就寫一種可以活下去的方式,寫都市男女迷茫,找不到道兒,你可以寫吃日料的時候男人突然站起來,跟女人說其實認識這麼久,我一直有個秘密沒有告訴你,那些你以為我喝多了就和人去開房的事都是不存在的,我來自貝吉塔星,會變超級賽亞人三,我之前都是假裝去開房,其實是去變身就拯救世界了。現在,你如果可以跟我解釋解釋剛才你假裝喝多和隔壁那個紅頭髮男人打啵的事兒,我就和你結婚,生戰鬥力超過1w的小孩兒,生出來的孩子叫什麼都行,叫悟空都可以啊。

其實我也不知道我要去哪兒。以後的人生會怎樣過,以什麼樣的方式。以及和誰。所以你不要老是寫給我,你看這個小年輕,他不快樂,他不知道要到哪裡去。你別問我。

也別和你在奇遇人生里一樣,在書里告訴大家,我的答案是,我很慫,我本性嚮往自由,但是自由的代價我承受不起,我被社會綁架了,朋友們,誰來救救我。你身高一米八幾,我身高一米七三,我們是獄友。你告訴我你這輩子都出不去了,我會用粗鄙之語問候你的,那樣不好。你可以拿一根勺遞給我,說大兄弟聽說過《肖申克的救贖》沒有?我有一艘船停在太平洋,你只要能挖出去,我帶你去喝啤酒,做野人 。我會把勺接過來,往地上淬上兩口唾沫,假裝不把你當個弱智,惡狠狠地說:「我挖,你躲遠點,我會左右互搏加野球拳,挖的賊快,別傷著你。」

太多的人不知道要到哪裡去了。別告訴我我不能變超級賽亞人三了,我已經知道了。如果你也不能變,就告訴我,我在夢裡變過了,也不咋地,還會長出來一條尾巴,買不到合適的褲子,還得自己剪。

這樣我還會像從前一樣愛你的 。


你寫了那麼多李誕(沒有逗號,就是很多個李誕的意思),很難讓我從中挑喜歡的那一個。

李誕言出必行,兌現了《宇宙超度指南》後記中讓兩個角色休息一下的承諾。新出的《冷場》里不僅沒有他描寫多次的兩個角色,連搞笑因素也很少,哪怕有,也是曇花一現。

這當然是突破熟悉寫作模式的嘗試,或者說是當初《笑場》里那些短篇小說的延續,那一部分李誕的延續。

平淡的敘述者

這種風格足以讓任何一個因為「搞笑」而關注李誕作品的人十分痛苦,因為這裡幾乎沒有任何他們想要的。

全書儘力維持一種克制的風格,用詞平淡,語氣平緩。這種風格並沒有營造出平易近人的效果,反而給故事情節帶來極大壓力——故事情節必須保持極大的吸引力,才能減輕閱讀中的睏倦。

但在本書的好幾個故事裡,情節本身也很平淡。

作者似乎打算用平常的語調描寫平常的場景,提供某個超脫或者無奈的角度。

至少在我看來,這種技巧尚未純熟,好幾個故事離成功還有差距。

而我最喜歡的故事,是書中部的《沒有狗在叫》。也是類似的手法,但情節取勝,結尾的反轉讓整篇的平靜和尋常情節都在讀完的一瞬間變成波瀾起伏。

坦白講,《冷場》全書的這種風格,有一個後果,一些讀者可能發現不了這些被排版到中間的好故事。

1個李誕or很多個李誕

或許因為看過太多次李誕和許知遠對談那期《十三邀》,書中很多個角色總會給我一種這話不是角色說的,就是李誕本人說的感覺,而且是那個偏向虛無和相對的李誕。

也許是刻板印象,所以把幾處例子舉出來請大家指點。

「不分手,可能也是不知道分開了又能怎麼樣。」

「以後呢,你想想以後。」「不懂的東西,又何必要去努力。」

「我們不是結了婚悲觀,是都有了悲觀的認識才敢結婚。」

「不知道,隨便吧,打遊戲,看劇,找外遇,有什麼區別?沒什麼區別,都是找個辦法浪費時間。」「說到底,他倆在一起就是這麼回事。」「是不是嚴格來說,誰和誰都遲早要分手。」

……

這些話語有時候是男主說的,有時候是女主說的,有時候是配角,有時候是旁白,但毫無疑問,這些話給我的感覺就是幾個李誕在生活,都一樣,都可能轉瞬消亡。

尤其在一些故事裡,幾個角色都透著這種感覺,就很玄幻,兩個超脫的人在一起又有什麼衝突感呢?只要一個人的面目開始模糊,他可以和任何人在一起。

在開篇的故事《木板與木板之間難免有縫隙》里,明顯有一種男主女主是「兩個李誕」的感覺,一種「湊合過唄,還能離咋滴」的感覺。

而與這種感覺形成明顯對比的,是結尾那篇《在雪地猶豫》。

這一篇本身絕對是五星推薦,讀的時候甚至有種驚艷的感覺。

裡面李誕沒有在其他角色上出場,因為這一篇描寫的是李誕本人。但這個「李誕」又不同於那些虛無的面孔,很詩意,很暢想,描寫的故事甚至有一種納尼亞的感覺。

裡面的語句、意象,也和之前很多篇中的平淡克制不同,大膽而離奇,但更具吸引力。

太過熟悉,信手拈來

除了熟悉的自己,「看開」、「無奈」、「覺得累」的自己。《冷場》里更多出現的是內蒙形象,小城市裡的人關係糾葛,耍錢,街頭鬥狠。

或許在文學上這種樸實的人物關係有很高價值,但作為一般讀者,我感到一種陳舊,像是看著自己幼時的回憶。

記憶中的老一輩人的確是這樣的,但是今天還一樣嗎?

人性也許一樣,但是同樣的情感加上偏平淡的敘述,加上那些很有時代感的事物,就讓人感覺節奏太慢。

值得單獨給五星的三個故事

雖然全書我沒給高星,但有三個故事必須著重推薦,如果您有機會讀到這本,這三個故事不妨一看。

  • 第一個故事:《沒有狗在叫》

全篇敘事風格很冷淡,描寫內蒙古深處的一個小地方。描寫看上去可以是十幾年前的故事。

一定要讀到結尾才能感受到妙處。

雖然這種風格全書的故事基本一致,但這一篇可以說神來之筆(至少在我眼中)。

結尾含蓄的血腥結局以及細想下的「合情合理」,有著極佳的體驗。

另外這一節的人物描寫很有趣,有一種隱約的對仗感。

比如這句:

打扮一模一樣,脖子上有串兒,手上有表,四下看看,都朝土裡吐了痰。

不是什麼美句、金句,但是讀起來很有趣味,尤其配上前文的幾句,趣味雙倍。

  • 第二個故事:《在雪地里猶豫》

就是剛才提到的,只有一個李誕的故事。

很難進行轉述,因為這個現代納尼亞的故事很多意境要靠原文文字來表達。

如果是《笑場》的讀者,應該有印象李誕偶爾會寫一些小情話,適合拿到小青年情書的那種。

這一篇里不少這種小詩句,雖然語調依然平緩,但明顯比之前的故事們更加「放得開」。

談不上情節和結構,但是讀起來很舒服。

  • 第三個故事:《你爺爺腦子裡有龍》

這一篇很溫暖,而且應該划到童話故事裡。

裡面的荒誕和某種對周圍「愚蠢大人」的不屑,屬於老人和小孩。

怎麼說呢,如果我十六歲之前有這個故事,我倒希望有人拿給我讀一讀。

結語

如果說李誕說服自己的時候說:完成比完美重要。

那麼《冷場》里的幾篇故事,尤其是沒推薦的幾篇,就是因為太過於「完成」才失去了很多色彩。

比起第二本《宇宙超度指南》里各種相對熟悉的搞笑、荒誕,《冷場》更多承接了那些《笑場》里那些短篇小說。

風格沒什麼變化,但是讀著用著「太用力」的感覺。有一些段尾短句,加重語氣或進行轉折,給我一種「精心設計」的感覺。

而推薦的三個故事,也是我覺得「設計感」比較弱的故事,或者說在這三個故事中李誕對技巧的把握更純熟。

這本集子不能稱為佳作,但好的一面是展現出李誕還能繼續寫下去,而且其中會產出好故事。

至少一個吃喝不愁的作家能讓讀者和作者少幾分生計的擔憂,單純是對作品的期待了。

加油很俗,但希望他加油。


至於我的吃喝皆愁的公眾號:答野,大家感興趣可以關注一下。


在《冷場》里,偷看李誕的愛情觀。

《奇葩說》第5季總決賽,李誕調侃瘦了的王菊「你這是向主流審美低頭了啊」

王菊不知道,但我懷疑李誕的婚姻是向主流審美低頭的結果,不是說李誕不愛黑尾醬,單單說婚姻這件事。

百度百科,李誕的詞條最後一句這麼寫的「2018年11月,李誕與相戀多年的女友黑尾醬終於修成正果」

我看著這句話,都能想像吃瓜群眾拍手鼓掌皆大歡喜的畫面,順便流下老姨母的眼淚,感慨蛋蛋終於結婚了,姨母高興啊……

相戀多年和修成正果,是大眾觀念里不可動搖的因果關係,2015年沈騰憑著《夏洛特煩惱》爆紅之後,媒體就不斷喊話沈騰,什麼時候結束愛情長跑和王琦結婚?

主流觀念里,戀愛多年,沒分手,結婚就是唯一的出路。這種認知對於像李誕這種剛剛經歷從不紅到紅的明星,更為苛刻。

戀愛這麼多年不結婚?這就是不負責任!紅了就甩了相戀多年的女友,渣男!還吐槽大會?自己就一身槽點……

多年前看過一本小說,故事記不清了,但有一句女主立場的玩笑話印象深刻,「8年抗戰都結束了,我們的愛情還沒結束」

我沒說李誕不愛黑尾醬,但對於某些人某些情況下,愛跟結婚沒有等號關係。

《十三邀》有一期許知遠對話李誕,看著很怪異,因為看似對世界各種不滿的許知遠,其實是個樂觀主義者,而張口就上段子的李誕,本質上卻是個悲觀主義者。

李誕自曝結婚沒多久,就被人拍到路邊攤跟別人舌吻,於是各路大V開始了李誕到底是不是渣男的討論,有人說已婚男人的分寸,有人說名利的綁架……

李誕在《冷場》的序言寫到,「這本書裡面有很多個我」,他很誠實,就好像他勸許知遠,哪怕你真的想死在女人身上,也不要這麼赤裸裸的說出來,不好。

所以《冷場》看似是各種冷冷的愛情故事,沒什麼頭緒,沒有很大的衝突,起伏,作為故事談不上好看,但虛無悲觀的底色卻昭然若揭。

一個男人和一個坐台小姐長期約會,約會寡淡得很,男人就負責點單買單,女人就心不在焉,說是約會倒也像結婚多年的夫妻狀態,熟悉對方的一切,但一切都顯得索然無味

那他們為什麼沒分手呢?男人說分手怎麼樣,不分手又怎麼樣?分手之後還不是帶另一個女人回酒店?女人呢,隨意得很,突然興趣來了,就和陌生男人舌吻,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陌生男人要號碼,她不給,要了號碼以後呢?又能怎樣?

另外一個故事,我假象它更接近於李誕的婚姻。

男主叫丁戈,女主叫嚴相,他們的狗叫叫派對。

兩個人吵架,嚴相就搬走了,沒說分手還是不分手,半個月之後有一天丁戈喝多了,那隻叫派對的狗誤事黑巧克力死了。

丁戈本來想悄沒聲息地處理屍體,他不想讓人問東問西,因為狗的死自己有責任的,但他不想跟別人解釋。

於是他把它裝在袋子里,沒想到準備扔的時候,卻被別人撿回來,於是他不得不選擇跟女友攤牌,說狗死了。

那女友在幹什麼呢,她吵架搬出去後,聽朋友的勸,暗暗在準備婚禮,不同於電影裡面那種製造驚喜挽回愛情的心情,而是抱著一種婚姻悲觀的狀態準備結婚。

好友這麼說的,你以為那些結婚的人都是結婚之後才悲觀的嗎?不是的,大家都是認知到婚姻悲觀之後才敢結婚的。

他們的婚姻,策劃公司把狗作為他們婚姻的愛情結晶放在喜帖里,然而這個愛情結晶現在死了,那婚結不結呢?丁戈就說結啊,你不都安排好了嘛,他們借了一隻柴犬偽裝,順利地完成了婚姻這件人生大事。

丁戈不愛嚴相嗎?不是的,那他想結婚嗎?也不是的。

故事的最後,他在停車場迷茫地問已經是妻子的嚴相,自己這樣做對不對,嚴相假裝堅定地說「對」。


情人們差點讓我棄了整本書,總覺得在模仿王家衛電影里的台詞;

狠人們很驚喜,我發現我就喜歡出其不意的爆發和殺人橋段,因為會超出我的想像。有些地方有卡佛和海明威的味道,《現代人標本》《沒有狗在叫》是最喜歡的兩篇;

大人們很溫情,那一兩處閃光的地方,意外地治癒;

「我」則是最驚喜的部分,萬萬沒想到李誕是個意識流,腦海里有像納尼亞傳奇那樣奇幻的世界,很喜歡夸父和夸父身後人(影子)的故事,如果是他自創的那真是非常驚艷了。當然,這一篇其實還是在談自我的認知與實現,追溯構成人類精神的本源。

讀完全書,我得到了這樣一種感受:李誕是有心思有想法的作者,只是他並不是天賦型。

有靈感有想法,這是他的優點,只是大部分故事都構不成特別完整或者有深刻內涵的東西,當然,也許他本身也不想追求這種方向。

閱讀李誕的作品,我又想起我經常思考的問題:是否因為現代人所處時代,科技發達,節奏飛快,無數意義被消解、重建,一切有意義都成為無意義,文學不斷走向內化,現代人所經歷的深度廣度無法達到前人的高度,所以文字總是缺乏重量。

當然,也會有人說,這種輕盈正是我們獨有的特點。誰知道呢,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學,大概只能留待五十年後,讓後人去評說了吧。


ONE

幾年前看到過一句話:聽一個人講話,不要管他說了什麼。要聽他沒說什麼。我覺得這就是李誕。

想寫他好一陣了,一直沒敢寫。太紅了。最近寫好了,沒敢發。更紅了。今天準備發了,我感覺再不發,他可能就不紅了。

我不介紹他了,你們都熟。

買了蛋總兩本書,《宇宙超度指南》和《冷場》。宇宙還沒看,先說冷場吧。

冷場一開始給我的感覺是做作,像一個小學生學大文豪寫故事,高山流水,諱莫如深,但文字功底導致閱讀感很差。開門見山的故事風格,沒有人物介紹,沒有環境鋪墊,跳躍式的劇情,讓人感覺一頭霧水。直到讀完「在白光後」,才感受到了故事的完整性。

類似的體驗讓我想到了另外兩本書:一是《麥田裡的守望者》,這本書的偉大,我不用贅述,讀過並愛上他的人會為之瘋狂。那是一種舉目無親,漂泊多年,無比掙扎的內心忽然看到彼岸的體驗,會在心情的最低谷體會到一種理解。然而不得不說的是,這本書在閱讀中百分之八十的時間都是難受的。這是行文方式帶來的弊端。冷場也是這樣。

另一本書是《從你的全世界路過》,這本書的矯情,鋪滿每一個故事的首頁。這本書也讓人大哭,大笑,大為感動,然後轉眼忘記他講了什麼。

感情的虛偽,恐慌,俗套和真摯。這些東西冷場都說了。但這些文字,他都沒用。人性的狠毒,浪漫,堅守和自私。這些東西它也都說了,合上書,你也就忘了。

TWO

朋友問我喜不喜歡李誕,我總說很難講。比如池子,我就直接說不喜歡。比如馬未都,我就直接說喜歡。但是蛋總不行。蛋總讓人很舒服。(儘管他最近有些事讓粉絲不舒服了)我在想為什麼呢。

後來我明白了。人性啊,是個很矛盾的東西。對大部分人而言,讓你天天墮落,你是做不到的,你害怕自己沉淪。讓你天天進步,你更做不到的,進步需要打磨,這個過程勢必不好受。

就好像一個普通人,你天天讓他玩,他會慌,他會擔心自己這麼玩下去,以後沒錢怎麼辦,跟不上社會怎麼辦。你讓他天天讀書,學習,奮鬥。他會煩,他會累,會受不了。大家都看高曉松博學多識,出口成章,但是大部分人不會模仿,因為知道這非一日之寒,學也學不來。

這個時候一張一弛中間,李誕出現了。哇,你看這個人,看起來不學無術,特別無厘頭,說起話來好像又幾分道理,嗯,這人不錯,有才,女朋友還漂亮,人生贏家!

這就是我看到的李誕,在這個娛樂至死的年代,說著一些靠譜的真話,在這個快節奏高壓力的社會,講著一些好笑的段子。他好像這個時代兩座大山中間的一條縫,讓許多無處可走的人看到了光。

THREE

我本來是只想說一下書,不太想說人。但是我發現不行。李誕這個人的書,你必須和人一起服用。就像三文魚沾醬汁,光吃魚,淡而膩。光沾汁,咸又嗆,合在一起,好像就有那麼點意思。

蛋總最火的那句,「人間不值得「成了好多人的人生信條。不過好像很多人都忘了前半句:朋友們,開心點!

很多人以為吐槽大會,捧紅了李誕,我覺得不妨百度一下吐槽大會和笑果傳媒及李誕的關係。

很多人擔心黑尾醬哪天不開心甩了李誕。其實你看看微博粉絲數,猜猜身價,也知道大概是誰甩誰了。

最近,李誕疑似出軌。好多人害怕蛋總就要不火了。不如算算他幫黑尾醬直播賣衣服兩小時的收入是普通人年薪的多少倍。做完這些,接下來,可能就知道火不火,其實沒那麼重要。

人間值不值得呢,我說了當然不算,大家說了可能也不算,我覺得吧,誰開心,誰說了就算。

FOUR

最後,

有人問我,《冷場》好看嗎?值不值得買?

我說:不值得。

「那你還買!」

哎,半價嘛。

我自己的公眾號:車叔的酒屋

這輩子也許沒機會成為大V了,

但我還是想你來讀讀我寫的東西。

謝謝。

http://weixin.qq.com/r/cTittajE8PWPrezW921j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