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感覺電影講的東西都是假的。麥基老大說電影的本質是故事 故事不就是編出來的嘛 但是為什麼他能把謊言編的跟真的一樣 而且讓你從中得到感動與共鳴?


謝邀。電影的本質是謊言嗎?我覺得是又不是。很矛盾是不是,且聽我仔細說來。

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一開始的反應是「不是」。原因很簡單,電影跟文學、藝術等一樣,都是來源於生活呀,它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在反映生活中的林林總總啊。

舉一些栗子吧。

比如2015年的《踏雪尋梅》。它就是一部改編自真實事件的電影。不說現實是不是大多數都像影片所描述的那麼極端吧。但說到援交的問題,現實中就是真真正正存在的呀。

1290萬條搜索結果。這種現象到現在來說,已經是見慣不慣了。這種社會現象的起因是什麼,究竟符不符合道德和法律,這裡就不展開了,我們這個問題討論的是電影的本質是謊言嗎?

只想說,電影人經常是特別有想像力的,但通常想像也恰恰是來自於現實之中。哪位先生說過,這陰曹地府裡面的職位分工,和人世間的沒多大差別。人間有負責抓人的,地府就有負責勾魂的,地上有各種刑罰,地府里針對不同的鬼,也有不同的招式對付,地上有做主的大人,這地府中,也有閻王爺,哪個是超脫了現實的?

再舉個栗子。陳可辛導演的《親愛的》。打拐的影片當中,這部算是質量上乘的。

影片中田文軍(黃渤 飾)和魯曉娟(郝蕾 飾)夫婦,和現實中許許多多的孩子被拐的父母一樣,都是曾經那麼的無助和絕望。甚至再也沒有機會找到自己的孩子。但收養被拐兒童的家庭,通常也是明知孩子來路不明卻也坦然的收養了。最令人心痛的是,被拐孩子養父母家生活了5年、10年甚至更長,見到親身父母可能都認不出來了。

電影明明就是來源於生活。因為甜酸苦辣、甚至荒誕的生活,就是取之不盡的源泉。從這個角度來看,電影難道是謊言嗎?顯然不是。

可電影又真的編織了一個由一個謊言。因為你會發現,電影裡面的就是一個個夢,在現實中能夠實現的少之又少。但是,我想寫在這裡的是:電影為我們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夢,不是讓我們沉睡於夢中,而是偶爾讓備受生活壓迫、受殘酷的現實煎熬的我們暫時歇歇腳的小亭子,又或者是暫時逃避現實,放空一下我們那顆疲憊的心的途徑。

還是舉個栗子吧。《真愛至上》中有一條線是首相和他的女管家在一起了。其實仔細想想,現實生活這種事情發生的幾率有多低。哪有那麼多霸道總裁(首相)愛上灰姑娘的美好童話?

別說首相了,就比如某萬人以上的公司,底層員工甚至親眼見到CEO的幾乎都沒有,更別說讓TA愛上你了。

可電影就是這麼美好啊,一可以說在天上,一個在地下的人,卻相愛了,然後過上了幸福生活。這到底是有多瑪麗蘇。

再說那些看到想吐,但是又經常會莫名期待超級英雄電影。那不就是美帝意淫出來的被害妄想症故事嘛。為什麼大反派總是搞美國,這不是赤果果的謊言是什麼。但是,當你吃著爆米花看著蜘蛛俠、蝙蝠俠、鋼鐵俠、超人等等這些超級英雄,你又會不由自主的把自己幻想成這個謊言裡面的英雄,有超能力用超能力有錢用錢堆,教訓一下壞人,維護個正義什麼的。

但影片一結束,你還不是要被現實拉回來。所以啊,電影就算是甜蜜的謊言,那也不至於陷進去了就出不來了。

其實電影是謊言也好,不是也好,看的時候入戲就行了。看完之後還走不出,那就得注意了。

最後,再說一下,不管電影是不是完全「編出來」的,當你看到主角和你一樣遭遇了各種不順心的事情,你能說不會有感動和共鳴?那麼,為什麼我們看了《愛樂之城》會哭成狗?為什麼星爺那些小人物逆襲的故事深入人心?為什麼大反派被幹掉你會心裡默念一句「痛快」,暗自叫好?

其實電影是謊言也好,不是也好,它就是在我們平淡的生活一點調味劑。無論怎樣,生活還要繼續不是?

以上是我結合對電影對生活的感受寫出來一些淺見,讀書少,就不忽悠題主了。也許,題主可以問問電影雜誌《虹膜》主編@magasa以及中國電影資料館的@奇愛博士兩位大神,他們工作就是和電影有關的,或者能有更深的見解。

最後的最後,其實這麼大的一個問題,拿出來做辯論題目應該挺有意思的,你們說是不是?


如果電影的本質是謊言的話,這部電影就是謊言中的謊言

《楚門的世界》

小時候曾有過一個很奇怪的念頭。我的爸爸媽媽,我的老師同學,我的小夥伴們以及我的小倉鼠……好像世界在以為中心。那麼會不會我轉身去上學的時候,家裡的一切都不存在了,等到我放學回家前再搭建好出場?

為此我還傻氣的假裝出門再快速回來,打開門發現一切都還好好的在那,是我自作多情,這個念頭也就隨之拋在腦後了。直到我看了《楚門的世界》,那時沒有帶著綠皮面具的金凱瑞帥氣的驚為天人,飾演Trueman,他是那個桃源小鎮上,唯一真實的人。

楚門平凡的不能再平凡了,有美滿的家庭,穩定的工作,和少年人的煩惱。一天之晨,上班途中,他會朝氣蓬勃的跟別人打招呼,「早上好~ 如果再也不能見到你,祝你早安,午安,晚安~」雖然這些人每天都會遇見,騎紅色單車的女士,捧花的工匠,黃色甲殼蟲汽車……就連出現順序都一致, 萬事都一成不變,除楚門外所有的居民都是演員,盡心的配合著楚門秀的表演。

楚門秀是最受矚目的真人秀,全天24小時不間斷的播出。所有的人都可以光明正大的窺視楚門自以為真實的人生。因為他對這些毫不知情,所以沒有觀眾厭惡的虛偽表情和花俏特技。 正如節目負責人Christof所說,節目是假的,楚門是真的。楚門所生活的世界,就是節目組斥巨資為他打造的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源村。

為了不出亂子,楚門從小到大看過的書,聽過的新聞,朋友的立場,無不向他灌輸著「外面的世界太危險,桃源村是幸福指數最高的地方,哪裡好都不如家鄉好。「然而楚門小時候的夢想是做一個探險家,心心念念想去斐濟去找一個特殊的朋友。

洗腦式的言論澆不滅他探尋的精神,楚門也不畏懼風浪,甚至會不惜把自己與帆船捆綁在一起。被節目豢養組的楚門,一旦發現了這個世界的偽裝,終究會想要打破屏障,要一個真相。好奇並不一定會害死貓,也許是發現新大陸的第一步。我們對世界的認知往往都從發出疑問開始。

這個楚門緊追不捨的真相,是這個電影最有意思的地方。在真人秀的製作方眼裡,外面的世界和給楚門創造的世界一樣的虛假,有謊言和欺詐。但是在桃源村,這個設定好的環境里,楚門可以安逸的一直生存下去,一切都在他們的掌控之中。

多諷刺啊,以楚門為核心的世界裡,楚門的知情權和話語權卻是最少的。喜怒哀樂被別人左右,學業、工作、結婚生子都像設定好的程序般,只需導演按下「Enter」,楚門不可以有天馬行空的想法,也不可以有超出計劃外的舉動,而通往斐濟的航班將永遠不會起飛

看上去很荒唐,但可怕的是,這和我們一部分的生活很像。從出生開始,腳下踏的每一步路,多少都會有父輩左右的影子。小到被告誡不要去玩沙子因為會把自己弄髒,大到被父母奪走填報的高考志願單。而我們所處的世界,人們的面具做工精良,真真假假更讓人難以分辨。

所以,以自我為中心所處的我們,要如何能確定,我們不是生活在一場巨大的真人秀之中呢?終日受一個名為「命運「的編劇所擺布,這個命運是人是神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們的所知,所感,所見,所聞,皆如「它」所願

往往我們所認定的舒適區,就是楚門所在的桃源村而已。在小池塘里也許可以怡然自得,但外面的世界還有廣闊的汪洋大海。願我們在日復一日, 乏善可陳的生活里,都有如楚門一般,打破世界的勇氣。

祝你早安,午安,晚安,因為我再也無需見到你。

其實,人生入戲、戲如人生。

要如何確定,我們不是生活在一場真人秀里?

生活本身就是謊言,那電影又何嘗不是。


電影是一種藝術形式,是一種媒介,是一種表現方案。麥基是教電影故事寫作的,賣什麼吆喝什麼,他關於電影的本質就是故事的說法,只能說是針對古典的虛構電影,不表示所有電影都是如此。很多現代電影並不強調虛構二字。有時反倒強調和生活的接近關係,比如關於電影是現實的漸進線這樣的說法,或者電影是精神圖志這樣的表達。如果說到藝術,不僅電影,大部分藝術都是「表現」。表現,有可能是再造,但不能直接歸咎於真和假的問題。即便真的像麥基所言,電影的本質就是故事,那麼問題是,故事就一定是「虛假」的嗎?真正的問題是弄清什麼叫真,什麼叫假,這是一個極其複雜的這些問題,我估計上知乎的人,沒有人能真的回答好這個問題。另外,還要弄清我們如何面對真假?是不是說如果一個東西是假的,它就沒有意義,我們必須予以拋棄。我看未必。

電影的本質是生活呀~


電影的本質是表達,就跟說話、寫字、唱歌、畫圖一樣。

就像有人喜歡說實話,有人喜歡造謠一樣,有人拍電影追求紀實,也有人借電影來進行杜撰。

但是即便有心在電影里「說實話」,也不一定就能如其所願。人都有立場,所以表達時會受到這種立場的影響。如果創作者所理解的真實本身就有其局限性,那麼表達出來也會與客觀事實存在偏差。

看電影是在聽取別人的表達。表達者有自己的立場,在表達時會對真實進行一次扭曲;聽取表達者也有自己的立場,在聽取時會再進行一次扭曲。也許負負得正,經過兩次扭曲之後你讀到的剛好就是真實的;也許兩次扭曲疊加之後,偏離真實會更遠。

圍繞電影的各種角色里,觀眾處在最後一環,所以電影究竟變成了一個謊言還是還原了真實,就看身為觀眾的你是怎麼理解的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