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複讀音?


「々」是表示疊字的符號,用來簡略書寫重複的字。下邊說一下我所知道的疊字元的歷史。

國文很早就有用兩短橫(寫得小一些的「二」)表示疊字的用法,比如西元前 900 年的西周史頌鼎上刻有「子=孫=」以表示「子子孫孫」:

秦簡中的用例(睡虎地秦簡《爲吏之道》)如下圖,用法和上邊略有不同(用來表示字、詞句的重複):

秦《嶧山刻石》「御史大夫」(「夫」就是「大」字加一橫,這裡就給當成疊字了):

「去疾御史夫=臣」

漢簡中的用例(《銀雀山漢墓竹簡》):

「稅之,公家富,公家富,置士多」

在漢代,似乎疊字記號「=」並非正式用法,不見於碑刻的漢隸文字(?)。或許也影響了後世楷書碑刻以及刊刻書籍時不用疊字元號的習慣(?)。

到東晉時的行書,兩短橫寫成兩點,以方便快速書寫。如圖王獻之行書《腎氣丸帖》:

「甚懃平平耳」

唐代歐陽詢行書《卜商帖》:

「昭昭如日月之代明」

北宋米芾行書《岳陽樓記》中的疊字:

兩點寫的再連一些就變成「?」狀,常見於行草書,如懷素草書《自敘帖》:

「往往遇之」

由於疊字元並不正式,所以沒有統一的用法。比如米芾行書《公袞帖》「千萬加愛加愛」:

也有不用疊字元號略寫的(顏真卿行書《祭姪文稿》):

「爰開土門,土門既開」

即多字的疊寫沒有絕對固定的規則。

疊字寫兩個點的習慣一直延續到近現代的(直排)書寫中。如:

另外,到近現代,從草寫的兩點「?」楷化(一種猜測,不一定對)得到的「々」在漢字圈內廣泛傳播使用(來源於日本?中國?)。做成「々」這個樣子,可能是有意增加辨識度,與漢字「二」區分(「々」不必寫小)。

楷化。「々」的撇來自開始寫上點之前的牽絲;「々」的橫折來自上點和隨後的牽絲;「々」的點來自下點

根據宋體字形習慣(如「色」等字頭部),日本人經常把「々」的撇處理得比較長:

「々」似乎在日本戰前開始就已經普遍應用於鉛字印刷(如下圖「濁流滔々」),戰後也作為正式用法。

而在中國舊時的印刷正文字中則不常見。在書寫中已經比較多見(之前似乎聽說「々」在中國的擴散和侵華戰爭有關?)。

建國後似乎曾經有一段時間嘗試將「々」作為正式用法用於印刷,比如《文字改革》雜誌登載的《關於統一漢字鉛字々形的聯合通知》:

但在簡化字的字形得到規範穩定之後在書刊裏就見不到這樣用的了,只是在民間的私人書寫中繼續流傳。疊字元號的用法似乎也一般僅侷限於單字的重複(如「歡々喜々」表示「歡歡喜喜」而非「歡喜歡喜」,現代日文也是這麼用)。

最後用「鬱鬱蔥蔥」這個例子總結一下:

再說一些題外話,二橫/二點的疊字元號也被應用在一些近古的俗字中。比如二疊字的略字就是將重複部件換寫成疊字元號「棗—&>棗」「毚—&>?免=」(即簡化字「饞」「攙」「讒」右側部件)、「出—&>?/?二山」;三疊字也可以這樣操作,如「澁—&>渋」「疊—&>疂」「轟—&>軣」「攝—&>摂」,按楷書習慣改左下方點作提,四點的寫法呈「氺」狀(類似「雨」字中四點的兩種寫法,見:大陸字形規範中「雨」字頭為何仍寫作舊字形?)。另外,由於在行草書中「又」常被寫成「く」狀,因而前述這類三疊字的略字中的四點或可以被「楷書化」成「雙」狀,如「聶」「?車雙(轟)」等。


關於「疊字元號」在中國的使用, @韓泳思 韓先生的回答非常充分了。我想來談談日本的用法。

眾所周知,日語文本主要有三種書寫體系:漢字、平假名、片假名。根據書寫形式和使用目的,有許多種疊字元號(日語稱「踴り字」,跳舞的字?可能因為「?」比較躍動?)。

符號種類

近現代日語文本主要使用以下的疊字元號:

  • 「同」字點:「々」(又稱「ノマ點」,因為像「ノ」「マ」兩個字拼在一起)
  • 「一」字點:「ゝ」「ヽ」
  • 「二」字點:「?」「?」
  • 「く」字點:「?」

「時々」在日語文本中,就是利用的「同」字點(々)表示前字的重複,相當於「時時」,讀作「ときどき」。

各種各樣的疊字元號

目前仍活躍在日常使用中的疊字元號,只剩下「々」了。「々」一定程度上代替了其他一部分疊字元號。

符號使用

※ 示例中的文字不一定是(一定不是)現在通行的寫法 ※

單字重複:漢字楷書用「々」、漢字行草書用「?」,這和中國的用法比較一致;平假名用行草一點「ゝ」,前者清音後者濁音時,還可以加上濁點,如「ゞ」;片假名用楷書一點「ヽ」、「ヾ」。

多字重複:假名用拉長的「く」字點(?),重複部分的首字變成濁音時可用「?」。

疊詞重複:漢字用「?」,如「屢?」「各?」(表示雖然是用一個漢字表示,但是讀音是重複的「しばしば」「おのおの」)。

詞語重複:「每日々々」,也有寫作「毎々日々」的。

「ゞ」(源氏物語桐壺巻斷簡 早稻田藏 14c? いとどしく)

「?」(東海道中膝栗毛 早稻田藏 1806? 兼?翩?)

「?」(東海道中膝栗毛 早稻田藏 1806? どうだ?)

符號起源

「?」顯然是來自連筆的兩點「?」,這兩點應該是來自於中國自古以來的書寫習慣。

「?」字大約在十世紀前後出現在平假名文本中,而在十二世紀進入片假名書寫。

「?」片假名中起筆位置的演變(圖 via 沖森卓也 et al. 『図解 日本の文字』三省堂、2011、p. 106)

關於「々」字的起源,主要有三種說法:

  1. 來自「?」的楷化(@韓泳思 先生所提及)
  2. 來自「同」的異體「仝」(亦作「?人二」)
  3. 來自「僉」的省文「?人一」或「?人丶」(東辻 1995[1]

確定作為疊字元號,而且一貫性使用的最早作品,根據東辻(1995),是 1626 年版《東鑑》。

我猜測「々」字是比較晚近的疊字元號,很有可能來自於漢字(來自於「同」還是「僉」本質上是一樣的),發源於日本,近代反向進口中國。

目前沒有定論,由於在下學識淺薄,在此不進一步分析。

參考

  1. ^東辻 保和「踴り字の沿革について —「々」を中心に —」『鎌倉時代語研究』武蔵野書院、1995


表示重複前一字,如:人々。稱作「疊字元號」,中文非正式場合會用類似「「」的符號表示,也有人使用日文「々」或數學符號2。


曡字元號。

漢語中也可以用,但不符合官方規笵。


翅揚的小學班主任就這麼用過。不過用的是如下的變體:


疊字元號。

如果是日文的話,語法中有類似「們」的含義。

例如:

神々(かみかみ):諸神

我々(われわれ):我們


和上一個字相同。


我很疑惑為何現在的課堂上不教,也不許在正式出版物使用這個符號呢?不準正式場合使用的話,起碼在語文課本中作為課外知識介紹一下也好吧。畢竟省略疊字的符號古來有之

父母那代人常常用這個表示疊字,學了日語後看到這個字型倍感親切,在記筆記時感覺也很實用


疊字元

和文で同一語?同一音または同一文字の繰り返しを示すときに使う記號。「々」「ゝ」「ゞ」「ヽ」「〃」など。踴り字。重ね字。畳字。ゆすりがな。繰り返し符號。

時々 tokidoki 從羅馬音上就可以發現其實就是

時時

類似的

日々 hibi

星々 hoshiboshi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