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相親認識一個大我7歲的大齡未婚警察,兩個人也比較聊得來,我感覺自己挺喜歡他的,他突然說他介意我離過婚,心裡又個坎兒過不去,說還是做好朋友吧。我們是在珍愛網上認識的,他主動加的我,後來加上微信的,他一直都曉得我離婚了的,這會兒又說考慮一下,還是做好朋友。我真的不知道他是怎麼想的。如果是介意,之前為什麼主動加我,主動約我出去?

說一下我的情況,28歲,因為結婚一年多因家暴離婚,沒有小孩有車有房。


離異確實是缺點,但其實吧,一些同居非處還不如離異的,聽著不可思議吧?

聽我解釋一下你就明白了。

同居非處們以前可能和好幾任男友同居過,什麼知識都懂,什麼姿勢都解鎖了,那麼你說同居和結婚除了沒領證有什麼本質區別呢?所以如果算作結婚的話,那就是三婚四婚了!

同居非處們雖然是三婚四婚的本質,但她們結婚的時候都是把自己當作初婚來提要求的,要房要車要彩禮有些還覺得自己嫁給你是便宜了你,因為她們的同居前男友非富即帥,所以她們打心眼裡是看不起你的,結婚後會把你和她前任做比較,各種埋怨你沒本事。

到這裡看明白了嗎?離異女被各種嫌棄,但同居非處們相同的本質(有些同居過好幾次的甚至還不如離異的),她們卻應有盡有,不但不會被人嫌棄而且還嫌棄別人,結婚時獅子大開口要這要那,這對離異女生們多麼不公平啊!

很多男性被同居非處的言論洗腦了意識不到這一點,但我這麼一分析大家應該都明白過來了吧,所以我呼籲男性們不要對離異女性持惡劣態度,能接受接受,不接受也不要去故意貶低,因為可能你們接觸到的一些同居非處還不如她們呢

同居非處會找各種借口來洗白自己,為自己的放縱行為找理由,什麼「9012年了誰還在乎這個」,什麼「那是過去式了愛我就要接受我的全部」,什麼「房車彩禮是必須的,不給我花錢就是不愛我」,都是她們費盡心思忽悠人的,企圖用自己荒唐的想法綁架你讓你高價接盤,別被這些田園綠茶們的言論蒙蔽了雙眼和大腦!


錯覺,絕對是錯覺。

沒有生活經驗的人才覺得離異女性容易搞定 ,要求低,其實真不是。同等條件下的離異女和未婚女,離異女更難搞定,男人那點花花腸子在她們眼裡都是三腳貓的功夫,貽笑大方。

條件方面,離異女並不低,只是沒未婚女那麼顯性,條條框框都擺在桌面上,都是硬杠杠。她們的條件表面看不高,也不太在意,但軟體方面,比如人品、性格、發展前景、態度、誠意等比較在意,這方面高才是真的高。


不喜歡就不喜歡有什麼好問的,主要是不喜歡你並不是因為你離異。明白了嗎?


很多男性,雙標的時候都是理直氣壯的:

一邊嘲諷婚前同居過的女性,一邊鼓勵女性婚前同居。

這種雙標的背後,是這種邏輯:

【我讓你婚前同居,你就同居。如果同居被坑了?那也是你自己的錯,不是我們鼓勵的錯。】

【鼓勵同居】是為了增加男性得到性生活的頻率,利男。

【嘲諷婚前同居過的女性】是為了打壓類似女性下嫁,掌握籌碼和話語權,利男。

既要性生活,也要隨意嘲諷打壓女性的權利,這就是他們的想法。這整個壓迫過程,都完全無視了女性的思考和反應,把她們假設成不會思考,不會反抗的包子。

但是女性當然是會思考的,當男性在【嘲諷婚前同居過的女性】時,她們看到了,必然會更加害怕婚前同居,從而減少婚前同居的可能性,這樣很多男性得到性生活的概率就下降了。

這些男性不知道這一點嗎?也不是,只是他們從根本上,就不認為【女性有資格為自己的利益反抗男性】,所以他們才會肆無忌憚的雙標。婚前同居得到的性生活也要,對婚前同居過的女性的嘲諷的輿論權也要,什麼都要。

很多女性當然也是有勇氣反抗的,不可能任人宰割,全心全意犧牲自我,去迎合男性。所以這些男性的這一套充斥著無理雙標的壓迫過程,必然不可能如男性所願地照常進行。

當這些男性幻想中理想的情況,和現實不符時,他們自然就會更憤怒了。他們會把這種憤怒轉嫁到女權身上,說是田園女權帶壞了女孩們。

殊不知,因都是自己種下的。

—————分割線——————

選擇和任何人結婚,都是個人自由。但是很多男性,他們想要這種自由的權利,卻不願意承擔享用了這種自由的後果。

比如,一個男性如果越看重所謂的【純潔,年輕,漂亮,處女】。那麼滿足以上條件的女性,在婚姻市場就會越受歡迎,她們提出的要求,就會越高。(車,房,彩禮,男方的學歷身高相貌等等。)

但是當滿足以上條件的女性,在提出高要求時,很多男性當場就翻臉了。怒罵這種女性【除了年輕漂亮什麼也沒有,物化自己成一層膜,還好意思提這麼高的要求】,企圖壓價。

我就奇了怪了,既然你這麼看中所謂的【純潔】,那麼這些【純潔】的女孩要求高一點,也沒啥問題吧?


很多大齡(特別是那些看起來很優質的)剩男剩下的原因無非兩點:失敗過或者害怕失敗。

翻譯過來就是:要麼受過情傷,要麼不想受情傷。

而結婚又離婚的節奏,拋開亂七八糟的想法不說,至少這個行為傷害了另一半。

這些還算是好的。

還有一部分是真的不想要……這詞不太好聽,略過吧。

選擇權在您是沒錯,但是選擇並不是沒有代價,不選擇的原因其實就是錯誤的代價。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