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高、優美這種字樣顯然屬於基於個體教育文化水平上的主觀評判,對此每個人的理解都不會一樣。這類詞尤其受到玄學音響從業者的喜愛,因為聽起來很文化、很正能量,而且怎麼解釋都有道理。

實際操作中,死金電聲黨會覺得兩端延展不足的音響不崇高,人聲黨又覺得低頻多了不優美。膽機黨覺得石機是暴發戶的喜好何來優美,DSD數字音源黨覺得LP是裝B的典型怎能崇高。

同時,還有一種大眾認同的政治正確會左右我們的評判——設備看起來越貴、傳統、外觀工藝精細則越崇高和優美。

所以,評價方法上應該分不同的受眾類型,區分群體,用群體適用的節目源來做這類主觀測試。群體區分到極致,就是自己覺得好聽是王道。

貴的就崇高,花錢多的就優美


謝邀! 這個問題非常好,大多數音評人士還局限在三頻分析的牛角尖中。參數黨和解析黨也佔了一大半。把發燒當數學和工程來搞,要不就是品牌炫耀。其實,一套音響系統靈魂的奧義就在於氣質,崇高感和藝術感就是描述氣質的辭彙,但與普通人所推測的不同,這些其實和價格與財力的關聯性並不大;反而,對燒友的修為、積累、閱歷、審美偏好,甚至是人格特質的關聯性較高。因此,一套音響系統的搭配反應的是主人的品味和價值取向,崇高和藝術正是衡量品味和價值的標尺。

崇高,是媚俗的反義詞,這很好反應了對於當前貴族化和資本化的發燒趨勢之正本清源的控訴。藝術,還原了發燒友應該追求的本質真諦,也就是美輪美奐卻又無可比性的特點。蒙娜麗莎和大衛哪個更美?恐怕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因為他們是不同的藝術形式。同理,黑膠、磁帶、cd、母帶、md、dat、開盤哪個更好?晶體機、膽機哪個更佳? 帶式高音,球頂高音又是哪個更優越?是選凱夫拉低音還是紙盆低音?上述都是難以辯駁的不同形式,他們承載著用不同電聲技術打造的美學追求。甚至,在未論及線材和電源的影響之前,音響已然構成了複雜的藝術形式綜合體。藝術性的第一個特徵正如評論區吳總所言:有標準時論標準,無標準時合適最好。

HiFi具有藝術性除了是主人品味的寫照以外,另一個重要原因是音響系統的偶然性和不可複製性。比如同一套器材,離開了某個特定的環境味道就變樣了,有點橘生南為枳的感覺,這與同一支交響樂隊在悉尼歌劇院與維也納廳演奏的味道決然不同是一個道理。至今,任何的電聲設備和指標參數仍不能準確重現和衡量人的聽覺感受,而同期顯示設備似乎已經到達了肉眼能夠辨識的極限。聽覺作為人類最初開啟和最原始的感官,這之中有待挖掘的潛能和玄妙境地仍是無可限量的。這也恰又符合藝術性的第三個特點,即無上限性:藝術的高度是沒有制約和瓶頸的,因為欣賞者會從不同的審美角度、情感預期、心理狀態去評價一套系統的表現。比如,有一陣子聽一曲就是悲傷,又有一陣子著魔地死循環某張專輯等。HiFi是音樂的載體,如果能夠恰如其分地表達音樂的美學內涵,帶動人的情感起伏,謂之藝術性。

再者談論崇高感,我認為這是藝術性的上層建築。大多燒友喜歡用空氣感、甜潤感、寬鬆大氣等來形容系統的表現,而在這些具象形容的背後,是崇高感驅使的作用力,更通俗地稱之為仙氣,或是高級感。崇高感並不是指價格要多高,外觀要多靚,更不能理解為用天仙配之流的補品才能產生的品質特點。崇高感更是一種音樂質感的張力因素,好比燒友慣用擬人化的描述來映射系統的人格:有些澀同少女,有些宛若少婦,有些媚作妖女,有些嫻如淑女等。為什麼設備給人不再是冷冰冰的機械感,代之以有溫度、有人設的存在?有時候,高能級的設備就是人與樂,靈魂溝通的渠道;讓你和背後的藝術家共情,體會歌手的技藝,作曲家的靈感,作詞家的情懷,混音師的鬼才,錄音師的理解。。。試問,這種從物化拔高到擬人的,給予放空自我與神遊他方的精神洗鍊,是否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崇高的讚譽?是的,一定會有,哪怕用古老的Walkman,接上普通的平頭耳機都會有。

在這裡還要吐槽一下,當前無論是音樂創作還是設備開發所頹現的思維貧乏和品味倒退。因為經濟過熱、快餐文化的驅使,讓人沉不下心來探究和摸索,就像交響創作死在了19世紀,流行音樂死在了90年代一樣。總體上,音源設備的韻味和造詣的創作高峰在上世紀70-90年代,功放和喇叭的創作高峰在上世紀末。而這些,都在離我們逐漸遠去。。現在考慮成本、效率、利潤等功利性商業因素太重,良心設備的開發越來越少,一併帶走的是發燒友的群體生態。燒友隨音樂、設備的全盛時代也在逐步退潮和逝去,他們被網路化、簡約化、資本化所秒殺,滅絕一代燒友真的很容易,只需一個智能手機、一竄數碼流。。反觀培養一個燒友,需要一定的修為、閑暇、空間、鑒賞、判斷、取捨,這些都是當前社會所匱乏的元素,一切都在向HiFi的崇高性加速離去。以後,絕大多後浪可能一輩子都無法觸及HiFi的真諦與滋味,想想真是令人嗟嘆。

扯遠了。。總而言之,音響的藝術性和崇高性,無關乎設備的高賤,無關於專業的學識。只要你有懷念、舒雅、執著、穩定的性格品質,相信入坑不久也一定能體會HiFi人心目中的崇高感和藝術感 !


請在內心評價,當我把用了8年的低性能品牌電腦,換成高性能組裝電腦時的無敵感。

先別走,我是認真的。那段時間我是真的有一種自己已經無敵了的感覺。

當時我每天都要把自己的新電腦擦的亮晶晶的,並深陷於那種我能打十個的感覺中。

評價好了?那麼接下來換我。

我對題目的評價是:像什麼崇高感,優美感,這種感受僅僅是感情的一種延伸。一種非常常見的,類似年輕人獲得自己期待已久的事物時的喜悅,中延伸出來的情感。因為這種無敵感,和我終於獲得夢寐以求的音響系統時的感覺,簡直一模一樣。

見到自己想要的事物,但卻沒法獲得時的期待感。也許在這種感情中,更容易延伸出那種崇高感和優美感。

每個人從喜悅中延伸出來的情感都不一樣,也許是儀式感,也許是優美感,或者僅僅是一種崇高,崇拜的感覺。但把話說難聽一點。這種感覺在圈外人眼中,應該只是一種很難理解的······小群體內部自嗨出來的玩意。你比如說無敵感,在這裡發或許別人只會拿我當傻子看。但到了硬體相關的群里,居然有很多人表示能理解我的感受。

總之我的意思是,這種東西我們在自己的圈子裡嗨一下就得了。拿到知乎這樣的大眾平台講,感覺有點不合適。


蒸汽火車、差分機、戰列艦這些歷史沉澱的東西我覺得還是有崇高感的,它們即使沒有了實際用途,它們的意義依舊在哪裡。音響它這玩意太過功能化,如果音響系統不能出聲那就是電子垃圾。頂多膽管能當裝飾,哪來的崇高感。

音響系統的崇高感來自音樂,不要把音樂帶來的信仰轉移到回放工具上。要是一套高端音響系統只放抖音神曲,我看哪來的崇高感。

我喜歡音響是基於它的功能,只要效果一樣,我肯定更愛用類似於藍牙音箱這種毫無信仰的東西,而不是佔地方的音箱系統,尤其是功放架子整得很有儀式感。要是不用求神拜佛就能考一百分,我肯定不拜了。馬列學了這麼多年,大家也都是實用主義者了,封建糟粕是萬萬不能有的。


謝邀…不過沒聽懂

我小時候耳朵就被慣壞了,確實能分辨出來好聽不好聽,也會考慮性價比,但是吧我心裡有個非常苛刻的標準,標準以上都不計較,便宜貴的無所謂,標準以下的不考慮,簡單明確,至於優美和崇高,我可能太淺陋了沒想到這麼深入的問題,只知道好不好聽吧,感覺剩下的是形式,一個音箱而已,整那麼多太複雜了,我搞不動


用耳朵感受,其他都是瞎扯淡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