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知乎上這麼多繁體字的使用者,故有此一問。


識繁寫簡
繁體字印到紙上平白無故費多少墨。學寫繁體也多費時間。
偶然的陷入對繁體字喜愛而不能自拔深淵,我認為繁體字不難學,任何受過中等教育的人,衹要有興趣,並且持之以恆都會成功。本人經過半年多自學,現在可以正確書寫90%以上的繁體漢字,至於在電腦輸入方面也能熟練使用倉頡輸入法。由於對繁體字喜愛,我支持繁體字。
除了簡體字方便書寫外,這個牽涉到一個統一性的問題。大陸是高度集權的,在努力把所有標準都統一化,這就包括推廣普通話和用簡體字。

西藏想鬧獨立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文字,台灣想獨立於是推廣繁體字以示區別於大陸。

個人認為文化就是應該多元,不能通過扼殺多元性來達到一些目的。至於怎麼協調那是另外一個話題了
你可以看看央視的紀錄片《漢字五千年》,繁體字承載了更多的文化意義。

讓我們先跳出繁簡之爭,看看另一個插在我們文字之中的另一種文字吧

0123456789

阿拉伯數字

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一種完全無關的文字,是那麼自然的插在我們的文字之中,甚至全世界

我們沒有嗎數字嗎?有啊,一二三四五...

因為太方便,太好用了,甚至於爭繁簡體字的時候,沒有人想過去廢除數字,

那可是別人的文字,別人的文化,你們的文化自尊心呢?

我們可以接受阿拉伯數字,當然也能接受簡體字,原因是一樣的

我們可以把文字看就做為一種工具,記錄的工具,表達的工具,

工具當然是越方便,越好用,那就越好。


漢字有簡體--繁體,藏文也有簡體--繁體,回紇蒙古文托忒蒙古文--胡都木蒙古文也是簡體繁體關係。藏文創立於唐太宗時期,距今1000多年。相當宋朝福樂智慧時期簡化過,但現在文字和語音脫節嚴重。大量的復聲母消失了,大量的複韻尾消失了。一個單聲母可有一個上切字(輔音),兩個,三個甚至四個上切字;韻尾下加字也有一,二,三四個。有些書吏,僧人一般會省略一到兩個字母。比如~~gs--,--gs~~,聲母韻尾各省去前後兩個字母。誰說只有漢字有繁簡體,藏文也有,愛爾蘭語也有。而且他們都說爽!


我覺得繁體代表著傳統,簡體代表著現代,二者都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用什麼字當然是你的自由,你用甲骨文我也沒意見。個人意見是:由於書寫的方便性,繁體字在使用上應該逐漸被簡體字代替,但在書法上應當保留,等同於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等等。就和文言文與白話文一樣,文言文固然有他的優點但他已經不適合這個時代。

而現在有問題的不是繁體字,而是在外網用繁體字攻擊國人的走狗漢奸公知美分港獨綠蛙,還有一些移民出去的華人。他們刻意宣揚所謂繁體字優越性,並用繁體字發表著反華反動的言論,製造用簡體的大陸與用繁體的港台和海外華裔之間的對立鴻溝,好像繁體字代表著中華文化與先進文明,這是非常可笑的,縱觀Youtube、Twitter等軟體,繁體字快成為他們的符號了。然後呢大陸有一些人靠自己打繁體字顯示一種優越性和與眾不同,當然愛裝逼之心人皆有之可以理解,只是2020年了這些人也應該清楚這也沒什麼好裝的,今天有人會拿家裡有車子電腦裝逼嗎?

寫完以後發現不認識「繁」這個字了....


簡體字易於傳播,繁體字承載著更多的歷史文化意義。啟蒙常用三千字教習簡體,傳統文化課程採用簡繁對照方式學習。

繁體字的遺失,意味著五千年文化的斷代,簡體的錯誤的決定


更習慣看簡體。只在某些場合比較接受繁體,比如書法啊招牌啊古漢語講解啊之類的。繁體筆畫太多,站遠了看,或者解析度低的時候容易成黑乎乎的一團,這個是我比較排斥繁體的主要原因。以上是單純字形上來說的。就具體使用來說,現在簡繁體的主要使用人群在地域和文化上都有些許差別,導致用詞句法上也有略微差別。在習慣了某一種叫法之後,對另一種稱呼容易覺得彆扭。

支持簡化字,不排斥繁體字


繁體字看上去傳統厚重,有些字寫出來也的確比較美觀,但是寫起來麻煩,可讀性也比較差簡體字相對就方便很多了

相信大家對簡體字和繁體字都不陌生吧。

其實不管是繁體字還是簡體字,都統稱為漢字。漢字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了,距今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是人類使用最早的一種文字,也是唯一一種從上古傳承至今的文字。

自實行文字改革以來,人們就對簡體字和繁體字各執一詞。有人認為簡體字更加方便、簡單明了,應該順應時代潮流,繼續宣揚下去;可也有人認為繁體字的歷史悠久,字形優美,書寫起來更有氣勢,更能代表中國文化。

其實對於簡體字和繁體字來說,兩者各有利弊。

簡體字發展至今已是大勢所趨,不僅筆畫少,書寫起來更加簡單,而且在傳播過程中更加方便快捷,令人們接受,方便於漢字的普及和提高識字率。可是在方便的同時卻為了減少筆畫而放棄了對形、意、音的關注,從而增加了識字的難度。

而繁體字與之相比,不僅字形優美,書寫起來氣勢十足,更擁有著簡體字不可比擬的文化意義,是研究古文化時必不可少的。可是也正因如此,在文字的傳播上也造成了一定的困難。

一直以來,很多人對於簡繁兩種字體有不少意見。他們認為改用繁體字為簡體字等於拋棄了傳統文化,是對文化的不尊重和發揚的阻礙。但事實並非如此,不用並不代表拋棄,相反這是一種文化的進步,是為了更好地發揚中國文化。

其實對傳統文化來說,最正確的做法就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不管是簡體字還是繁體字,盲目肯定和全盤否定都是不可取的,擁有著古人智慧結晶的中國傳統文化穿過歷史長河發展至今,不僅是為了造福人類,也是為了能讓中國文化擁有更燦爛的未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