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善良是一種好的品質,可是我總覺著太善良有時候反而是一種傷害。你關心別人的喜怒哀樂,但卻在你需要被關心的時候被忽略,甚至對方是你朝夕相處的朋友。


有啊,很多典型具有討好型人格的朋友們,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不過,他們比你這種情況嚴重的多。

不會拒絕,默默承受,不敢吐納心聲,甚至養成了逆來順受的習慣。這些都是討好型人格朋友們的特點。不可否認,他們都有一副為他人著想的善良心腸。他們總是為周圍和睦的關係默默的作出自己的貢獻,寬容大度的體諒身邊的人,承擔著一些不必要的事情。舉個例子,在周末的大學宿舍里,舍友不想去吃飯請你幫她去食堂帶外賣,一來二回竟然成了一種義務,自己為了維護這種關係,對於這樣的請求來者不拒,雖然心裏面有些不願意,但還是想著,儘力維護一個良好的同學關係。再例如,作為一個剛入職場的菜鳥,可能被自己的前輩塞了一堆無關緊要的事兒,再加上自己的業務本身不熟練,工作效率低下,可能被領導責備,然而卻不敢說出自己的真實原因,自己安慰自己道,「沒事兒,前輩都是為了好,給我安排其他事兒是想讓我更加的熟練工作,再說能夠搞好同事之間的關係」等等。

以上兩個例子不是為了批評這樣的舍友和同事,而是想說明一個問題。我們無法滿足其他人某些的需求,特別是這種需求可能會伴隨門檻效應變本加厲。我們首先要意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自主的人。我們有自己的情感與需求,我們不應該把自己的情感建立在他人的基礎上。

思考的太多,往往是一種壞事。作為個體,首先你要考慮的是個人。古人說得好,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羅胖在《成大事者不糾結》一書講道,清朝名臣曾國藩在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事物,和他打仗的邏輯是一樣,就事論事。事情本該怎麼處理就怎麼處理,搞好自己的業務為先。

另外一個交友不慎,識人不淑,也是一個大問題。例如東郭先生與狼,農夫與蛇,一則是東方故事,一則是西方寓言。折射出一個道理,有些人天性涼薄,如狼蛇一般,不懂人情冷暖,不懂知恩回報,把他人的付出當做理所當然。在你想要拒絕他、脫離他的時候,他甚至會惱羞成怒,視你為仇敵。東野圭吾寫的《惡意》,這種情景表現的淋漓盡致。


有啊,我就是,太過考慮周圍人的感受。這種感覺不是很好,經常被忽略。雖然盡量按自己的感受來,但還是不由自主的不經意的考慮他人的感受。還是性格使然。我現在喜歡獨處,獨處很自在。


所以呢,要學會拒絕。學會自己關心自己。不要一味的做老好人。
忽略的多了也就沒感覺了。
別對別人有太大的期待,你所給予的關心的也不一定就是別人需要的,同樣的,你想要的別人可能不知道呢

在意他人的感受是善良,照顧自己的感受是修行。


有。並且這種情況一直在持續,直到有一天,我突然發現自己也是那個被別人在意並忽略他人感受的人。

這個別人居然不是我的愛人,而是我的媽媽。

所以請原諒我擅自跑題為:你有沒有因為太在意自我的感受而忽略媽媽的感受?

答案顯而易見,我們總要經歷自我中心的成長階段,討好型人格也不例外。我們的前輩、我們的後代,都是如此,這是個無法閉合的圈兒,原問題無非把媽媽換成其他人,情況變得更複雜一些,但本質問題沒有變。

結論很悲觀:有,這種情況一直在持續,並且還會繼續存在下去...

個人拙見,隨看隨忘就好


不要總是說討好型人格不人格的,在意別人感受是你的仁義,這不是人家在不在意你感受為轉移的,這是你的良好品質。人家不在意讓人家不在意吧,以後吃虧的是他自己。你講仁義,他不講,你比他高級太多了,這兩者是能比較的嗎?一切反求諸己,心裡不會再會為了這種事情困擾。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