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注重辭令文采,這樣會使真誠受到懷疑」——那有沒有最適合新聞的語言?

為還原真實,對視角、敘事手法等的安排能避免行文的乏味,還有別的方法嗎?


一、確認抓到手的是有價值的新聞事實,沒有什麼會比事實更有吸引力。

二、寫作上的全部努力,都是為了讓受眾用最短的時間,明白你要告訴他的是什麼。文字以簡潔、無閱讀障礙、無疑問為上。開門見山,切忌拖泥帶水。

三、試著將這一新聞,分解出幾個小興奮點,刺激讀者有興趣讀完。

四、以興奮點組織材料,相關的背景分散在敘述中,相關背景是指出現的人物的身份、事實發生的緣由等。如果你訓練有素,一句話中,可以做到既是新聞又含背景介紹。單列式的背景介紹,最好不用。

五、盡量使用精彩的細節和故事性的事實。

六、除非十分必要,不使用形容詞和轉折詞。多用動詞,好處是可以還原事實的狀態,增強生動性。

七、涉及專業術語或生僻處,要有適當解釋。 

八、新聞界有一句行話,一人一事的好寫,多人多事的難寫。涉及到多人多事的,一定要找到好的切入點和敘述角度,否則很難組織。

九、抓取什麼樣的新聞事實和寫作中把什麼樣的事實放在突出位置,都要淡化個人興趣,把受眾的關注點放在第一位。

十、取標題力求有新意和接近性,同時又要更好地服務於事實。前段時間出現的「被統計」,接下來便有了「被調資」「被上樓」等說法,這個「被」字,典型地反映了「被行政的無奈狀態」,一經出現,會持續一段時間的熱度,在熱度期,靠近這一熱度,會增加受眾的關切度。在剎大喫大喝風時,一篇報道說,某地一批饞嘴幹部受查處,饞嘴幹部一度成為熱詞。最近物價上漲,說豬價上漲的權重大,「豬堅強」「八戒」開始成為熱詞。爭取成為這類熱詞的第一個使用者。

十一、新聞事實和報道對象,廣義的說,包括若干方面,發生的事實本身,大量的事實中提出的一個重要問題、顯示出的某種趨勢,呈現出的一時說不清道不明的現象等等。受眾本身也是變化的,有時僅僅需要知道,有時需要理解和道理、有時需要觸發思考、有時需要解惑或鼓勁。隨著某些方面報道的增加,受眾的要求會越來越高。記者要想不落伍,要跟進,並使自己站在最前沿。當自己手上掌握的情況越來越多,認識越來越明確時,需要高度,懂得將自己掌握的材料排兵而陣,瞄準受眾的敏感點或需求點,以文氣、畫面感和邏輯力量,以排山倒海之勢放出,這就不僅僅是報道,而是上乘的新聞作品了。


這問題問的太大。。。。。。。。。得拿具體新聞案例分析吧,而且這個事兒直接問李海鵬吧!
在用詞上,多使用名詞、動詞,慎重使用形容詞、盡量避免使用副詞。在敘述上,儘可能多的採用陳述句,為了邏輯串聯,可以有限使用疑問句,為了表達自信或強調,可以適當使用祈使句,慎重使用判斷句,盡量避免使用感嘆句。根據不同題材,文章結構可以不同,但最精彩的篇章應該放在前面。
新聞本身以真實性 及時性 客觀性為前提,這就或多或少限制了新聞的部分主觀,新聞工作者有時寧願捨棄「精彩」也要確保它的真實性。可是我們卻能在方法上有所提升 比如挖掘新角度把一則普通的消息稿改寫成人物通訊,增強敘事結構,選擇適合的表達手法如倒金字塔式 雙螺旋式 螺絲式等。在語言上,各個媒介對新聞的要求有所不同,但對新聞最基本的還是力求簡潔,此外可以適當加入本臺評論或編者按給受眾正確的價值導向也增強了新聞的生動性

第一個,細節是把雙刃劍,足夠豐富的細節,能在開頭瞬間抓住讀者的注意力,也彰顯讀者敏銳的觀察力,但注意,細節如同電影特技一般,是為整部作品的敘述完整性和主題服務的,切忌買櫝還珠,自我得意地沉溺在細節裏不能自拔,消耗觀眾的耐心和注意力,我就不點名批評哪本人物類雜誌了,犯的就是這個毛病。

第二個,除了必要的地方,少用直接引語。許多記者會為了顯示自己採訪了多少個對象,接近了核心信息源,更是為了偷懶,讓採訪對象像肉喇叭一樣在報道里叨逼叨,實際效果並不好,彷彿一個人身上帶了很多突兀的飾品。

我能想到的就兩點,很對不起邀請提問的人,提了四年了纔回答......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