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廳院積極推動口述影像、聾翻譯、情境字幕,讓不同需求的觀眾獲得更完整的藝文體驗。(圖/兩廳院提供)
▲兩廳院積極推動口述影像、聾翻譯、情境字幕,讓不同需求的觀眾獲得更完整的藝文體驗。(圖/兩廳院提供)
隨著疫情衝擊,表演、藝文等活動大受影響,不過兩廳院也把握機會,擴大發展推動已久的共融服務,包含讓視障者用耳朵「看見」演出的口述影像,讓聽障者能「共感」劇場聲音的情境字幕等等,幕後的重要推手、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表示,雖然未來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但是最終目標就是對有任何需求的觀眾,兩廳院都能敞開大門,讓劇場不對任何人設下阻礙。

兩廳院共融服務延續30週年國家戲劇院空間升級、增設輪椅席與無障礙設施優化,近幾年透過軟體資訊提升、人員服務與硬體設施的整合,希望提供更多無障礙的觀賞體驗,而自2019年「TIFA臺灣國際劇場藝術節」開始,兩廳院積極推動口述影像、聾翻譯、情境字幕,讓不同需求的觀眾獲得更完整的藝文體驗,不會因自身的條件而權益受限。

劉怡汝回憶,自己剛接下兩廳院總監時,兩廳院剛做完裝修,增加了一些輪椅席,但是卻被某一些單位抱怨,認為兩廳院很不重視不同狀況的觀眾的需求,自己那時候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因此和團隊就到英國的殘障藝術節考察,才瞭解到共融真正的需求是什麼。

「四肢健康、眼睛清明的人是無法瞭解殘障者的世界如何,過往就用我們自己的想像行事。」劉怡汝說,自己在殘障藝術節遇到一名臺灣的殘障藝術家,「那時候他說,我們如果認為參加藝術活動是種人權的話,那為什麼表演場域設下重重阻礙將他們排斥在劇場門外?」這句話就像醍醐灌頂,「我們常常都覺得這樣就夠了,但對他們來說就只是刮到表皮一樣而已。」

▲劉怡汝回憶,自己剛接下兩廳院總監時,兩廳院剛做完裝修,增加了一些輪椅席,但是卻被某一些單位抱怨。(圖/記者陳思誼攝)
▲劉怡汝回憶,自己剛接下兩廳院總監時,兩廳院剛做完裝修,增加了一些輪椅席,但是卻被某一些單位抱怨。(圖/記者陳思誼攝)
這一趟國外考察經驗,成為兩廳院推動共融的養份,兩廳院自2015年開始舉辦口述影像之後,每年都有零星的口述表演服務,到今年雲門舞集、無垢舞蹈劇場等臺灣具代表性的舞蹈團體也接連加入,今年兩廳院的駐館藝術家周東彥、樊宗錡也在作品中規劃情境字幕,讓演出貼近所有人的需求。

但劉怡汝坦言,還有許多硬體、技術上的限制還需要突破,設備和器材也會持續添購,「今年下半年來每一場口述影像的位子都搶光了,顯見這樣的需求還是有一定的規模的。」目前由於訊號設備上的限制,選擇口述影像服務的觀眾只能選擇特定區域的位子,不過劉怡汝強調,兩廳院要做到的事情是「化於日常」,最終的目標是希望口述影像耳機在所有位子都能收訊,因此也申請作為未來5G建制的示範場館,希望突破技術上的障礙。

「他們願意付錢看錶演啊,但我們連這個選項都沒有給他!」於是兩廳院就開始諮詢殘障者顧問,吸收別人的經驗,慢慢建構起今天的樣貌,不過劉怡汝也提到,現在在做的共融是看得見的障礙,看到有不方便的人、缺乏感官的人,這些都是有形的障礙,但劇場不是隻有這羣人進不來而已,有一些人看似平常,但他進不了劇場,「因為他無法理解劇場裡發展的東西是什麼。」

劉怡汝舉例,像現在正在推行的輕鬆自在場,一開始的初衷是因為有特殊狀況的觀眾,像是妥瑞氏症患者會無法控制的發出聲音,自閉症的患者沒有辦法安靜的觀賞演出,但這就也代表著,這些病患的家人也進不來劇場,甚至有生理需求上的老人家,無法久坐、需要喫藥,這是很多觀眾是無法容忍、諒解的,其實真的有很多看不見得族羣因為各式各樣的障礙,讓他們不敢進劇場,「對我們來說,找到這些看不見的障礙並解決,那就是接下來無止境的旅程了。」

劉怡汝強調,藝術應該進到每一個人的生活中,提供給每個人養分,應該是每個人可以選擇要不要進到劇院,而不是進不了劇院。

相關新聞

保存臺灣文化的DNA!國家文化記憶庫上線

兩廳院響應洗手日 從無香洗手液推動共融計畫

蘭陽媽祖文化節 五行火神陣除疫保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