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份即將去英國留學,雖然學校還沒選,但一些學校的offer已經拿到。準備了幾年,突然到了這個時候開始了恐慌,心裡無比的矛盾。又想出去看看,但又害怕一個未知的生活。(在之前本來一直準備的是去美國,但是突然換掉了,好多同學朋友都選擇的美國加拿大......所以英國只有我自己了)

想來問問國外的留學生活到底是怎樣的?真的會長時間孤獨嗎?(我超級害怕孤獨,每次長時間獨自一人就無比難受,不知道如何客服)


1、孤獨

平常的日子,除了上課學習,就不知道該幹什麼。大學教育很獨立,選不同的課,碰到不同的同學。上完課又匆匆走了。大家很陌生,也很少有溝通。能有的熟人,就是住在一起的那幾個中國同學。更多的留學生,身邊沒有深交的同國籍朋友,加上週圍是個陌生的語言環境,難打進別人的圈子,容易產生自卑感和邊緣感。久而久之,難以排遣的寂寞讓他們變得很孤僻。孤獨的環境中,最需要親友的關心。處理得好的人,單調的生活成了學習的最佳環境。

2、學業

寬進嚴出高淘汰讓人崩潰

在,許多學校都有30%以上的淘汰率,還有的學科甚至高達40%,成績不及格,也就失去了畢業的機會。這給許多背負著親人朋友深切期望、遠涉重洋來到海外求學的學子,帶來很大的壓力。所以在出去之前,要做好準備,喫苦的準備,接受壓力的準備。

3、語言

國內學的英語出國用不上

語言的障礙,也給很多留學生帶來了不小的壓力。

英國各地有不同的口音,那個賣票的阿姨地方口音很重,初次聽很難聽懂。而我們在國內學的大多是美國發音,但在英國的普通生活中,常見的卻是五花八門的口音。分析不同國家英語有差異。要想真正成為一個優秀的留學生,需要融入當地文化,融入當地人的生活。這又給只學了標準英語的留學生帶來了困難。

4、文化

中國乖學生被認為沒出息

在中國,老師一般強調權威的結論;但在英國,老師則強調論證過程。英國老師注重培養學生的。如果留學生出國之前,能有系統的培訓,告訴他們到國外可能遇到的情況,讓他們有所準備,那他們將可能少走許多彎路。

現實的壓力面前,留學生們需要的是良好的心態:出去前客觀看待,出去後從容面對,不急功近利,不患得患失。社會也應該積極引導,去除光環,也減少壓力,回歸它應有的本位!

-------------------------------------------留學生租房-------------------------------------------


本文由AdmitWrite留學平臺入駐導師 拉夫堡大學 崔學姐 提供

(註:導師學歷已通過平臺審核,真實可查)

前言

國外留學的生活是怎麼樣的?

這個問題相信各位已經看了不少學校風光、旅途風光、校園活動的照片了。

我今天主要從學習和求職這兩個角度切入來講講我的留學生活。

希望能讓大家更瞭解國外真實的留學生活。

先說一下我的背景,本人複合型專業的典型,2006年DIY完成研究生申請,方向Computer Science, Finance, Financial mathematics;畢業留英工作一年後回國,金融資產管理行業從業近十年(2009年至今),創業公司HighUnion聯合創始人兼CFO(2014年至今);2016年DIY完成MBA申請,主要方向北美S16學校、Insead和中歐商學院,由於職業發展規劃,沒有再次出國,選擇中歐並獲Fellow Scholarship獎學金。

轉專業金融小白的考試策略

當年出國讀書,沒有發達的社交平臺和學校宣傳,也就從未有過事先approach一下校友、瞭解一下當地學習生活情況的想法,面對前方的未知和新奇,一切就在懵懵懂懂中就開始了。

習慣了國內發教材上課那套流程的我,在第一學期,信誓旦旦地斥幾百磅買了教授推薦的每門課程的教材,然而,翻過的頁數著實寥寥,畢業時候它們大部分都還是新的,被折舊賣給了學弟學妹。

所以同學們出去讀書前,一定要早早地聯繫上一屆的學姐學長(9012年了,途徑很多),一來是問清楚哪些教材比較值得買(圖書館教材只有幾本,不一定借的到,使用率高的教材還是自己手裡有一本比較方便),二來是可以早點從學姐學長那裡入手二手教材(新的原版教材實在是貴,買二手能省下不少),手慢無貨,另外,也可以從國內背翻譯版過去(很多課程的教材都有中文翻譯版),畢竟中文讀起來比較快。

我本是轉專業讀金融的一張白紙,當時感覺課程並不輕鬆,但現在回想起來,專業難度其實並不大,困難主要是來自對語言要求比較高的comparative banking這類課。

比如第一個巴塞爾協議是70年代出臺的,那個年代的英文措辭特彆拗口,在準備考試的時候花了很多時間背誦、默寫協議核心內容,至今我記憶猶新。

對於工科出身的我,很怕問答題型的考試,三個小時的考試只有三道答題(三個小時的考試,簡直就是校園暴力),那麼一題不會很可能導致直接掛掉。然而一門只學了三個月的課程,對於某個topic的理解,讓我如何能夠深刻到可以長篇大論地用一小時奮筆疾書論證一個問題的程度。

所以對於這類考試,我有我的理解和策略。對我來說,考試答題的目的不是回答題目本身的問題,而是要告訴教授,「我的確有在認真的學習!我有學到東西!」。所以通常在準備我非常不擅長的偏文科類的考試前,我會寫出大概40-50頁A4紙的內容,然後全部熟練默寫下來。考試時,如果壓準了題最好,直接默寫,即使沒壓準,我也會整理一個結構,把準備好的答案拼拼湊湊默寫出來,一般三個小時我可以寫5-6頁A3紙。

雖然從match題乾的角度,我的回答可能會有些偏頗,但教授拿到這種密密麻麻的、有態度的答題卷,通常是不會給掛科。

作為一個學渣的notes

求職的征途上哪有容易二字

臨畢業的前幾個月,學校會舉辦很多on campus company event,那時候去的基本都是local的本科學生,註冊出席的中國學生寥寥無幾,即使去參加的通常也不是為了找工作,主要是長個見識、看個熱鬧、喫點東西。

參加了不少活動的我,對畢業後具體做什麼,都申請那些公司,依然是毫無頭緒,只是覺得,既然出來留學了,就應該有一點工作經歷再回國,所以持續活躍在各種recruitment相關的服務和活動中。

後來,同學們基本上進入了畢業旅行的節奏,因為大部分人還是計劃畢業回國工作,而我逐漸走上了在英國求職的漫漫長路,從每天往返於Career Center不厭其煩地騷擾tutor給我的簡歷挑毛病、給建議,到付費找人幫我修改求職申請中各種opening questions的essay措辭,為了練習SQL的測試題,註冊十幾個郵箱賬號提交申請,也曾為了緩解電話面試的不適感,經常打銀行客服電話問一些有的沒的的問題。

曾幾何時,我手上也算是有一手好牌的,但是每次不是N多天沒有消息了(我知道這次肯定又涼了),就是收到「We regret blabla」的郵件。已經連續十幾個大嘴巴子了,打得我毫無還手之力。回想起每週都要往返London去巴結個校友,到最後收到interview invitation,各種艱辛誰申請誰知道。

不過比起rejection email,那些早上四點起牀奔赴倫敦考試、面試,那些發出去的無數的申請卻石沉大海的信,那些無數次魂不守舍遊盪在倫敦街頭的我,那些invitation dinner上說錯一句話而功虧一簣的內疚,還有那些走壞了的高跟鞋,都變得不值得一提了。I went such a long way, just to get the rejections.

每次接到rejection消息時候的第一反應當然是:我好差。我的英語不好,我不招人喜歡,我專業不行,我故事說的不好聽,我不夠自信。如果不是我這麼差,怎麼那麼多公司都不給我發offer呢?

第二反應是:我很倒黴,為什麼在那個時點碰到了一個看上去就不友好的印度人,極度懷疑我的智商?我怎麼就管不住自己的嘴,多說了幾句話顯得不夠穩重?為什麼我幾次都沒有碰到一個nice的面試官?為什麼欣賞我的面試官沒有來做interview?

第三反應是:為什麼是我?那些「你拿了那麼多interview一定能轉化一個offer」的話彷彿還在耳邊。論壇上那些只拿了一個interview卻一擊即中的勵志故事彷彿也會發生在我身上,然而並沒有,我應該會成為一個「拿了不少interview卻沒有一個轉化成offer」的反面教材。

其實我知道上面的每一種反應都很偏激,每一個都可能是部分原因,也可能是我想的太多了,但我的整體感覺是:我的命好差,每次覺得就差一步的時候,又被打回原形。我趴著動不了了,我以淚洗面,想著真的是待不下去了,真的只能像個loser一樣灰頭土臉的回國了。

那時候同學們的工作已經步入正軌,我還要回國重新找工作。於是我男朋友看不下去了,他只問我,難道你忘記你到底為什麼要留下來了麼?留下來,就要全力以赴地試一試,滿足一下不後悔的人生。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事情的發生是沒有完美原因可以解釋的,只有時間可以告訴你一切。

好吧,我承認,這是讓我更開心的一種想法,因為我實在搞不懂我是怎麼莫名其妙的集齊了rejection的。但我知道,除了我沒拿到offer這個事實,所有關於我的本質上的東西都沒有變。

那個時候,我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敗,我開始不再能夠沉下心來堅持,也白白的錯失過一些機會。我覺得自己是個弱爆了的人,看了那麼多勵志的故事,為什麼我已經這麼努力了還是做不到呢,是不是天賦註定了命運呢?

後來朋友推薦了一個Ted的演講,第一次接觸到Grit這個概念,來自一個叫Angela的學者,娓娓道來他自己的研究,講述了為什麼他認為Grit=Passion + perseverance,為什麼這兩個加起來能夠成為一個人成功的制勝法寶。

Angela給出了兩個公式充分展示了努力的重要:

公式一: Talent × Effort = Skill 我們通過努力學習,在天賦的基礎上習得做一件事情的技能。

公式二:Skill × Effort = Achievement 我們通過努力使用自己的技能,取得成就。

這兩個公式簡直骨骼清奇,簡單地代入就能看出,在成就這個等式中,努力是二元的,出現了兩次,第一次他在我們獲得新的技能的時候發揮了作用,之後還會在我們使用技能時發揮作用。

所以每當我努力卻又看不到結果不想繼續的時候、當我認為自己已經觸及到天花板的時候,我都會想起這個公式,然後無怨無悔地繼續花精力把每一件事情做下去。

保持初心,方得始終,經過雞湯的勵志洗禮,繼續在英國的求職路上砥礪前行。

我fail了banking,在assessment day也fail了accounting firm,但最終在倫敦用真誠打動了一家做原油hedging的公司,開始了倫敦的生活。

村上春樹在《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中寫道,「跑步就像生命線一樣,不能因為忙就省略或停跑。如果因為忙就停,一定會變成終生都沒法跑了。因為繼續跑的理由很少,停跑的理由則有一卡車那麼多,我們能做的,只有把那『很少的理由』一一珍惜地繼續磨亮。一找到機會,就勤快而周到地繼續磨。」 在我們前行的道路上,有太多太多的困難和阻礙,有的大到讓我們由心底感到無力,而這就是對我們的考驗,每一次的繞行還是翻越決定了我們一生的軌跡。

往返一趟倫敦的路費也是不菲呢

工作七年後重返商學院校園 – 跪著也要讀完

畢業工作七年後,很多方面都進入了瓶頸,想全身心的回到校園這座城堡讓自己脫胎換骨一番。

因為以往的學習經歷都是授課式,特別想體驗案例教學,所以選擇了100% Case Study的MBA program。

入學後第一個月的某日:面對一波又一波的deadline,每天都在想著哪個作業要due了,連軸轉了三週沒有休過週末了,又是一個非常intensive的週六,學校安排了一天的industry sharing,從consulting,PE/VC到互聯網,最後是Strategy和Investment banking,信息量太大,匆匆聽完,已經累到無力消化……。

入學第二個月的某日:人的精力都是逼出來的,24個小時中,我辦了一場拉練比賽的Info Session,參加了Finance Club的常委會議,匆匆和小夥伴group meeting了一下,安排好career trek期間各自的作業分工,討論了大概的思路,然後收拾行李匆匆奔赴機場,同學在機場給我做了K線圖的掃盲。遇到飛機晚點,凌晨纔到香港安頓下來,開始準備第二天company visit的材料……。

準備Term1期末考試前的某夜:連續學習的時間已經超過準備CFA的時候了,連續20個小時,累計喫飯 + 休息 + 喝水等各種break不超過2小時。凌晨4點半,自己問自己,現在是該睡覺,還是繼續做,等著喫早飯呢?經歷過MBA的人才明白,為什麼這些人可以扛得住投行和consulting的強度,都是這麼熬出來的。

入夜了,我們還在做考前的最後衝刺

熬完Term1考試,終於到交換選修課模塊了,大家都蠢蠢欲動,準備奔往不同的國家開啟鬆散的遊學模式。可是還有作業啊,準備考試期間沒有時間讀交換選修課的case。考試結束的第二天飛,凌晨落地,落地的當天早上上課前交case write up。所以登機口、飛機上,同學們都在讀case、趕作業,只有同行的帶隊教授和TA在休息。

現在回想起來,我都不知道那兩周怎麼過來的,沒機會倒時差,每天6個小時3節課,下課後參加學校的、或者同學自發的活動到晚上9、10點,回家開始讀第二天的三個case(每節課TA記錄class participation,教授也會cold call,不讀不行啊),那段時間都要靠咖啡因藥丸續命。

終於到了有選修課的第二年,MBA的選修課,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學分和時間安排去bid相應的課程,首先要full points bid自己感興趣的課以確保一定可以拿到。熱門課程座位有限,如果不給full points很可能bid不上,一般這些課TA是不允許旁聽的,所以保險起見,還是乖乖去bid吧;

其次,如果選修課時間安排比較緊湊的話,可以做份實習,這個對畢業後找工作還是很有用處的,尤其是目標IB和MBB consulting的同學,通過summer intern拿return offer是一條不錯的途徑,比直接參加full time recruitment競爭相對小一些;

最後纔是學分,喜歡上課的同學可以盡量選,一般超過學分學校也不會多收費用,想多安排實習的同學也不用擔心分數修不夠,因為學校也會考慮這類情況,特意把一些選修課安排在週末,但對於這些課大家不要有太多期待,大部分是為了滿足大家混學分的需求。

師祖是諾貝爾獎得主,那我是諾獎的小徒孫

校園Party也是重要的人生經歷

最後說點輕鬆的,第一次留學那會,我的校外活動主要就是和同學自髮結成小團體開車或者乘火車去其他城市旅遊,輪流聚在同學家做飯打牌。各種細節我就不詳述了,畢竟不是一篇遊記軟文。

要說略顯遺憾的是,因為中國人扎堆比較多,所以party比較少。工作七年後,重返商學院校園,便淋漓盡致地體會了一番。其實在商學院,party是一種社交手段,無論是比較放鬆的,還是比較正式的,都是增強同學關係的紐帶。每個人都有選擇去哪個party的自由和權利,不愛party的同學也度過了很好的MBA生活。

大部分在國內長大的同學,可能開始還是不太適應西方的社交文化,最開始我也比較抵觸,因為我更傾向於安靜或者鬆散自在的活動。

後來發現隨著自己社會關係的增長,也會越來越喜歡一些比較formal的活動。對於比較正式的dinner party,或者學校比較重大的幾個活動,大家都會提前一段時間花很多心思選禮服(男生通常就是禮服+領結,而party絕對是女生驚艷全場的時刻),這也是對活動和其他人的尊重。

即使是formal party,也不用太拘謹,畢竟一個休閑的、可以和教授開玩笑的場合。MBA或者說整個留學的過程,就是不斷嘗試新的生活,不同風格的自己,不斷走出自己的舒適圈,挖掘自己可能性的過程,所以趁我們年輕,不妨打開自己,lets party。

不會Beer pong,不要混商學院

導師背景

複合型專業的典型,EE(Electronic Engineering)北京聯合大學電子信息本科+Finance英國Loughborough University金融碩士 +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全日制MBA。2006年DIY完成研究生申請,方向Computer Science, Finance, Financial mathematics; 畢業留英工作一年後回國,金融資產管理行業從業近十年(2009年至今),創業公司HighUnion聯合創始人兼CFO(2014年至今);2016年DIY完成MBA申請,主要方向北美S16學校、Insead和中歐商學院,由於職業發展規劃,沒有再次出國,選擇中歐並獲Fellow Scholarship獎學金。

【如有留學相關問題想解答,請添加微信:admitwrite112詳細諮詢~】

本文來自AdmitWrite留學平臺專欄——【海外名校申請經驗】,專欄主要內容包括但不限於申請經歷,就讀體驗,專業前景,就業分析等。想看更多的申請經歷以及就讀體驗,歡迎關注~

海外名校申請經驗?

zhuanlan.zhihu.com圖標


普遍來說,你可以自行選擇在英國過著和國內一樣的生活,或者,充分利用在英國的優勢條件好好提升自己!It』s all up to you!

其實在出國以前,我對留學生活也並沒有一個很清晰的瞭解,只是身邊有很多同學高中就出了國,隨著上了大學,出國的人越來越多,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

我是在高三那年萌生了出國深造的念頭,那時候我在上海一個市重點高中裏是一個成績下游的學生,偏愛寫作、音樂和手工課,對數理化天生不開竅。大學的時候,我抓住機會申請到了學校的暑期遊學項目,在英國過了一個月的國外生活,更確定了自己要出來念書的想法。之後算是3+1項目去英國讀了本科最後一年和研究生。如今,我已畢業回國,這篇文章,將告訴你一個真實的英國留學生活。

日常生活

對我國內的朋友們來說,他們眼裡我的朋友圈幾乎全是曬喫的、曬熬夜在圖書館寫論文,以及曬旅遊和曬泡吧。然後就覺得我整天在喫喝玩樂,對我各種羨慕嫉妒恨,其實我想說的是……我之所以發這些東西是因為……生活實在太無聊了啊!!!

沒錯,留學生活真的很無聊,當然各人有各人不同的無聊法。總之英國的課業都比較鬆散,也不像國內的大學總有輔導員盯著你,大家都各管各的,除了你缺課比較多的時候教務處發來的一封警告郵件,除此之外,只有你自己管自己。

平時的生活呢,除了學校、宿舍、超市三點一線,真的沒有什麼特別的了。所以除了上課之外,大家都要尋找自己的樂趣點,有人就喜歡在圖書館自習(學霸類),有人宅在家裡打遊戲(宅男在哪兒都一樣),有人參加社團活動(還是和中國人在一起玩),有人辦了健身房的會員卡(其實也就第一個月常去啦),也有人熱衷於旅遊(出都出來啦幹嘛不多玩玩),也有人熱衷於Clubbing、Party、KTV(Social狂人)等等。

在很多人眼裡,留學是很高大上的

「哇!你出國啦!有錢人!」「哇!你留學生啊?英語一定很好吧!」

好吧這種話其實也都是誤解。(雖然大多數留學的小夥們都家庭條件不錯啦,)不過也不排除很多在國外待了很久英語依然一般的童鞋(因為平時都和中國人待在一起啊講什麼英文啊)。沒錯,如果你在英國讀一個什麼會計類金融類的文學碩士,那你有可能一個班都是中國人,偶爾穿插幾個中東國家的、非洲的或者其他歐洲小國家同學。

我研究生的那個班大概一共60個人,只有3個外國人(其中一個黑人,一個英國妹子,還有個泰國妹子),而全班男生也只有5個左右(是不是要呵呵了)。所以平時需要你說英語的情況,只有和老師交流學業,或者在餐廳點單、在超市結賬的時候。So,要提升英語,還是多和外國同學交流吧,或者參加一些外國人多的社團活動。我的口語提高全都靠本科最後一年在全英國人的班裡練出來的,以及研究生那一年和泰國妹子的交流。(當然愛看美劇也幫了不少忙哈哈。)

換言之,普遍來說,你可以自行選擇在英國過著和國內一樣的生活,或者,充分利用在英國的優勢條件好好提升自己!It』s all up to you!

英國的食物

如果你在國內,看到國外回來的朋友一定分為兩種,一種瘦成閃電回來的,一種胖成豬回來的。在英國的一般都是後者。雖然「英國無美食」已經是人盡皆知的口號和事實了,不過僅有的能喫的Fish Chips(炸魚薯條)、English Breakfast(英式早餐)、漢堡、中東炸雞店……這些可都是高熱量食物啊!

我本人就是那種特別容易吸收的體質,喫什麼長什麼,而且還不挑食,對所有西式食物都很喜歡,所以出國第一年回來的時候整整胖了10斤……10斤啊!!!身邊很多小夥伴也和我一樣。不過如果你是天生喫不胖體質的話,那腐國歡迎你啊!以及對英國潮濕陰冷的天氣特別不適應的人,長期水土不服的話你也很可能會輕易地瘦下來。

說到喫,本來以為我這種從小愛喫西方食物的新一代小盆友會很適應,不過時間長了最想念的還是我們大中華民族的家鄉美食啊!(我回來可是狂喫小籠、生煎、燒麥、糉子、油條……根本不碰漢堡雞翅以及所有西餐了。)雖然英國的大城市都有China Town,也就是俗稱的唐人街,但是幾乎全是粵菜以及川菜餐廳,偶爾有一兩家北方菜,對於 我這種上海人,長期喫不到本幫菜或者江浙菜系是會要命的……只能靠喫火鍋解饞,唉。

這時候肯定有人會問:「留學生應該都會自己做飯吧?」這話不假,不會做飯的人出了國也都會了,雖然水平各有差異,不過多少都餓不死。更有手巧的會做蛋糕、做餅乾,我就遇到過這樣的室友,真的很有口福哦!(所以才更胖了吧……)剛開始我也很有興緻,天天下廚,年夜飯做一桌子菜,不過到快回國前幾個月真的很懶得做飯了。

最後我覺得在英國最好喫的店通常都不是連鎖店,而且很好的一點是你常常能喫到正宗的外國料理,比如韓國人開的韓國料理店,泰國人開的泰國餐廳……我可是在英國第一次喫到正宗的泰國菜並且從此深深愛上了Thai Food呢!(我是沒有試過國內的廣州蕉葉什麼的,但我覺得英國的泰餐實在好喫得不能更正宗了!)

英國的天氣

英國的天氣是比較潮濕、陰冷的,幾乎沒有夏天,常年刮妖風。經常上一秒還晴空萬裏,下一秒就大雨瓢潑,毫無防備。而且英國的雨下起來,要麼特別特別細細密密的毛毛雨,要麼就是狂風暴雨,所以英國本地人都不常帶傘,因為要麼雨太小不用撐,要麼雨太大了撐了也沒用。英國緯度高,所以氣候是越往南約好的,靠海的城市大晴天也較多,而像蘇格蘭首府愛丁堡這種地方算得上是常年陰雨籠罩了。

英國南北差異

英國南北差異也存在,這點我比較有發言權,因為我在英格蘭南部和北部各待了一年。不僅口音不同,文化氣質也有所不同。越靠北說話的吞音越重,口音也很難聽懂,以利物浦口音出名。往南就是大家以常聽到的倫敦音為主,常聽不出很重的口音,幾乎是比較標準的口音。當然蘇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的口音也各有所不同(具體有什麼不同其實我也說不上來,歡迎小夥伴們補充哈)。蘇格蘭口音是很早以前就傳說很難懂,不過我去蘇格蘭玩的時候,我們土生土長的蘇格蘭導遊口音出乎意料得標準啊,只不過他們常把」r」的音發成」l」的音。

英國人的氣質呢,越往北,人越熱情;越往南,人的素質越高,生活質量也越高。剛來的時候,我在北部小鎮會被賣菜的英國大叔隔著馬路大喊「nihao!」(發音不甚標準的「你好!」)而在研究生那年,我住在古英格蘭首府溫徹斯特小鎮,傳聞是富人住的地方,走在路上人們都比較內斂,沒有北部人那麼熱情,不過如果你在狹窄的人行道上給老奶奶或嬰兒車讓路的話,一定會收到非常禮貌的「Thank You」以及超大的微笑的。

結語

我在離開英國前夕開始籌備拍我的「大片」(其實只是回憶錄一樣的生活紀錄片+感慨啦),採訪了一些身邊的朋友,大家都對英國留學的經歷表示不後悔以及非常難忘。對很多人來說,這裡是追求夢想的地方,是夢境實現的地方,也是讓我們留下了許許多多回憶的地方。我們孤身一人在這裡開始新的生活,結識不同的人,有過不一樣的歷練。雖然經常想家,想念一家人圍坐在一張桌上喫飯,想念國內的朋友,但總有屬於你自己的回憶,和收穫。


因為挫折太多,生活中的每一件平常而順利的小事情都會讓我快樂。

坐標英國南部沿海。

大約是第一次邁出國門,就是去留學,我和身邊的同學們真的差距太多。生在一個五線城市,提到家鄉的名字幾乎沒人瞬間想起,從小到大幾乎沒有見過外國人,沒有讀國際高中,雅思也是擦邊過,在學校成績中等還極不穩定,甚至還沒有成年,是不同於眾多知乎大神的,最平凡,最普通的人。

第一晚出門那天,我清晰記得自己坐在牀上大哭了一場,英語聽不懂,也不會說,陌生的環境,身邊是陌生的人,箱子因為託運搞壞了的事情修了一晚上,想要求助卻發現自己誰都不認識,家人都在千里之外。本身的社恐和內向的性格,讓我連普普通通的自我介紹都無法吐出口,去超市無法表達自己的需求,點咖啡只會在手機上輸入翻譯。

生活真的,很無聊,很無聊,也心累。

每天肝著essay,還要做讓我恐懼到發瘋的Presentation和小組作業,各種各樣的club我只想逃離。週末只願意待在宿舍玩手機和出門逛超市買必需品,然後回來寫作業,和國內的生活大抵沒什麼不同。

第一年過春節,除夕夜時一個人看著漆黑一片連路燈都沒有的牀位發獃,思考自己為什麼要做這樣的決定,但是已經不同於剛來的那個坐在牀上大哭的孩子,雖然還是社恐,還是內向,還是一事無成和不思進取,但是隻能笑笑從牀上爬起來插上耳機繼續翻看都看不懂的專業書。

對,出國留學的生活就是這樣,痛苦,孤獨,但是又在努力成長和變化,努力補回和同齡人的差距。

後來你才會明白,這世界上能靠得住的,只有你自己。


答主:Kristen,InVisor前學員,畢業於帝國理工學院「戰略營銷(Strategic Marketing)」碩士

簡單從「學習」、「生活」和「職業發展」這三方面來分享下

① 學習方面

IC的國際學生佔比是特別高的,不像其他的商學院可能中國學生佔了大部分。帝國理工的商科,中國學生可能也就佔了30%左右,其他大部分都是來自其他國家的學生,那麼你便可以跟不同國家的學生去交流,去感受不同文化間的理解、融合。

從學習上來講,我所就讀的「戰略營銷」項目並沒有太多類似書籍閱讀的作業,它並不是一個拚命地利用瀏覽書籍進行理論積累的項目,而是採取了大量的小組作業這樣的課程設置,讓學生在不斷地進行小組作業的過程中去培養自身的軟實力。

插句題外話,我覺得這樣的項目設置是很吻合國內現在的招聘流程的。因為在招聘中,很多互聯網公司、快消公司都會設置羣面環節,那麼其實在學習中,每一次的小組討論都可以把它看作是一個羣面的過程,而且還是一個英文羣面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你會思考如何去完成整個議題的討論,其次你還可以選擇在整個小組討論中所要承擔的角色,比如統領整個小組討論的發展、記錄大家的發言、對隊友的觀點提出質疑,在不斷的challenge中,小組會達成一個更好的idea。

特別是在完成模擬商賽這一項目的過程中,我當時幾乎是隻要沒有課,就會跟我的組員們討論怎麼調配我們的貨物、預算、廣告費用等。其實在整個討論的過程中,我們都需要不斷地達成統一的一個結論,所以討論的密度和深度都是非常大的,都是非常深入的。

因此在這樣的一個學習體驗之中,除了對市場營銷的理解會在不斷的討論、資料蒐集和調研的過程中不斷地得到提高之外,溝通表達的能力、說服別人的能力、小組合作的能力、分工的能力、執行的能力也都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得到了很好的培養。

當然,市場營銷課程還會有很多的presentation,課上也會有很多開放性的提問的機會,所以學生都能夠在演講、溝通、領導、與別人進行商務談判方面得到很大的提升。

帝國理工-每週farmeramp;#39;s market | 圖源:Kristen

② 生活方面

倫敦是一個很多元的城市,不同興趣愛好的人都可以得到滿足。

比如說,倘若你喜歡藝術,那麼IC本身就在VA(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邊上,而且後面是海德公園,校區又在倫敦西區,離各種音樂劇、話劇、歌劇都是非常近的,而且英國皇家藝術學院也在我們學校附近。如果你是一個喜愛藝術的人,你應該能夠在這裡得到非常好的體驗。此外,雖然倫敦的繁榮程度比較有代表性,但是英國小城市、小鄉村的那種幽靜閑適的生活節奏也是可以去體驗的。

還有就是IC離法簽的簽證處也特別近,大概20-30分鐘步行距離。很多人都會選擇去辦一個法簽,因為法簽的簽證時間比較長,大概簽3-6個月,甚至一年。簽了申根簽之後,就可以去歐洲大陸旅遊啦——東歐、西歐、南歐、北歐、中歐都有很不一樣的風土人情,也是很適合對歐洲歷史、歐洲文化、歐洲藝術感興趣的同學去探索。

愛丁堡-亞瑟王座 | 圖源:Kristen

③ 職業發展

再來談談學校對職業發展方面的幫助吧。

帝國理工有一個Career Center,是一個比較完善的職業中心。比如說你想要去投簡歷、投求職信,那麼在寫完初稿(甚至是連初稿都不知道怎麼寫)的情況下,可以向職業中心預約一些課程,他們就會專門安排人去給你上課,或者是提供一些網課資源讓你先知道怎麼寫簡歷,甚至連模板都有。在你寫完之後,還可以進一步地尋求導師幫你修改簡歷、求職信等等。

其實IC職業中心的整個服務和求職機構是很類似的,但不同之處就是IC的這些服務是免費開放給學生。比如我當時投過倫敦的埃森哲,在通過筆試、到了面試階段後,我就跟職業中心商討能不能給我做面試輔導,他們也是非常樂意地去幫我選擇了一個在瑞士埃森哲工作的導師,來幫我做面試輔導以及全程地跟進申請的進度。

也就是說,學校不僅有很多內部導師,它也有跟很多外部導師合作,學校可能會問你公司的名稱,然後為你去匹配這個公司在職的導師,為你去做一個更詳盡的輔導。包括我當時對我的網申有疑惑的時候,我的導師(上面提到的在瑞士埃森哲工作的那位)也幫我去問了他在英國的同事,為我提供了非常多的幫助。

總的來說,整個求職過程,包括你之後如果有面試模擬的需求,學校都會替你安排羣面輔導、羣面模擬、單面輔導、單面模擬等培訓,在整個過程中我感受到的是一種保姆式的服務,只要你去尋求職業中心的幫助,你都能得到很多有效的幫助,畢竟學校在這方面有很多資源和積累,它有很多人才庫、知識庫。

所以如果大家在就業方面有比較多的疑惑、需要比較多的幫助,是可以毫無顧慮地去學校的職業中心尋求幫助的哦!

帝國理工-社團活動 | 圖源:Kristen

如果大家對英國留學有任何問題,歡迎給我們私信或留言(?ω?)?

也可以直接敲我們的微信客服invisor001進行留學諮詢哦?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