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思考设计情节而非偷窥虚构人物生活在纯文学上可信么


这是两个问题。先回答第一个。先定义一下纯文学写作(准确说应该是纯文学的小说),大多人的共识,纯文学小说应该是具备《收获》《大家》这类刊物发表水准的。《中篇小说选刊》呢,这个刊物很独特,里面很多中篇小说故事性,可读性很强,显然是需要写作大纲的。那么先把更适合《中篇小说选刊》这个刊物风格的小说排除在外。

短篇一般以精巧结构,巧妙的叙述取胜,写短篇,作者一般会反复琢磨,或者说让人物在心里生长,成熟。瓜熟蒂落之时,写就是了。

中篇呢,很多人也是把人物,故事在心里反复琢磨过,但是一般会列一个比较简略的大纲。这只是故事大致脉络,然后带著这个脉络去写。大部分纯文学小说有偏重心理描写,有人物塑造,有环境描写,有氛围的烘托,这些犹如肌肉,把干瘦的骨架填充的丰满。

长篇肯定是有大纲的,但是这个大纲的写法就各自的差异。比如《尘埃落定》应该有很详细的人物关系图,有落实到章节的故事大纲。《活著》也是如此。

莫言的很多小说,应该是有大致的框架,但是写作中自由发挥的成分很大,看莫言的书,经常感觉到他写嗨了,处于失控状态,而莫言的故事相对简单。一般是单线发展。我读过酩酊国和四十一炮,还有透明的胡萝卜,说实话两部长篇都不喜欢,倒是觉得短篇好,因此后来的丰乳肥臀就没读过。

在我心目中,《卡拉马佐夫兄弟》是最伟大的小说,很容易看出此书写作之前,有人物关系图,有故事脉络的大致框架,甚至各章的大致故事应该都是写作前就安排好的。此书是讲述一起凶杀案,开始部分交代每个人物的成长背景,心理活动,在写到被众人认为圣人的长老去世之后,当修士的阿廖沙(?)在痛苦的思考了一宿之后,突然豁然开朗,感动不已,这一宿的心理活动,陀思妥耶夫斯基写的很节制,不像托尔斯泰那样遇到同类场景产生失控,这显然和作者对全局有把握才会有这样的写作。

靠思考设计情节。同样的意思余华说过,强劲的想像力可以构筑一个世界,写作者就是这个世界的国王。伟大的小说都是如此产生的。而写作过程中,融汇了日常对人性的把握。一个有志于写作的人,平常会很注意观察人,注意倾听各个阶层的人说著的语言。


朋友,什么都需要写大纲啊。


纯文学需要大纲,但纯文学意义不大。


首先,你想写好东西就需要大纲,更别提纯文学。

只要你不是只堆砌辞藻的,就好好写大纲。

没事多写写东西出去走走长长见识吧…另外的那个回答:「步子大了容易扯蛋」话糙理不糙,天天宅在家待著啥也不干就没事写点无痛呻吟要谈文学还是算了吧,没有人是闭著眼就能把自己不了解的东西写出来的。有了眼界再谈其他的。


当然是可信的,多荒谬的文学作品都有它真实或可发生的可能性存在。

关键是写作者要有生活阅历,无论是靠缜密思考来精心设计情节,还是多靠虚构情节,都离不开「真正生活过的人」所拥有的丰富感知。

没生活经历的年轻人写出来的东西大多比较空泛,没有能触动人心的灵魂。

至于大纲,要看写作者的习惯,诸多写作名家的习惯也是各式各样的,有的在纸上列大纲,列细节;有的在脑里画结构图,根本不用写出来;有的直接动笔写,边写边顺边改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