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似科學家不如明星,考古和盜墓一樣這些觀點。


看上去很對的觀點:「中國抗疫成功是因為封城(全湖北)、停擺(全國工商業)、禁足(全國人民)手段執行到位,而歐美國家因體制不同沒法學習這些手段。」

實際上這是幻覺。如果你去比對一下從1月23號到2月8號的數據趨勢和2月8號以後的數據趨勢,你就知道上述三個不是根本原因(當然也是很有用的)。2月8號前一直加速上升,而2月8號以後就不再加速,再兩周後就開始明顯趨緩、變平、下降了,可見2月8號是個關鍵時間點。那麼2月8號左右發生了什麼呢?因為2月5號湖北下達了「應收則收」的指令,三天後基本執行到位了。因此實際上還有一個手段,叫「全收」—— 儘早發現、應收則收、集中隔離。

左圖:中國疫情走勢,刨除檢驗規則改變導致的突增,2月8號左右停止加速。 | 右圖:從世衛的統計數據上也可以看出來新增數的高峰出現在2月5日至2月8日之間。

所以,中國抗疫四大天王,封城、停擺、禁足、全收,其實最厲害的是全收

從道理上說,也是講得過去的。封城、停擺、禁足三大天王,都無法防止家庭成員內的傳播,相當於還有三五倍放大的風險,而家庭成員感染多了,難免又偶爾漏出到附近社區,再次傳染到新的家庭。而第四個天王——全收,則是發現一例收一例(不一定需要治療),在醫學意義上完全隔離,第一時間截斷傳播路徑,從而所有的家庭和社區安全了。現在我們其他三個都放開了,但全收還是繼續執行的,尤其是機場,可見這件事的重要性。

而恰恰這個手段是歐美國家雖然制度不同但也學得來的,社會成本也相對較低(相對其它三個而言)—— 不就是徵用幾個酒店嗎?

我們自己老百姓沒有分清楚四大天王沒關係,但是直到最近的新聞看起來,外國專家們也還是懵逼的,請看下圖,這個鉑爾曼是美國很重要的病毒專家之一,截圖是澎湃新聞3月17號的採訪:

澎湃記者對美國病毒防疫專家的採訪體現了國外對中國抗疫成功原因的不了解

這位大佬表示中國的成功在他看起來是個「謎團」,不清楚「這個病毒在中國是怎麼停止傳播的」。估計澎湃記者當時沒提醒他「全收」的事情,或許澎湃記者也沒有意識到四大天王的區分,而其中全收是最厲害的。

把全收戰略等同於建方艙醫院是另一個迷惑點,因為方艙醫院的視覺震撼也很吸引眼球。老外不是不知道方艙醫院,方艙醫院是他們發明的。他們也知道,避免社區傳染是抗疫中最為重要的部分。他們只是太相信Self-Isolation了,以為都關家裡就好了,同時他們自己覺得沒有能力在短時間內建那麼多的方艙醫院,建起來來了也沒有那麼多人手去照顧病人。

他們所忽略的關鍵點是,在病例不多的時候(例如低於1000例),根本不需要方艙醫院,搞幾個酒店就可以了。也不需要什麼醫療設施,這裡隔離的都是輕症,只是關起來而已;也不需要多少人手,甚至讓他們相互照顧都可以,只要少量護士或受過一點培訓的志願者巡查,看看需要什麼幫助,以及是否轉重症了需要送醫院就可以了。

他們也沒想過,實際上只有武漢建了方艙醫院,那其他城市是怎麼在做隔離的呢?實際上其他城市就是利用酒店來做的,而且都是在1000以下病例時就採取了行動,病例最多的省份也就增長到一兩千就被壓制住了。早期採用這種方式,其實成本非常低,甚至都不用關閉邊境,實際上中國現在防反向輸入也沒有關閉邊境。

在武漢也不都是方艙醫院,還有很多這種不起眼的隔離酒店

就這麼簡單的一件事,因為四大天王被混在一起報道,而且因為「封城」、「停擺」、「方艙」這些名詞更賺眼球所以更是作為重點關注對象,加上制度上確實有區別,就給掩埋在他們眼中的中國抗疫神話故事裡了。所以他們盲目地認為中國做的事情他們統統都做不到,而沒有把應收則收、集中隔離的「全收戰略」拿出來單獨分析。(再次說明,不能否認其它三大天王的功勞,尤其武漢封城截斷了對其它城市的輸入。)

如果你現在用英文去網上搜一搜有關「COVID-19 Isolation」的新聞,你看到的全都是Self-isolation或是Isolate at Home之類的,而真正關鍵有效的集中隔離(Centralized Isolation)真的就只有個別新聞提到,多半還是中文媒體的英文版。(Quarantine也被用到,不過意思很籠統,更多的是指對有接觸史的人的隔離觀察)

Google搜索可以看出國外的所謂隔離,基本上是指的自我隔離或居家隔離

所以這就是問題所在。不僅外國群眾被迷惑,即使很多外國專家對「全收」這個最牛逼最經濟的手段都不甚了解,又基於迷之自信的居家隔離,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早期對疫情的輕視,所以根本就不認真學習中國經驗,導致一個接一個的突破1000後迅速到達10000,讓全收的難度也越來越大,實際上就是失控了。

本來,1000以下是很好控制的,看看我們全國其它省市,看看日本、新加坡就明白。對了,即使我跟他們講了「全收」這個道理,他們還是會表示懷疑:「日本、新加坡也是居家隔離呀?」 嗯,可他們再次沒搞清楚的是,歐美的老百姓可沒有日本、新加坡老百姓那樣的自覺自律。比如,據我所知歐美好多國家學校停課了,有的學生反而天天開Party,我也是醉了。


1,盲目的類比或者籠統的判斷,忽視細節區別。

有的人經常說:披薩不就是大餅上鋪了乳酪和肉醬?鑽石不就是碳?詩歌不就是一堆字?火箭不就是大竄天猴?

這種「這不就是......」的觀點,多是盲目的類比或者籠統的判斷,不但忽視了詳細的分類,細節的差別,而且容易衍生出錯誤的認識,帶來有害的後果。

舉例而言,滄州鐵獅子修復工程中,因為水泥配方被工人替換了一種名稱相似的成分,導致異常膨脹,損壞了文物。具體經過在這個答案有詳述:

人類有哪些試圖改變自然規律,然後被打臉的例子??

www.zhihu.com圖標

又如,玻利維亞、巴基斯坦、阿富汗、巴西、剛果(金)與我國山東的一些鐵礦,主要成分都是四氧化三鐵,含有不到2%的鈷,然而占成分少數的鈷,價值已經遠遠超過礦石中含量60%的磁鐵礦。這就是為什麼大鍊鋼鐵實際上浪費了大量資源。

還有就是甚囂塵上的鑽石騙局論。事實上,全世界鑽石探明儲量(約300億克拉,摺合6000噸,其中超過95%是工業金剛石)遠少於黃金(約17.5萬噸,數據源於SEG)。而且,鑽石本身微量元素成分比例的區別,也決定了用途的不同。

2,訴諸權威或群眾傳言,不講證據。例如古代的地心說、燃素說。

又例如很多認為轉基因有害的人,只是聽聞了幾首口訣,看了一些新聞,連轉基因的原理和實驗流程也不夠了解,就認為「轉基因作物產生草甘膦,有毒害」。事實上,草甘膦是一種農藥,是人工添加的,不是植物產生的。

3,以偏蓋全。例如「90後都是網癮患者,都是整天打遊戲。」這種言論。

4,道德綁架。例如叢飛幫助過的一些學生,又如地大潘某、李某某、張某某等說的「你是研究生,你有錢就應該自己多出錢幫本科生做課題」並讓財經處划走我兩萬多元。

5,主觀臆斷。例如「字如其人」或者「考古就是合法盜墓」。又例如高考閱讀認為作者寫「家裡的窗帘是藍色的」是在抒發一些思想感情。

6,因人廢言。舉例略。

7,受害者有罪。不勝枚舉。

8,斷章取義。例如「雞犬不寧」本意是戰爭令人民無法安居,出自《莊子?秋水》,現在多被迷信說法解讀成「屬相不合」。又例如「方向不對,知識越多越反動」被忽視了前四個字。

9,忽視背景條件,例如「何不食肉糜」。

10,只顧諧音順口,例如「人有多大膽......」


比如所謂「原生家庭理論」被人們(包括心理學者和大眾)過度地理想化。

童年環境和父母的教養方式確實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一個人,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一個人的所有「不好」都是父母的鍋。

如果大眾都錯誤地接受所謂的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那麼也許這在某種程度上這就成為了很多成年人逃避本應自己承擔責任的溫床。

如果真的是這種情況的話,那與多年前豆瓣的「父母皆禍害」有何區別。


分享一個我總是吐槽的回答方式:

當被問「為什麼」的時候,有很多人會搬出「從來如此」,「自古以來」,「傳統習慣」。

其實我想知道的是「為什麼」。

我們太容易去適應一些約定俗成的事實,或者聽多了看多了接觸多了,就認為一定就這樣,從而就不去思考背後的原因。就算是傳統,就算是自古以來的做法,其出現及成型的背後也有原因。

這也是很多人對很多事物,都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學習一個技能,有時候我們覺得就是跟師傅教的就行了。師傅如此做,我們也如此做。當被人問到為什麼這樣做,很多時候就會啞口無言,只能說是傳統工藝,一脈相承作為借口。如果,這個時候回想一下去重新探究,也許還能夠學到些背後原因,但是大部分人就把這個借口當作正當解釋了。

這種情況很多時候會存在於偏向跟隨權威的社會。上面說了,就拿上面的話來擋駕,也就不必去探索究竟了。

希望更多人都能做個好奇的寶寶,對一些固有的想法做法發出疑問,探索一下我們以為是必然的東西。就如很多人以為喝白開水是傳統。。。其實這個傳統是建國後才有的,原因是。。。讓你們成熟點,自己去探索吧!


這個問題本身就是答案。(有點黑色幽默)

因為盲目的相信一切和無條件的反對一切是一樣的。

都不需要付出努力的思考。

所以,重點不是觀點本身或提出觀點的人;

而是通過觀點引發的自我思考所獲得的價值。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