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在同一代感測器設計調教工藝的前提下,高感:手機&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答案是,不是。

中畫幅高感沒全畫幅好,基本上是中畫幅還在用CCD,全畫幅已經用了好幾代CMOS的時候。如今4433和645都用上CMOS,高感明顯優於同樣技術條件下的全畫幅。

暫且拿D810,A7R3,GFX50R和X1DM2對比,後兩者的CMOS和D810的imx094是一個底層設計,而A7R3則至少領先一代。

結論很明顯,給定信噪比下,高感下更大幅面可以輸出更大尺寸的圖像,和同代技術有1ev的優勢,這點和尺寸差距相當。隔代對比也有0.5ev級別的優勢。

給定ISO下的動態範圍,A7R3憑藉雙增益在高感上領先,但D810即使是雞血版imx094依舊打不過。

所以說中畫幅高感不如全畫幅是偽命題,但是中畫幅系統通常沒有那麼多1.4級別的大光圈鏡頭,這使得中畫幅系統的弱光性能並不佔優勢,甚至結合對焦系統等還處於劣勢。


稍有常識的人都問不出這種問題,感光元件沒有代差的情況下中幅高感碾壓全幅好不好,所謂的中幅高感差只是因為中幅不太注重超大光圈鏡頭,等效光圈算起來比較吃虧罷了


從廠家的角度來考慮,無論相機的寬容度還是高感能力,都要歸結於成像原件的技術水平上。

成像原件從半導體產業來說,成像原件越小,成品率越高,成本就能壓得越低。所以最新的技術往往在小面積成像原件上實現,然後隨著技術的成熟,成品率的提高再往大尺寸的普及。比如積層式成像原件或內置dram這種技術,就是從手機上,到黑卡的一寸上,再到全畫幅上一步一步地實現的。也許最終中畫幅上也會有各種最先進技術的實現,但技術的實現需要體現在成本的提高,或是推出市場的時間延遲上。

所以中畫幅的寬容度或高感能力或其它參數,要追上全畫幅甚至殘幅,都需要技術的積累和成熟,中畫幅天然具有的優勢只有面積上受光量或像素量造成的成像「細膩」而已,但具體到感光度,寬容度,技術上還有成熟的時間要等。


你把錢給足了… 中畫幅高感一定碾壓全家福.

所以,你所感覺的所謂不好. 主要是錢沒給夠罷了.

這就好比,你用2019年的比亞迪,對1955年的賓利. 誰跑得快…


你從哪得出的中畫幅相機高感不如全畫幅相機的?沒有依據的事情別瞎說,問這樣的問題等於在問寶馬為什麼沒有寶來好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