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初中時,每次離開家去學校,每次門都鎖好了,但是走在半路我會回想起們到底鎖好沒有,最後老是想這個事,很糾結很痛苦,有時還會回去親自看一看。後面隨著慢慢成熟開朗樂觀,這個問題好像也就不存在了。現在的人感覺輕鬆舒暢。


不要太在意,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點,不嚴重的話構不成真正的強迫症。

有些輕微的強迫行為其實是合理的。

也許我們都在疑惑,為什麼我明明知道不該想的事,可就是要想。

我明明知道不應該做的事情可就是控制不住要去做,上課想讓自己集中注意力,可就是要去想些事情,出門檢查了幾次門鎖,可就是要不停的去想,我是否還沒有關好?

也許我們都被這些表面現象迷惑了,我認為我們自己每個人身上都存在兩種感知,一個是對自己的感知,在生理層面,是代表「我需求什麼」,一個是對外界的感知,是「外界需要什麼」,這兩種感知最終會形成兩種想像,並儲存到頭腦裏。對自我的感知的長期累積,變成了「我想怎麼樣」代表了生理需要得到滿足的慾望,形成了原始的感性。另外,對外界的感知長期的累積與質變,變成了「我應該怎麼樣」,形成了原始的理性;

實際上,我們對事物存在與否的判斷,總是由感知而產生的。

對自己生理或者性格或者被自己吸收了的東西的感知形成了一種主觀判斷,這與」我需要什麼「相對應;對外界的感知,形成了一種客觀的判斷,即」客觀對我的滿足生理需求,需要做出什麼樣的行為的反應才能實現「這是一級感知系統作出的原始判斷。

個體在主觀上」想要什麼「的衝動下,會去實施行為,但對客觀的判斷會對主觀上的」我想要什麼「形成一定的影響,就是說外界有時候會給自我的」感性上的生理需求「施加一定的作用,使自我作出適當的行為,以最大限度的滿足慾望與衝動的實現,這形成了二級感知的判斷。

二級感知形成了對深一層的原始感知的重新感知,實際上是代表了一種思維的存在,也可以說是思維實現了二級感知。對」我想要什麼「與」我需要做什麼以滿足我所求「的二級感知,使自我明確並形成了新一輪的更高一級的存在形式。些時,滿足了高一級裏的」我想要什麼「便滿足了生理上的」我想要什麼「。同時,我做到了高一級的」我需要做什麼「便滿足了低一級的外界裏存在的形式對自我作出的」需求做什麼 「目標不。

此時在思維裏存在的兩種形式的高級存在的思維,代表了感性與理性。是對滿足本能生理需求而由個體作出的抽象性的概括與形成一種固化的文字或者理論。往往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下,這種理論使自我作出了最佳的適應選擇和生存方式。

但是,感性與理性的固化,是有利也有弊的!因為環境的變化會隨時要求自我作出相應的調整。在一個穩定的時期的內的感性與理性,一當不適應環境需求時,生理的需求便會作用於個體,重新來安排一次適應性的感性與理性。這種新一輪的兩種抽象的觀念與原來自我的一種固定化的觀念是存在明顯差異的。而且,在新的環境下,生理滿足的程度越低,則個體對對原來的思維模式作出調整的慾望越高。在慾望太大的時候,個體自然的將原來的思維模式實施否定,並試圖用新的思維模式去代替原有的思維。

此時,來自於生理需求上的原始感知與自我對客體滿足自我形成的矛盾,演變成了新的思維與固定化的思維方式的矛盾存在於個體。

而此時,環境一方面在滿足自我的需求,一方面又在不斷的要求自己作出相應的改變。形成了一種新的思維模式,即一方面我們對固定化的思維實現認可,一方面,又在下一階段表現為不認可。同時,我們又在一方面實施對新的思維模式的認可,而在下一階段又表現為否定。

然而,這一切都是合理的,因為我們要適應環境,同時又要滿足自我的生理上的需求。這種在作出改變的時刻的選擇是以生理滿足本能需求的慾望為依據的,在本能慾望達到一定的程度時,個體便會對原來的固定化的思維進行一次否定,以新的思維代替並且產生一種與原先的行為方式完全不一樣的行為。進行一次反叛,從而使自我得以滿足。這種反叛的意義是將自我生理實現最大的滿足,以使自我能夠生存下來。

在這一過程實現當中,情緒是唯一的依據,因為在生理本能不能滿足的時候,來自生理的抑制會變得一種感知到的痛苦,表現出來為情緒的壓制,情緒的壓製程度代表了生理的壓製程度,這種壓制到人能夠承受的極限時,個體便作出了一次對原始思維的反叛,併產生反叛行為。


心理學名詞在生活中濫用的現象非常嚴重,比如:

今天心情不好——我自閉了

最近心情不好——我抑鬱了

出門總是懷疑門有沒有鎖好——我強迫症犯了

強迫症(OCD)屬於焦慮障礙的一種類型,是一組以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為主要臨牀表現的神經精神疾病,其特點為有意識的強迫和反強迫並存,一些毫無意義、甚至違背自己意願的想法或衝動反反覆復侵入患者的日常生活。患者雖體驗到這些想法或衝動是來源於自身,極力抵抗,但始終無法控制,二者強烈的衝突使其感到巨大的焦慮和痛苦,影響學習工作、人際交往甚至生活起居。

近年來統計數據提示強迫症的發病率正在不斷攀升,有研究顯示普通人羣中強迫症的終身患病率為1%~2%,約2/3的患者在25歲前發病。強迫症因其起病早、病程遷延等特點,常對患者社會功能和生活質量造成極大影響,世界衛生組織(WHO)所做的全球疾病調查中發現,強迫症已成為15~44歲中青年人羣中造成疾病負擔最重的20種疾病之一。另外患者常出於種種考慮在起病之初未及時就醫,一些怕臟、反覆洗手的患者可能要在癥狀嚴重到無法正常生活後才來就診,起病與初次就診間可能相隔十年之久,無形中增加了治療的難度,因此我們應當提高對強迫症的重視,早發現早治療。

在心理學對於強迫症的定義中,強迫症不僅包含強迫行為,如反覆洗手、計數、物品排成一排,而且包含強迫觀念,如強迫性窮思竭慮。

強迫性窮思竭慮(Obsessive rumination),顧名思義,患者的痛苦來自自身的內心思維,這些思維反覆出現,難以自拔,這些思維的內容往往令人不快或並沒有什麼實際意義,患者本身對此很清楚,並試圖作出抵制(並非都是如此),但往往是徒勞的。

作為焦慮症的一種類型,強迫症的癥狀是很難自行消失的,因為它往往有一定的生理和遺傳學基礎。

一個鑒別點是與強迫型人格障礙。

強迫性人格障礙是人格障礙的一種, 以過分要求秩序嚴格和完美,缺少靈活性、 開放性和效率為特徵。這類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按部就班、墨守成規,不允許有變更,生怕遺漏某一要點,因此常過分仔細和重複、 過度注意細節而拖延;追求完美,以高標準 要求自己,對別人也同樣苛求,以至沉浸於瑣碎事務無法脫身。研究表明具有這類人格障礙的人容易發生強迫性神經症。正常人亦可有一些強迫現象但其社會功能並無損害。

強迫型人格障礙表現為:①過分疑慮及謹慎,常有不安全感,往往窮思竭慮,對實施的計劃反覆檢查、核對,唯恐疏忽或差錯;②對細節、規則、條目、秩序、組織或表格過分關注,常拘泥細節,猶豫不決,往往避免作出決定,否則感到焦慮不安;③完美主義,對任何事物都要求過高,以致影響了工作的完成;④道德感過強,謹小慎微,過分看重工作成效而不顧樂趣和人際關係;⑤過分迂腐,拘泥於社會習俗,缺乏創新和冒險精神;⑥刻板和固執,不合情理地堅持要求他人嚴格按自己的方式行事,或即使允許他人行事也極不情願;對別人做事很不放心,擔任領導職務,往往事必躬親,事無巨細。

需要強調的是,人人都會有一些強迫現象,就像人人都會有一點點自閉的表現一樣,但是這離確診強迫症和自閉症,還有很遙遠的距離。


我自己在「心理層面」的強迫太多了

例如所有問題必須要有邏輯完整的解釋和答案

所有不確定性都要確定下來

不可以問「傻瓜」無意義的問題

不可以犯「不該犯」的錯誤

很多事情一定要有「意義」不然不會去做。

等等。。

接受心理諮詢。看到童年經歷中形成以上強迫的創傷經歷,然後重塑


咽口水,關門,抖腿,各種各樣的小動作。

強迫症是五大心理規律中的重複規律,在一個刺激下,出現一個特別糾纏的記憶,這個記憶會重複出現,形成強迫症。

治癒的方法就是忘掉,通過靜坐放鬆身體,很快就能緩解,治癒。


我有一個強迫症,喜歡偷窺女生,特別是當她們低頭看書的時候。

感覺她們投入看書的樣子很迷人。

尤其是她。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