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下意識的抗拒別人對自己的關心是怎麼回事??


曾經我也是一個下意識拒絕別人關心的人。

我說一下我的心理活動吧

拒絕別人的關心也就是拒絕和別人有太深入的交流,進而拒絕和別人建立親密關係。

不想有太深入的交流是不願意讓別人了解自己,害怕別人了解自己,因為我怕別人了解了我之後會不喜歡真實的我。這會讓我非常的恐慌,引起我巨大的不安全感,讓我覺得我是不值得別人愛的。但是如果我把自己隱藏起來,只給周圍人一個大體的印象,這樣就算有人不喜歡我,我也可以安慰自己反正你討厭的也不是真實的我。其實說到底是不能很好的接納自己,自己不願意接納自己,才會在意別人的目光,評價,尤其害怕別人對自己的否定和負面評價,所以才不願意暴露真實的自己。

拒絕別人就可以切斷在人際交往裡和別人產生的鏈接,把自己保護起來,同時也把自己的情感封閉起來,這樣就算和很多人一起也會感到非常孤獨。

這樣的人在家庭里往往是不被家人重視的甚至是被人忽視的,被家人忽視的創傷往往會伴隨一生,這樣的人害怕被人拋棄,害怕不被人認可,所以不願意建立也無法建立起良好的親密關係,因為沒有和自己最親近最重要的人產生恰當的情感交流,自然不知道該怎樣和其他人產生情感交流。這樣的人非常缺乏安全感,就算建立關係也會患得患失,因為缺乏安全感就會一而再再而三的尋求自己是值得被愛的證明。

當我們發現自己下意識的拒絕別人時,審視一下我們是不是害怕自己不被別人接納,如果想改善的話就要嘗試自我接納,接納自己的所有,優點以及不足,學會自己愛自己。我們允許自己曾經是被忽視的,並且要認識到被忽視不是我的錯。

來,跟我念:

被忽視不是我的錯

被忽視不是我的錯

被忽視不是我的錯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希望每一個人都被愛


陳旺華同學說的很深刻了,這是一種你自我保護的機制,你擔心別人的靠近帶給你傷害,於是便運用這種方式保護自己。

但這其實是你內心渴望被愛和被珍惜對待的反向形成,你雖表面拒絕了其他人,但是你內心是很想被人靠近的,希望有人能懂你疼你。不過可能因為一些不愉快的經歷導致你害怕再次受傷,於是關起了自己的心門。

自我保護機制是經過長期演化形成的,讓你馬上調整是比較困難的,你可以從小事慢慢適應,比如從簡單打招呼開始,把門打開一個縫,等你覺得可以了在慢慢開大一點也可以啊。不過話又說回來,如果你覺得打開會讓你不舒服的話,還是先關著吧。


接受關心意味著情感上也要接納關心你的人,抗拒表示你還不想接納,就像一個硬殼,包裹著一個脆弱的心,渴望但又害怕傷害或者說尚未準備好接納的心。因為脆弱,才需要硬殼來保護,硬殼能給你安全感,但同時也阻礙了情感的交流。


謝邀~

拒絕別人關心,有一種可能是要保持自己的「清白感」。每個人都會有付出與回報的一個平衡點。在人際關係中也是這樣的,當別人對我們付出之後,我們的關係就從一種平衡狀態,變成一種偏差狀態,因為對方的付出,會讓我們覺得有一定的虧欠和想要回報的感覺,只有當我們通過回報或是其他一些行為讓我們心理的偏差達到平衡,這樣也會促進人際關係的推進。

但是也會有一種人,想要保持自己的清白感,拒絕體會不平衡感。就會拒絕他人的付出,別人的友好。而這種過度保持自己清白感的行為,會讓自己抽離出人際關係之外,也會讓人有一種難以接近,不好相處的感覺。


簡單來說,一個人做一件事情,一定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換句話講,做這件事情一定對自己是有獲益的。

1,一個人不想得到別人的關心,有可能是因為他需要有一個獨立的空間,而這個空間是不希望被別人打擾的。

2,有可能是因為他會覺得被關心顯得自己很脆弱和軟弱。之所以他會產生這樣的想法,有可能是小時候父母對他的關心是以一種帶有同情和過度保護的意味在裡面的。而他渴望被認可,渴望獨立,渴望自由。那這樣的人就有可能會對別人的關心很敏感。

3,也有可能是小時候父母對自己的關心不夠,或者關心的方式不得當,以至於讓他習慣了這種被情感疏忽的狀態。一旦他人關心自己,那他可能就會感到手足無措,因為他沒有面對過這樣的情況,不知道該如何應對。說的簡單來講,就是不知道該如何去接受別人的關心。

4,如果父母看不起自己,比如說重男輕女,比如說自己不聽話,這些就可能會導致這個人產生一種過度的自卑,認為自己很糟糕,不配得到關心和愛。

以上這些分析呢,也都是比較簡單粗暴。題主所提到的「關心」和「拒絕」這樣的概念,每個人的認知也都是會有差異的,所以更多的時候,諮詢師通常會就事論事,而不是用理論和概念來分析問題,這樣其實不是太負責任。

舉個例子,有時候我們並不一定就是在拒絕關心,可能只是對方關心自己的方式或時間或場景不是我們想要的。

也有可能對方並不是在關心我們,他只是想了解一些情況,以消除自己內心的疑惑。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