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1.wp.com/pic1.zhimg.com/v2-7419ff83921ccb16917b7aa64d0351bc_b.jpg" dw="640" dh="1138" data-size="normal" w="640" src="//i1.wp.com/pic1.zhimg.com/v2-7419ff83921ccb16917b7aa64d0351bc_r.jpg">


先摆上我的结论:因为需求未得到满足。具体原因请听我慢慢分析。

本文有点长,如果没时间可以先马以后再看。如果觉得太长懒得看,那也请您先马上,等您勤快了再来看。反正文章一直都这么长,早看早明白。

先来看看现在年轻人普遍焦虑的事情有哪些。

  • 考不上大学十几年的学就白读了,出来工作都找不到
  • 迪奥999人手一只,我竟没有!想买!没钱。
  • 考研压力太大了,考不上怎么办
  • 房贷还得还30年
  • 我的头发呢?
  • ……

列举出来,大多数人的焦虑其实是一样的,表面上看就是在为考研买房提高生活质量焦虑,更深层的原因是否有人仔细想过呢?看完这篇回答,相信你会对我们焦虑的原因有更深的理解。

(一)

艾里希?弗洛姆在其《论不服从》一书中提出了人对生存状态的几种需求,即:

  • 关联需求
  • 人格独立和完整的需求
  • 超越的需求
  • 根基需求
  • 身份认同感
  • 定向需求。

分别解释一下:

1.

人是群居动物,任何一个人,活在世上总要和部分人或群体打交道,即产生关联。完全不和任何人产生关联将导致自闭。

这种要和他人产生关联的需求就叫关联需求。

2.

我爱吃火锅,我加入了一个火锅联盟,但我发现我爱吃的是重庆火锅,而这个联盟是成都的,里面多数人都爱吃成都火锅。

此时,我仍然希望我在一个成都火锅联盟里能够继续持有我对重庆火锅的爱,且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理解,而不是为了顺应联盟的性质而扭曲自己的信仰和追求,这就是人格独立和完整的需求。

3.

一个人天天按时上班是为了什么?

为了工资。

一个人天天为了上班饭都不吃觉都不睡是为了什么?

为了升职。

也就是说,我们都有不断前进超越自己的需求,但就是超越不了怎么办?

那就炸了它,我升不了职我就炸了办公楼。

毕竟毁灭也是一种超越,但是这种超越无疑对自己还是他人都将造成痛苦,因此比较提倡的是第一种超越。这是人的超越需求。

4.

根基需求就比较抽象了。

每当有人问起我们打哪来的,我们都会回答:打娘胎里来的。

小的时候母亲给我们无微不至的照顾,但随著我们慢慢长大,终要慢慢那成长学会独自面对风险,这其实是一个被动到主动的过程:

被动的出生于子宫到主动地面对生活。人最终只有落脚到主动地创造性的面对生活才能活得好好的,如果不,咱们可以在一些神经官能症病例中看到不的后果。

5.

身份认同感就很好理解,现代社会,往往通过一些标签来表明对他人或对自己的身份认同,比如中产阶级啊、富二代啊、信佛啊啥的。

有时候对身份认同感的追求可以成为人生活奋斗的强悍动力来源,不然为什么会有人穷其一生就为了得到上层阶级的入场券呢?

6.

最后一个定向需求。

婴儿通过触摸行走等方式完成定向的第一步,那成年人怎么定向?

当然是通过脑子了。

也就是利用理性来理解疑惑,来看待世界。人眼中的世界情景取决于人的理性和知识所达到的深度

也就是说,要想更加了解这个世界,就多读书。

定向需求为什么会存在呢?

想想看,我们的决定是建立在我们对世界的了解基础上的,也就是说,我们做出的决定必然在自己看来是合理的,如果实在不合理呢?

那我就强加一个原因让他看起来合理就完事了。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女生永远找得到借口给自己买口红。

六种需求简单介绍完了,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六种需求,不同需求被满足程度的不同反映了精神健康人士和精神病患之间的差异,也体现了痛苦和愉悦,停滞和成长,以及生死、善恶之间的差异。

(二)

以上是知识背景,

现在再来看问题:为什么现在年轻人普遍焦虑?

显然就是因为上述的几种需求在各种程度上的不满足。

正常的关联需求应当是和谐的,关联双方的利益互不侵犯,甚至是互益的,例如师生关系,学生从老师那里获得了知识,老师也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提高了自身的能力,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但现在社会中最多的关联是委从的,支配的。

这种关联建立在一方对另一方的压榨与支配之上,这种不恰当的关联又连续的导致了对人格独立和完整的破坏。

人们手头上所做的不一定是他们喜欢的,但他又由于某些原因不得不做,当一个人失去了自我,同时意味著人对自己的定向也将出现问题,试问当我们无法正确的认识到世界的本质,对心中的疑惑找不到正确的回答,

那我们会怎样?

我们倾向于听别人的,别人说的有道理我们就信,我们失去了判断力,失去了理智。

当商家说背上我的爱马仕包,你就是上流社会的人了,于是就有人罔顾自己的经济实力买了。

此时,我们的身份认同靠物品赋予。

这个时候一对号入座,是否有种『好像是这么回事』的感觉?

那再深入一点,人总不会生来就欲求不满,生来就焦虑吧?还记得看过的那句话吗?

小时候没有手机,没有电子游戏,只会叫上三五好友一起玩泥巴打水仗,可那时的我很开心,现在的我用著最新款的iPhone,最新款的iPad,最新款的游戏机,可我觉得我永远不会快乐了。(记不清了瞎写的)

小时候没有最新款,快乐;现在有了最新款,不快乐。于是把最新款扔了,发现更加不快乐了。

可见,说来说去还是物质的问题。

来看看我们现在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管你是社会主义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您都是消费社会。

消费社会意味著什么,意味著消费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直白点就是依靠消费推动社会进步。

那都消费社会了,不消费哪能进步啊?赶紧来消费,为了吸引人消费,花花绿绿的包装来了,铺天盖地的广告来了。

产品挺多,钱不够啊,没关系,于是信用卡来了,美其名曰明天的快乐今天来享受。那明天的快乐上哪享受?大意了还有后天……

渐渐地,一般的广告已经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了,那可咋整?社会还进不进步了?

那就弄票大的,把文化加进来,谁能想到《变形金刚》就是部广告片呢?拍他就是为了卖出变形金刚的玩具。但是这已经不是简单的玩具了,这是文化加持的玩具,他身上具有勇敢、坚强等品质。不得了。

而今,消费的观念已经深深的植入人类的大脑了,消费也不再是简单的购买物品,更多的,你购买的是一种符号,你买的不是你觉得自己需要的,其实是商家告诉你你需要的。

商家勾起你内心的恐惧:胖就丑,丑就没人要,不想孤独终老就来买我的减肥药。

或是唤起你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用俺的平板学习做笔记,优雅、方便、青春洋溢,快来买。

人的恐惧就这样无时无刻不被唤起,美好的生活永远在向我们招手但就是够不到。

为什么年轻人大多焦虑?

因为消费的主力军就是年轻人,因而年轻人收到的洗脑最多,但他们的知识与经历都还不足以支撑他们去识别这些谎言。

于是沉浸在商家营造的各种假象里一边恐惧一边失落,需求尚未得到满足新的欲望已经被商家勾起。

我们理所当然的认为最新款的手机是必需品,为了满足自己的理所当然,就要努力工作挣钱,尽管我不喜欢,但为了生活,也是没办法,于是每次受到压迫都选择忍气吞声。

俗话说的好:忍一时越想越气,退一步越想越亏。

人不停的压抑自己,本就是需求得不到满足的体现,于是一种需求的不满继而引发其他需求的不满,各个因素之间相互影响,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人就在这个闭环中逐渐变得焦虑。

说了这么多,总结起来就是:

消费社会→商家拚命洗脑→年轻人被洗脑→欲望被放大,需求得不到满足→焦虑

(三)

那么如何打破这个闭环呢?

你可以这样想:

为什么我要这么忍气吞声?

因为我要挣钱。

为什么要挣钱?

因为我要买手机。

然后你就会发现:sorry?我居然因为一部手机让自己受这么大委屈?到底手机重要还是人重要?

人呢,还是要学会爱惜自己。

当然我并非教唆你辞职不工作,而是希望你能够看清自己焦虑的本质,抵制诱惑。做到这一点,相信你的焦虑能减少70%。

另外,在人生经验尚且不足的时候,要想在减轻焦虑上做到弯道超车的最好方法无疑是多读书,多思考。

希望我的这篇回答能够帮到焦虑的你,哪怕一点点也好。如果你觉得确实有用,请留下宝贵一赞。感谢。

————————————————————

补充一点,回答中对大众进行洗脑的并不是只有商家,还有媒体等其他原因,限于篇幅原因我并没有提出来分析,如果有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找相关资料了解。除了开头提到的《论不服从》,关于消费的还有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以及BBC纪录片《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谢邀。

在探究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焦虑?

焦虑是指个人对即将来临的、可能会造成的危险或威胁所产生的紧张、不安、忧虑、 烦恼等不愉快的复杂情绪状态。这个定义听起来有点绕口,一句话概括,焦虑的本质是提示即将到来的威胁。

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繁荣、安全的社会,普遍的威胁来自哪里?

这是社会学的领域,我们来看看社会学的研究。

日本社会学家三浦展在其著作《下流社会》中,根据经济因素,将社会分为五个等级,分别是:上,中上,中,中下,下。

他的研究指出,日本二战后是一个典型的金字塔结构,绝大多数人都处在最底层阶级,但随著「1955体制」,日本经济在战后快速发展,整个社会开始向上流动,「中」产阶级群体庞大,形成社会结构较为稳定的橄榄型。

而且,因为经济日益向好,整体阶级是向上流动的,所以,整个社会充满活力,洋溢著一股自信,相信未来会越来越好,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会实现阶层的跃升。

但随著日本房地产泡沫,日本经济长达几十年的衰退,传统的橄榄型结构难以维持,整个社会不再是积极的向上流动,而是开始日益严峻的分化,「中」产阶级开始向「中上」、「中下」分化。

据统计数据显示,向上流动人数较少,多是互联网行业的财富神话,或者少数极富才华的人,而大多数人,是向下流动,从「中」产阶级,跌落到「中下」阶级。

这是一种结构性的经济现实,经济结构不足以支撑庞大的「中」产阶级,个人的努力、个人的奋斗不再是生活会变好的保证,这种「努力就能变好」的希望和自信被打破,「即使努力也没什么用」的想法开始日益侵蚀年轻人,结果就是,日本出现了各种新词,比如「低欲望社会」,「低智商社会」,「宅男」,「食草族」,「不婚族」,等等。

虽然日本还是很富裕,但缺少了最关键的活力,整个社会变得暮气沉沉,丧文化流行!

无独有偶,美国的一项调查数据也显示,美国中产阶级也正在承受著巨大的经济压力,深入分析发现,美国社会也同样正在走向「两极化」,曾经拥有广泛基础的中产阶级,正在被逐渐扩大的富裕群体、贫困群体所取代。

这是日、美的经济现实,以及经济现实带来的结构性失衡,结构性阶级分化!

我们也来看看中国的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之初,仅仅从收入看,我们基本都处在「中下」或「下」层阶级,随著经济持续发展,整个社会的财富蛋糕迅速做大,整个社会向上流动,只要努力,胆子大,有能力,基本都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实现阶层的跃升。

我不知道社会是否是橄榄型,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迷之自信,确实培养出来了!

但现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了,虽然经济还在快速发展,但经济结构的生态位(纵向的地位、是占位),基本上已经被占满了,这时候再想轻松的实现阶层跃升就比较难了。

所以,近年来,关于阶层、逆袭的话题很多、很热,因为我们感受到这个阻力了,如果仅仅如此还好,只是生活向好较难,但是,阶层一旦成型,很多东西就变得不一样了。

社会学上有两个概念,一个是天赋地位,一个是自致地位

天赋地位指的是我们生来就有的,比如,中产阶级,中上阶级家庭出身的孩子,出身就自带几套房子,这可能是中下、下层阶级一辈子都难以奋斗的,「天赋」的起点,是很多人一辈子都难以到达的终点;

还有一个是自致地位,这个很简单,就是指我们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地位,在阶级生态位被先来者占据的情况下,准确说,是被我们「父辈」中的成功者占据,他们留给我们这一代「草根」的机会其实并不多,因为我们仅仅有努力和才能,而他们不仅有努力、智慧,还有另外一个核心优势,即资本。

所以,中下阶层的努力,确实很难,如父辈们那样,通过个人的努力就能快速逆袭的时代,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这是事实,但这才是社会常态,改革开放毕竟才是少数,中国自古流传的是「三代出一个贵族」、「几代人的努力」,「子子孙孙无穷匮也」。阶层的跃升,是很难的,绝大多数情况下,不是一代人的努力。

社会学对中国传统的智慧,给出了更加精确的描述,称之为「代内流动」、「代际流动」,根据社会学的统计数据,绝大多数的阶层跃升,都是在代际的,代内流动通常幅度不会太大。

所以,不管是中国,还是日本,我们曾经习以为常的快速跃升、迷之自信、「我命由我不由天」不是社会发展的常态,而是特定时期、特定现实、特定政策的结果。

从长远的经济发展看,社会阶层是趋于稳定的,快速的社会成员流动,只能说,社会是不稳定的,而不稳定通常意味著改革,乃至革命,但这很难,中国历史上,也只有寥寥几次的成功改革。

上面从社会学分析了社会的结构性原因,大多数「出身不好」的年轻人,相对父辈们,要想实现阶层的流动,确实越来越难了,这是一个很残酷的现实。

但仅仅如此,伤害并不会太大,现代社会还给了我们额外两个伤害。

一个是预期;

一个是榜样。

先来说说预期。

我们从小听到的就是,「上了大学就好了」、「上了大学就有出息了」,这不仅仅是「上大学后就可以放飞自我,不用学习」,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就是「上了大学,就可以实现人生逆袭,过上幸福的生活」。

所以,我们自我的定位,是白领,是中产阶级,我们按照中产阶级的期望去规划生活,有车,有房,有闲,旅游,优秀的另一半,优质的下一代教育,舒适的中产阶级生活,等等。

这不是我们追求的生活,而是我们必备的生活,我们应该的生活!

向往与必备,这两个词的意思天差地别。

向往意味著这是美好的期待,即使实现不了,也不会太受打击,就好比我们父辈,他们的自我定位就是农民,工人,他们会按照农民、工人的标准规划自己的生活,生活即使不太好,但也不会有太大落差,但他们也会非常努力,希望能够追求更好的生活。

父辈们追求的是更好,是站在自己的阶级生态位,脚踏实地的向上努力,而我们恰恰相反,我们从小到大的灌输,就是「应该」过上优质的生活,我们在思想上提前占据了高一级,甚至高几级的阶级生态位,比如中产阶级,甚至中上阶级,但我们的实力,可能只有中下阶级,甚至下层阶级。

但是,「中产阶级」的生活目标,对于「中下阶层」(草根,家里没背景、没经济后盾)出生的人来讲,真的是太难了,这对于我们不仅仅是现实的打击,还有精神层面的打击,我们面临著阶层跌落的巨大风险。

我们想要保住我们「拥有」的阶级,但「中产阶级」的物质现实,真的是太难了,尤其是,对于刚毕业的年轻人来讲,很多年轻人努力到绝望,慢慢也就「看清」了,「放弃」了,「认命」了,这在日本提前经历了,称之为「低欲望社会」,其本质是丧失了生活的活力、激情、希望,对未来的生活,不再抱有太大期望了。

另外一个是榜样。

阶层的分化,必然让少部分人真的实现了阶层跃升,真的有很多人从「中下阶层」上升到「中产阶级」,「中上阶级」,甚至是「上流阶级」,这样的人,通过网路的发酵,成了一个个鸡血十足的榜样,就像致命的毒药一样,具备致命的诱惑。

而且,这样的人,在互联网行业尤其多,比如创业者,比如很多草根网红,等等,他们因互联网而起,也善于利用互联网自我包装、宣传、造势,大肆散播如何「月入10万」、「年入百万」的经验和技巧,似乎,只要努力,就能成功。

但是,这不是常态,更多的只不过是网路给了少数人站在风口上的机会而已,然而,很多人罔顾这个事实,大肆包装宣传,既给了我们「快速年入百万」的方法和技巧,也给了我们「快速逆袭」的幻觉和希望。

在这样「快速逆袭」信息的狂轰乱炸下,我们变得急功近利,变得想走捷径,变得像一步登天,但我们忘记了,绝大多数的成功,是来自于一步一个脚印的平凡努力,甚至是代际努力!

急功近利,往往是一无所得。

所以,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如此焦虑?

焦虑的原因很多,仅仅从社会学家角度看,这种焦虑是带有结构性的,是由现实基础决定的。

虽然真相很残酷,但真的就是如此。

这篇文章,可能带有决定论的悲观色彩,看完让人更加绝望,这不是我的本意,就如同美国的调查数据,中产阶级的流失,有两个去向,仅有50%流到了中下阶层,还有50%是跃升到中上阶层,日本的调查数据也大致如此。

所以,看清楚现实,以更加现实的态度去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去更加务实的努力、奋斗、自我提升,我们是有可能抓住另外50%的机会的。

我命由我不由天,这是非常有激情的口号,我很喜欢,但罔顾事实去谈奋斗,很可能在头破血流之后,就变得「怨天尤人」,我想,更加理性的努力,是在认清自我、认清社会之后,依然能够心怀希望的去努力,去打拚,去争取那一半的机会。

就如同我们的的人格,据心理学的统计,大约50%是由基因塑造,而剩下的50%是由我们的环境和主观能动性塑造,50%的决定论也许让很多人绝望,但更多的是,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更好的人,更优秀的人!

而如何抓住那一半的机会,抢占属于我们自己的优质生态位,这正是我们仍在这里坚持阅读、努力、学习的根源所在!

当哀声一片的时候,聪明人知道,真正的机会来了。


「越努力越焦虑」。


我们从一出生就被一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拉开了努力的大幕。还没有上幼儿园就开始了各种早教班和亲子班;小学,老师和父母教育我们要认真学习,因为基础很重要;初中,要努力考个好高中;高中,要努力考个好大学;等到终于上大学了,你忽然发现老师和父母告诉你的「上了大学就好了」是一句谎言,你仍然要为成绩和各种证书而努力,要不也找不到好工作;工作了,不仅要努力工作,与同事、领导搞好关系,还要认真学习各种专业知识;结婚了,又要为柴米油盐酱醋茶而努力……


我们一直认真地活著,努力著,却时常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努力,这么努力的意义在哪里。即使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比如钱、权、社会地位等,我们仍然感觉空虚和孤独,找不到生活的意义和自我的价值,有些人仍然被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所缠绕。随著经济水平的提高,在物质越来越丰富的同时,人们的幸福感不仅没有提高,反而出现了下降,各种心理问题和精神障碍的发病率也在逐年提升。


本书以认知行为疗法和接纳承诺疗法为理论基础,试图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来帮助我们弄清楚,我们到底是为了什么而活,我们活著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结合「空心病」与「微笑型抑郁」分析了越努力越痛苦的机制与各种表现,以及形成的原因;第二部分则对价值方向的概念、特征、作用进行了分析,并试图通过直接测验法和间接体验法两个途径来帮助大家探寻自己的价值方向。另外,本书还就大家关心的话题,比如幸福、成功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希望你通过阅读本书,能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让你的生活更加有活力和动力。


2 种表现:「空心病」和「微笑型抑郁」


空心病


2016 年 9 月,小明「极不情愿」地来到某所「211」高校报到,成了该校的一名大一新生。为什么说他是「极不情愿」呢?因为按照他平时的成绩,即使进不了清华北大,进入一个「985」高校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平时成绩优异的他却在高考时发挥失常,最终只能进到这所在他看来很一般的学校。


虽然是「极不情愿」地来到这所「211」高校,但是天生要强的他,并没有放松自己,经过第一学年的努力,他以年级第一名的成绩拿到了一等奖学金和国家奖学金。为此,他被邀请给刚入校的大一学弟学妹们介绍学习经验。从这以后,每次学弟学妹们见到他,总是投来敬佩的眼光,并窃窃私语:「看,这就是给我们介绍经验的『学霸』师兄,好厉害。」听到这些的时候,小明感觉可好了,自信心爆棚。


可就在大二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中,小明的成绩掉到了年级第五名,因而心情低落,压力巨大,觉得自己对不起老师和父母的期望,也无脸见曾经被传授学习经验的学弟学妹们。每次听到学弟学妹们夸自己时,就想躲开,觉得自己不配「学霸」的称呼。这时的他不愿意见到自己熟悉的同学,一些不好的念头也常常在他的大脑中浮现——总认为自己是无能的,什么都做不好,比如自己的个子这么矮,身体还这么胖,课上老师的提问也不知道怎么回答。尤其是最近,需要找老师指导学年论文,但是自己一直不敢去联系老师,因为害怕被老师拒绝。如果老师拒绝了自己,那真是太丢人了,老师一定是认为自己不行、不值得他指导才拒绝的。


其实就算是考第一的时候,小明的内心也充满焦虑,生怕自己犯错误、被别人超过。每当想放松的时候,他都会感到一种罪恶感,看到别人都在学习,而自己却在看电视剧,于是更加害怕落在别人后面,被别人超过。


小明在接受心理咨询时,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话是:「我从小到大好像都在为别人而活著。即使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是大家口中的『好孩子』,我依然焦虑、恐惧、害怕,担心哪一天这些东西就会失去,表面上优秀、阳光、积极的我其实每天都过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我的努力都是为了超越别人,为了别人的赞美和夸奖,为了爸妈的期望和面子。我不知道我想要什么,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像小明这样的问题,北京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徐凯文老师形象地称为「空心病」,是指由于价值方向缺失所导致的心理障碍。现在,「空心病」在高校里越来越常见,而且越好的高校这样的学生越多。比如,据徐凯文老师的调查,北大一年级的新生中,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有 30.4% 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还有 40.4% 的学生认为活著没有意义,我现在活著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一样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极端的就是放弃自己。在我所服务的大学里,在这几年的咨询过程中,也明显感觉到这样的学生在逐年增多。


微笑型抑郁


现在不仅学生中像小明这样的人越来越多,各行各业里也更加常见,而且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老李最近几年在 IT 行业做得风生水起,创业以来虽然吃了很多苦,但还是成功地发展了起来。可是就在取得辉煌成就之际,他却服药自杀了,幸亏被及时发现,才得以生还。所有老李的亲朋好友以及商业伙伴都难以相信,平时积极乐观、勇于进取的老李怎么会自杀呢?但据老李家人反映,老李其实已经患抑郁症好几年了,最近几年一直在服抗抑郁的药。


像小明和老李一样,很多的成功人士每天都在拼搏努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是他们内心依然痛苦。这种抑郁又被称为「微笑型抑郁」或「成功型抑郁」。不论是「空心病」还是「微笑型抑郁」,它们都不是一种精神疾病的诊断类别,而是一类抑郁症患者对自己病情的反应模式。有心理学家将其形容为「在他人面前表现得很开心,内在却承受著抑郁的症状」。他们虽然表面上看起来积极努力,但实际上每天都在低落情绪的漩涡中挣扎,在他们阳光开朗、积极乐观的表象下,埋藏著一颗抑郁痛苦的心。这种抑郁多发生在那些身份地位高、学识高、事业有成的成功人士中,男性要比女性多,他们或是机关官员、成功商人和企业中的白领,或是大学生、教授和高级技术人员。


「微笑型抑郁」确实有很多典型抑郁症的症状,会让人感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无助无用感增强、自我评价低,甚至有自杀倾向,但是和典型的抑郁症不同的是,「微笑型抑郁」的患者并不是每天满脸愁容地缩在床上,丧失工作、学习、与人交往的能力,而是拥有比较好的社会功能,甚至比常人更加地积极。


3 个成因:越努力越痛苦的根源

最低 0.3 元/天开通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购买该电子书查看完整内容

电子书

越努力,越焦虑

刘希庆

人这一生为什么要努力?

¥9.99 会员免费


我有一个外甥,他从小就是学霸,后来他去了哈佛读研究生,然后去了uber和link in当程序员,回国之后去了阿里当高管。年薪百万,资产千万(他有老东家原始股)

说实话,我看到他一点都不会焦虑,因为他足够才华横溢,他的成功是应该的。

但是我有一个同学,从小成绩不好,喜欢打架闹事,后来家里拆迁,成了我们当中最有钱的人,每天酒池肉林,环游世界。

我看到他,我也不焦虑,我觉得他狗屎运而已。

我还有一个朋友,没有什么专业技能,平时比较喜欢吹牛拍马屁,拉关系,最近发现他自己开了公司,买了保时捷,在市中心买了一套200平的房子。

这个时候我开始焦虑了,因为我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是否比不上他的那套吹牛拍马拉关系社会技能,是不是我没有他成功是我的问题?

说白了,我们的焦虑是建立在那些感觉没有自己优秀的人却比我们成功的基础上的。

比你丑的人交了高富帅男友

比你穷的人娶了白富美,

能力不如你的人当了高管

这个时候,我们会自我怀疑,是自己不够努力?还是自己努力的方向错了?

其实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说他最好,是因为客观来说我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过去的人没有网路,没有地铁,没有飞机,没有手机,没有外卖。而且这个网路时代,给了我们更多的资讯和机会

说他最坏,是因为我们更容易去发现身边很多靠运气成功的案例,拆二代,网红,暴发户大量的出现在我们的视线里,让我们怀疑人生。

说白了,年轻人的焦虑来源于我们找错了参照物。

我个人就没有那么焦虑,因为在我看来,别人的实力也好,运气也好,都跟我没有半毛钱关系,我只应该关注什么能够让我变得更值钱,什么东西可以增值。把时间和钱放在投资自己和值得投资的事情上,就好了,剩下的让时间一点点说话,相信我,结果不会太差,并且你会非常从容,而从容才是成功最好的体现。


因为有对比!!!

上学在学校的时候觉得大家都差不多,工作之后才慢慢认清现实,人类社会就是分阶级的,不管哪朝哪代,都有阶级,现代社会的阶级更难跨越;后悔自己高考的时候太年少没见过世面还不明白这些,如果当时自己明白这些或者父母明白这些,一定会重头再来非名校不读,而不是过了一本线就觉得差不多就好,父母都是小镇农民,没啥文化,也不怪他们,所以现在只有自己不断提醒自己,不要让自己的孩子跟自己一样,家族的兴旺是要靠每一代人的努力的,这不是自欺欺人。

就算这样,你努力一生的尽头说不定也只是别人的起点,甚至都赶不上。。。。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