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王能斌/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無人探測器「歐塞瑞斯號」(OSIRIS-REx),20日在距地球3.21億公里處,短暫接觸一顆名為「貝努」的小行星表面,並以精確操作方式蒐集石塊和塵埃樣本,預計2023年傳回地球,科學家希望藉此解開太陽系起源之謎。

NASA從太陽系約50萬顆小行星中選出貝努,是因為該天體運行軌道,與地球繞行太陽的軌道極為相似,且體積大小適合科學研究。此外,貝努也是NASA已知最古老的小行星之一,因此,科學家認為可藉由分析其組成元素,找出太陽系形成的軌跡。

執行取樣任務 預計明年返地球

「歐塞瑞斯號」在朝向貝努北極的「夜鶯隕石坑」(Nightingale crater)著陸的最後階段,減速到每秒僅移動10公分,並在距離行星表面一定距離時,將機器手臂伸向直徑8公尺,約3個停車位大小的目標區,接著噴出加壓氮氣攪動小行星表面物質以擷取樣本,隨後便啟動推進器離開。若取得樣本數已足夠,就會在2021年3月啟程返回地球,否則將再度執行取樣任務。

這項被稱為「一觸即離」(Touch-And-Go, TAG)的任務,是由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太空業務分部,位於科羅拉多州丹佛市的管理中心監控,這也是該技術首次「投入實戰」,寫下歷史新頁。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任務經理巴克解釋,要實際著陸在小行星上是不可能的事,「所以只能輕觸表面」。

根據計畫,「歐塞瑞斯號」將於2023年9月返抵地球,這也是繼1960到1970年代的阿波羅計畫以來,帶回最多太空樣本的一次任務。NASA首席科學家朱布肯表示,貝努的地位「幾乎等於羅塞塔石碑,在太空中孤懸一方,述說過去數十億年整個地球和太陽系的歷史」。

新聞辭典:歐塞瑞斯號小檔案

「歐塞瑞斯號」(OSIRIS-REx)探測器(如圖,取自NASA網站),是由「起源、光譜解析、資源識別、安全保障、小行星風化層探索者」等計畫首字母組成的縮寫得名。該探測器搭載5大主要套件,對小行星貝努進行探測取樣。套件中包括各式描繪行星用的鏡頭組、雷射測高儀、熱輻射分析儀、可見光與紅外線光譜儀,以及風化層放射線分析儀等,是NASA第一個前往小行星取樣,並帶回地球分析的探測器;其於2016年9月8日發射升空,研發成本約8億美元(約新臺幣231.36億元)。

「歐塞瑞斯號」成功輕觸小行星貝努表面,取得石塊與塵埃樣本。 (取自「歐塞瑞斯號」推特)

搭載5大套件的「歐塞瑞斯號」,是科學家研究太陽系起源的希望。(取自NASA網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