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問這幾個虛化有多不同,在實際使用中,差別有多大?


鏡頭其實是一個等效凸透鏡,相當於角膜晶狀體,而光圈就是虹膜,光圈的等比例孔徑(相對於焦距)越小,入射光線就越少,這很好理解,因為焦距越長,角度拉得越小,穿過鏡頭進入焦點的光也就越少,等比例孔徑1:1,比如50mm焦段的孔徑也是50mm的話,就是f=1/1

注意我們一般說光圈值,是指這個分母

所以有所謂的光圈值越小,光圈值變大還是變小的誤會,其實這種誤會很好解釋,說明語境便可

光量乘以二,通光口徑乘以根號二的關係,就是簡單的圓面積和直徑的關係

所以收縮以後,1/1.0 下一檔是1/1.4,就是乘以根號二的近似值,再乘一次變成1/2,再乘一次變成1/2.8

所以光圈的規律是隔一檔翻倍看了你的補充。你到底是問什麼,不問什麼,我沒看懂簡單說說這裡涉及到一個彌散圓計算的問題即光學上的聚焦是一個無限小的點,那麼聚焦點鋪成的聚焦成像面也必然是一個無限薄的面,那麼按理論來說實際上我們是不應該看到景深的,因為它無限薄,但我們能夠看到「看上去實在在焦點範圍內的」景深實際上是因為我們的眼球分辨力不夠高,把較焦點比較近的輕微的模糊因為縮的太小而忽略了,就認為它是實的,所以,我們認為在焦點附近前後多遠被縮小後認為是實的這一點就很重要,因為光沿直線傳播,一個點擴大成一個我們認為實的足夠小的圓,就組成了一個圓錐,而在這個圓錐的高的範圍內,我們就認為這段距離是「在景深內」的,焦點之前的圓錐是前景深後面的圓錐是後景深,如下圖,綠色代表焦平面,那麼陰影面積就代表在一定觀看大小的前提下,我們認為能夠稱為焦內的部分,而那兩個圓面就叫彌散圓

這裡有更詳盡的解釋景深概念及計算


差老多了,主要在價格上。能差出去一次日本旅遊。

效果差別真的不大,反正用的時候也不全開。

和f2.8相比,f1.2光圈可以有效縮短快門時間和壓低ISO,從而有效保障暗光環境下的成片率。

過去我和很多人一樣,對光圈價值的探討總局限在虛化效果這個狹窄範疇內,論壇里大神的測評帖也僅僅在對比1.2和1.8的鏡頭虛化誰好。

後來發現自己的理解完全不到位。

相片的虛化不僅僅是靠光圈,而光圈大小也不僅僅是影響虛化。甚至虛化根本就不是人像攝影的重點——試問一句,背景都虛化成糊了,多年後翻看照片的時刻,豈非都是猜「這到底是在哪兒拍的」猜謎遊戲嗎?

追本溯源,大光圈最基本的作用就是能保證更多的進光量。

攝影的本質就是對光的記錄,光就是第一生產力。

明亮的室外,小光圈也能cover足夠的進光量。

但朋友,設想一下,如果拍攝場景,被切換到:傍晚、黃昏散步的河邊、等日出時破曉的山頂,昏暗的咖啡館,又抑或是這時候剛好你想拍的對象還蹦來跳去需要高速快門(動若脫兔的對象或者小孩),這時候,在為了保畫質到底是壓低ISO還是延長快門時間之間艱難抉擇的你,一定會問自己三個問題:

我為什麼不帶三腳架出門?

我為什麼平時不多舉鐵練就麒麟臂?

光圈為什麼不能再大點?

相比起日日舉鐵或者扛著三腳架出行的麻煩勁兒,很顯然,解決第三個問題(光圈更大)是解決暗處光線不足的最輕鬆方案(注意:最輕鬆不一定是最佳方案),是在省事兒保障成片率之間最好的平衡。

更大的光圈,意味著單位時間可以有更多的進光量,也就意味著面臨同樣的曝光程度時,可以坐擁更快的快門速度更低的ISO值,不用怕對象動得快,也不用怕自己手抖影響成像。

其實大多數人辦事兒無非也就這兩條標準:要效果,也要效率,這也是相機從單反發展到微單趨勢的內在邏輯,能一步到位解決問題就是最好的。

另外說個感性的觀點,我們都是很平凡的人,每年中國有近40萬的相機銷量(單反+微單),大多數人購買的目的還是為了記錄家人、朋友的珍貴瞬間,而不是成為荒木經惟這樣的大師。由於專業關係,我在工作中接觸過不少的生離死別,那種孩子連夜從國外飛回北京就為了見家人最後一面(有時還見不著)的場景實在太扎心,我自己都連帶著難受,深深地感受到和愛人(親人和朋友)相處的時光最難得、最珍貴,再多的錢都無法逾越生與死的界限,但是好的相片起碼可以留住部分瞬間,更好的畫質意味著更多的細節,更多的細節意味著更多的回憶,把一張電子照片放大了看,看清老人和小孩的每一處皺紋和毛髮,都能勾起你足夠多的回憶。

不談技術,好的攝影器材能hold住更廣的使用場景。

即便某些「風險場景」出現的概率只有0.1%(就比如說剛才提到的暗光環境),但這個0.1%一旦發生了,落在你頭上,就是100%。那些美好的時刻,沒拍到,就是沒拍到。

一個成年人所謂的肩挑責任,就體現在儘可能cover儘可能多風險或危機(風險處理不了才成為危機)。那種不論是學習還是生活中看起來就是大佬的人,本質上也就是cover問題、處理危機的能力強,事情交給他出問題的幾率低。

況且cover咱這個風險的成本才9000(佳能EF 50mm f1.2)?

值了!

(去哪兒領取廣告費……)


85 1.2L,f1.2~f4.0


你的實際使用是些什麼情況...

白天拍的話,f2.8足夠了。拍照還好,錄視頻還不帶nd鏡的話,基本都得把光圈收到f8,否則都過曝了,大光圈也沒啥意義。

室內暗光和晚上就有差別了。由於安全快門/動態模糊/視頻幀率的原因,沒法改變快門速度的情況下,光圈f1.4比2.8大二檔,同樣曝光可以把iso降低,這可以有效提升畫質,甚至能決定你的照片/視頻可用不可用。


在器材派的眼裡,差1/3擋能差出天來。無忌論壇里佳能黨不總是靠50 1.2,85 1.2"鄙視"尼康黨嗎。但在實用派的眼裡,50 1.8和85 1.8足已,而且也不會全開。記得論壇里有那種50 1.2、1.4、1.8照片的盲猜帖子,感覺不放大仔細瞅,真看不出來啊。但是2.8放那,還是一眼能看出來的。


這個差距不大,至少在從出片子效果來說沒有那麼明顯區別 但是在技術難度上不是一個量級的

波爾特的100米也就比我快四秒 送快遞的效率不一定比我高


光線不是太好的情況下,為了保證畫質(不太高ISO)和快門速度(不太慢的速度即安全快門),同時還要凝固住瞬間,還要得到充分的曝光,光圈足夠大才能滿足前面的要求,不然,只能從前面的條件中找些做出妥協。

另外,尤其對於畫質,光圈越大,相對來說,畫質越好,為啥呢?這種比較是基於同樣的光圈下的,比如2.8,那麼1.2,1.8,1.8,2.0的大光圈鏡頭可以縮小光圈到2.8,那麼在縮小光圈的情況下,基本上很大一部分鏡頭的成像質量會得到提升,所以,相比較最大光圈只有2.8的鏡頭來說,縮小到2.8的大光圈鏡頭很大概率比最大光圈只有2.8的在F2.8時要好,這個可以理解吧。而從大部分的鏡頭評測來看,很多鏡頭的最佳畫質光圈在F5.6或者F8時,有些在F11(這是最大光圈比較小的比如只有F4),從這裡也可以看出縮小光圈對於畫質的重要性。

所以,這就造成一個結果,即使用大光圈鏡頭時,可以在保證相對高畫質的基礎上,同時兼顧ISO和快門速度,如果ISO過低或者速度過低,還可以變大光圈,使得相對從容許多,可以做出較多的選擇。這也是為啥大光圈鏡頭貴的原因。

但是,這裡需要提一下,有些大光圈鏡頭的最大光圈確實比較肉,不到萬不得已還是別用了,省得拍完效果不滿意,尤其是除了中央區域的其他區域,簡直有些過分的差,不過像上面說的,縮一下光圈就提升了很多了。


光圈值負相關通光直徑,直徑的平方正相關通光量,所以光圈級數的公比是根號2,也就是說1,1.4,2,2.8,4,5.6,8,11,16這些數字之間各差一檔曝光,而越大的光圈越難做(實際通光孔徑大,光圈葉片失圓,邊緣光線更多等引起的畫質下降),意義就在這裡。

畢竟你可能不愛拍糖水,但總有手持暗場景拍攝的需求,1.2對比1.8大一檔以上曝光就意味著原本1/30快門可以調到1/80,對大多數掃街環境都足夠安全的快門速度。

光線控制才是一個鏡頭真正的價值,而絕非單純的虛化能力。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