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一直在焦慮孩子的小學入學問題,我們對應的學區不太好,學生有一大半考不上高中,只能讀職高。而如果買學區房,一是沒錢,二是時間上也來不及。最近在網上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說法:把自己孩子逼得最緊的就是中產階級。理由很簡單,富人階級靠繼承就能維持自己孩子的階級,而勞苦大眾本身已經在社會底層,已經降無可降。唯有中產階級,稍一不留神孩子就可能階級滑坡。

那麼話說回來,該怎麼來定義中產階級呢?我覺得區別於中產階級和富人階級的,不在於收入和資產,而在於收入主要依靠的是職務性收入還是資產性收入。正因為職務性收入無法被繼承,才造成中產階級對下一代如此大的焦慮。現在社會上中產階級所需要的工作對學歷和其他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保持下一代階級不滑坡的壓力也就越來越大。

但這個定義還是有缺陷,如果把依賴職務性收入還是資產性收入作為劃分富人和中產的標準,那麼假設一個人過極簡生活,一年只花5萬塊,難道有100萬理財產品就算是富人了?顯然不是,所以還得加上一個量化指標。以我個人的生活經歷,我給的標準是:如果一個家庭的稅後財產性收入達到40萬(不包含需支付的房租或虛擬房租),就算是達到富人標準了。也就是一個家庭如果有自有住房(無貸),且有稅後40萬的財產性收入,那就算是富人階級。40萬怎麼了來的呢?首先夫婦二人社保就得交掉10萬,剩下30萬里,孩子的支出每年10萬(養過孩子的都懂),除此之外還得支付旅遊費、商業保險、吃飯、娛樂、購物、物業、水電煤等等,平均下來一個月起嗎也得一萬多,最後一年只能剩下來幾萬塊。以上測算不是我自己瞎估計,完全是從我家庭這幾年的收支狀況出發總結。

那麼要達到40萬的財產性收入,需要有多少資產來支撐呢?假設按照穩妥的投資利率5%,再預留出抵禦通貨膨脹的3%,也就是只有2%的收益可以提供生活費,也就是需要2000萬的資產(這還不包括自住房屋)。想到這裡我心裡真是拔涼拔涼的,顯然憑現在的積蓄速度一輩子都不可能攢下這麼多的資產。難道我要一輩子這樣焦慮下去嗎?難道我的孩子也要一輩子這樣為他的下一代焦慮嗎?


實事求是的說,字面上的階級並不是以收入多少區分的,而是以收入形式區分的。有生產資料可以躺著賺錢的屬於資產階級,打工賺錢不幹活兒只能餓著的屬於無產階級。

所以中產階級屬於一個騙人的概念,嚴格的來說,是給了高收入的打工者一種和小資本家平起平坐的錯覺。而這錯覺的來源就是消費上的相似性。

可你要明白,生產資料是可以繼承的,富人家的孩子就算自己實力不行,還可以用繼承來的資本來過活。但你們這種假的中產階級,實際上孩子和窮苦的無產者是同一條賽道上的。

你要明白,軟實力是一個不靠譜的事情。這個人能力強不一定能混得和你們一樣好。專業技術,學歷,只能提高一個人的下限。再往上一點,都要看運氣。但成本太高昂。

所以這個問題的本質就是,你要認清現實,在你沒有生產資料可以給你後代繼承用來滾雪球的話,後代能混成什麼樣主要還是看他自己。你撐死了提供一個說得過去的住所,但這個問題到了他培育下一代時仍然要面對。

我的答案是很悲觀的。問題的本質就是沒有中產階級,過的好的無產者只能自己過得好而沒法傳承這份好。你要是能明確的弄明白這裡面的邏輯關係,想開了,自然也就不焦慮了。

因為,努努力有希望的事,誰都會焦慮。但是如何努力都沒希望的事,沒有人會焦慮的。你兒女若是有那個一躍成龍的命,自然會實現階級跨越。如果沒那個命,你也幫不了他啥。頂多讓他童年幸福點。

以上僅為個人一點愚見,看看就好,祝好


別讓自己的孩子做了「創一代」!!不論什麼社會,不論什麼國家,不論什麼時代,總有人在經濟金字塔的上層,有人在中層,有人在下層。不是要認命,而是要清楚,不論你現在生活在中國,美國還是日本,你都有你的經濟位置。

關鍵是,自己現在的經濟位置,是可以靠長期的奮鬥來改變的。假如現在自己的經濟位置是下層,不要說給孩子買學區房了,就連買個房子都是問題(特別是外地來的,定居於一二線城市),甚至讓孩子每年有幾萬元上培訓班都很困難。

假如現在自己的經濟位置是中層,能買個學區房需要勒緊褲腰帶,但是至少有房子,能支付孩子一年幾萬元的培訓班。

假如自己現在的經濟位置是上層,那麼自然可以讓孩子繼承資產。

現在自己的位置如果不是上層,怎麼辦?是不是就全靠孩子了,讓他把家族的發達抗在肩上?然後家長一心期待要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才,於是每周好幾次的課外培訓班,每天晚上守著鋼琴練琴,盯著孩子做作業,要讓孩子讀名牌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家長核心的思想無非是要讓自己的孩子光宗耀祖,開創家族基業和榮光!

但是想過沒有,一個人憑自己從零到一得開創家族基業是很艱巨和辛勞的,為什麼這樣的重擔要讓孩子一個人挑呢?家長不帶這麼不負責,這麼自私的。

家族的興盛,是一個一代接一代的過程;財富的積累,也是一個一代接一代的過程。為什麼要讓自己的孩子成為開創家族基業的「創一代」呢?請讓孩子成為「創二代」!

◎45歲才開始下半場

家長開始有自己的第一個小孩一般都是在25歲到30歲之間,如果孩子一生下來,就開始把自己家族的興盛放在孩子的將來成長身上,就已經潛意識得自我灌輸了:「讓孩子成為創一代」

但更明智的,更現實的,更具發展前景的作法是:自己成為創一代,孩子成為創二代,孫輩成為創三代!經過三代的努力和積累,家族的興盛才是更繁華更強大。

很多家長有了孩子後,就認為自己老了,要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了。但是才剛有了小孩而已,怎麼會老呢!

人生奮鬥階段就如同球賽。25——35歲是上半場的第一節;35——45歲是上半場的第二節;45——55歲是下半場的第一節;55——65歲是下半場的第二節。

那些生了孩子,就覺得自己老了的大人,其實都是在人生奮鬥階段的上半場的第一節,就覺得自己老了,不指望自己的奮鬥和開創基業了,而是指望孩子的奮鬥和開創基業了。太欺負孩子了!!!

都知道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是家庭教育——羅伯特-清琦就說過:窮人不重視孩子的教育,中產階級重視孩子的學校教育,富人重視孩子的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里最強大的武器就是「言傳身教」。

如果自己每天下班後的晚上,就是刷手機、看電視、坐在沙發上吃零食,而不是讀書學習,不是學習英語,不是鍛煉身體,不是工作。那麼孩子接受到的「言傳身教」是什麼???不言自明。

◎不要斷點得說「不公平」

以前一個朋友說,他覺得很不公平,為什麼有些孩子家裡能買很多書,能給孩子報很多培訓班;而有些孩子連多買幾本課外書,家長都不同意。為什麼有些孩子能常常出國旅行增加見識,而有些孩子家裡都不會帶他出國旅行,因為花費不少……

我回答他,他看事物公不公平是取一個局部來看,而不是整體來看。整體來看是公平的,是符合多勞多得的科學道理的。

那些重視孩子家庭教育的家長,自然會給孩子買很多書;那些不重視孩子家庭教育,只重視學校教育的家長,自然反對孩子讀課外書。——有優秀的家長,然後有重視家庭教育的行為;沒有優秀的家長,然後沒有重視家庭教育的行為。光看孩子不公平,結合家長來看,不正是公平的嗎?

那些自己也努力奮鬥工作,收入就會越來越高,職位就會越來越高,就有財力支持每年帶孩子出國旅行;那些自己停止了努力奮鬥工作,收入就會平穩,職位就會平穩,就沒有額外的財力支持每年帶孩子出國旅行。——家長自己就努力奮鬥,然後積累財力;家長自己就不努力不奮鬥,然後財力就難以積累。光看孩子不公平,結合家長來看,不正是公平的嗎?

自己只要還沒有年滿65歲都該努力奮鬥。自己就應該是「創一代」。

一則:給了孩子真實的言傳身教,那就是:人要努力,要奮鬥。

二則:孩子一個人開創大業太殘酷,太艱難,也太不現實。自己扛起一頭,孩子再扛起另一頭,這樣的實現家族興盛才是更現實。

感謝關注公眾號: 米知山

關注個人成長,分享對成長的認知、方法。


階級的鴻溝很難跨越,年紀越大越感覺到天花板的結實。很多人青中年時期靠運氣靠拚命靠透支,彷彿看到了脫離階級的希望,但結局都很讓人唏噓。而出問題的點大多數是沒文化,跟不上時代。不是笑話誰,我們所處的時代變化太快了,學習和思考一固化就掉隊,而我們的圈子,多數人已經在掉隊或者迷失的行列了,一不小心就輪到自己了。

上一代能給的支持不多,資源有限,不拖累已經算是好的了,下一代多數生得晚,還有生兩個的,事業巔峰時期遭遇上下兩代人阻擊,壓力大到難以想像,配偶如果再生個病出個軌 ,別說孩子了,自己都危險。

所以,能把握好自己就算不錯了,經營好自己的健康事業和家庭,穩穩噹噹的,就很好。兒孫自有兒孫福,你想提高孩子,不如提高自己,言傳身教,高端教育資源太昂貴也不適合中產,自己動手吧。


你不用焦慮 因為只是純家庭年薪在40萬 或者就到手40萬吧 在無房需要購房還貸 需要對上養老人 對下養小孩 的情況下 別的城市我不清楚 但在北上廣根本算不上是中產階級

或者說按收入收據來說腳似乎是踩入了這個階級 但按實際可支配的收入 和生活的方式品質完全夠不上 因為中國和外國社會國情有著很大的區別 國外在醫療教育體系都很完善的情況下 收入就真的是家庭收入 但在國內一套房和一場病足以讓一個所謂的中產家庭立刻跌出這個階級

所以你要是根本拼不上 就不要焦慮了 認清現實 放寬心讓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 想要雞血孩子 就要先雞血自己 不然大家就自足常樂 健健康康 那麼40萬的收入 家庭生活其實可以過的很安心快樂


還在貧困線掙扎,不是到中產家庭是怎麼樣。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