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什麼是高級的物種?這就很難定義了。

其次,要從人類的角度來說(我們人類一向自詡高級物種),直立行走和聰明,給我們繁衍後代增加了很多難度。比如分娩困難、早產、嬰兒成長緩慢。

在地球上,動物生存繁衍的策略之一,就是「快生、快長、快獨立、快生育」,這是大自然優勝劣汰「施壓」的結果。所以多數動物生育後代都會一切從簡。

比如牛羊鹿狼豹虎等等,剛出生就能站立,幾個小時就會奔跑……

尤其是靈長類動物,比如猩猩。雖然是人類近親,但猩猩寶寶一出生就知道把自己「掛」在媽媽身上,不妨礙媽媽活動,除了喫奶,睡覺玩耍都能自理,2個月就能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我們人類的寶寶,和動物相比就顯得很弱雞

出生2個月才能勉強把頭抬起來,8個月才能學會爬行,14個月才能勉強站起來……

當然了,這麼弱是因為我們生的早。

根據科學家的推測,人類胎兒到 18~21 個月,才能達到黑猩猩幼崽出生時的成熟度。但眾所周知,人類胎兒平均9個月就會出生。

為什麼就不能等胎兒更成熟一點再生呢?

其實這和人類為什麼容易長痔瘡,如出一轍。

自從人類學會了直立行走,智商就一路飆升,導致腦容量大大增加。而腦容增加,就導致了我們的頭要變得越來越大。可偏偏直立行走又迫使女性骨盆越來越窄,生不出大頭娃娃。

胎兒頭大和產道變窄就成了人類前進道路上的一道「偽命題」。

*人類骨盆進化

於是為了避免難產,人類開始「早產」,在胎兒身體和腦袋長大之前,早早離開母體。

這就導致人類嬰兒出生時都是發育不全、虛弱無力的「半成品」,連基本的喫喝拉撒都搞不定,更別說有啥生存能力。

還有一種理論認為,「懷胎10月」是女性確保胎兒能量充足所能支持的極限。所以妊娠到期,母親就必須「卸貨」。

可惜儘管如此,分娩對女性來說依然是致命的。即便醫學發展到今天,女性生產還是在直面死亡的風險……(希望男同志們體會到女人生娃的犧牲有多大)

人類的孩子,需要長達18年的發育期

眾所周知,養娃之路,道阻且長。操心到小崽子們高中結束,走進大學,老父老母才能偶爾放鬆。畢竟法律都有規定,生了娃至少負責18年

為什麼人類養個娃要十幾年這麼久?

其實原因也很簡單:人類不僅早產,發育也慢。從出生到身體基本發育成熟,猩猩只需要2個月,人類卻需要將近20年。

這種設定同樣和我們的大腦有關。

在大自然裏,龐然大物並不是取勝的關鍵,智商纔是王道。人類正是憑藉智商才成了動物界王者。但為了這顆最強大腦,我們不得不犧牲一些東西。

1995年,人類學家Leslie Aiello和Peter Wheeler教授提出了「昂貴組織」假說。他們認為,大腦是我們全身最複雜、最重要的部位,也是人體「耗能大戶」,發育過程中,大腦「搶佔」了身體的大部分能量,所以才導致了身體其他器官的發育遲緩。

*人類與動物的大腦體積和神經元數量對比

後來的一些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

比如1987年的一項研究證實,嬰兒大腦的葡萄糖消耗量,要遠遠超過30歲成年人。同時,人類4.5~5歲期間,大腦消耗的葡萄糖最多,而體重增長最慢。

也有科學家認為,生長發育緩慢,也為長壽創造了可能。

在這方面,生活在格陵蘭島附近海域的小頭睡鯊就是典型例子。

它們是目前地球上已知的最長壽脊椎動物,它們的身體每年只長大約1釐米,到了150歲才能發育成熟,能活400多歲。科學家認為它們長壽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慢慢長」加上「慢慢活」。

*小頭睡鯊

所以綜上所述,我們享受著動物界少有的智慧大腦,就必須為此付出相應的代價


這是個很簡單的生物進化對策的問題。

先說結論:穩定的環境造就高密度和高競爭力,不穩定的環境造就高死亡率和高繁殖力

下面來慢慢細說:

首先,繁殖後代這件事一點都不難,理論上,繁殖後代只需要一顆受精卵(比如魚子),有的生物(如微生物、真菌、植物)還可以無性繁殖、營養繁殖,連受精卵都不用。

以人類為例,女性平均每月排1卵,每次懷胎週期為9-10月,那麼理想情況下,可以達到每年生1胎的繁殖速度,一個女性從18歲到更年期,起碼可以生20多胎。

但是如今並沒有人這樣做,為什麼呢?因為養不起啊。

那為什麼要養呢?因為其他人太多了啊

由於人口密度如此之大,使我們並不能像某些昆蟲那樣,交配完,找片地撒點種子就把受精卵放在這裡自生自滅了,或者找個金庫把小孩往裡一扔,完事了,然後美滋滋的尋找下一個交配對象。由於其他人的存在,我們必須要提高後代的競爭力,因此我們要懷胎十月,我們要撫養後代,餵食,要教幼崽生活技能,供幼崽上學,甚至還要幫幼崽找交配對象。

所以,生一大堆,還不如好好生一兩個。

所以,不是不會生,是環境壓力讓人不敢生。

所以整個因果關係就是:環境穩定——死亡率低——密度增加——競爭激烈——優生優育——生育率降低

另外人類除了進行競爭和優生優育外,還擅於建造房屋改善居住條件,擅於利用醫療手段減少死亡率,所以就越來越不好生了。(感覺好苦。。

生態學上有這個過程的理論依據:

首先有一個經典生態學種羣增長數學模型:

種羣邏輯斯諦增長模型

dN/dt=rN(1-N/K)

模型以種羣數量N為縱坐標,時間t為橫坐標,呈s型曲線。其中,r為種羣增長率,K為環境容納量。

從這個模型中我們可以發現:要想提高種羣數量N的增長速度,既可以通過提高種羣增長率r,又可以通過提高環境容納量K。

由這個數學模型可以引出兩個概念: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生物逐漸形成了不同的對環境條件的適應對策,分為r對策者K對策者:

r對策者:即傾向於發展較大種羣增長率r的生物,如老鼠、蟑螂、兔子、青蛙。r對策者適合生活在不穩定的環境,即經常出現各種不可預測的天災人禍導致大規模死亡,種羣數量經常保持在環境容納量以下,資源利用不飽和,種內競爭不激烈。因此這種生物具有高生育力、發育迅速、成年個體小、壽命短、單次繁殖多而小的後代的特點,並且一旦環境好轉,就可通過高增長率快速恢複種羣,使物種得以延續。

K對策者:即傾向於發展較大競爭能力的生物,適合生活在穩定的環境(沒有天災人禍),如老虎、大象、鯨。在穩定環境中,種羣數量常保持在環境容納量K值水平上,資源緊缺,種內競爭十分激烈。因此K對策者具有成年個體大、發育慢、遲生殖、產仔/卵/果少而大、壽命長、存活率高的特點,以高競爭能力使自己能夠在高密度條件下得以生存。

總的來說,r對策者「以量取勝」,將大部分能量用於提高繁殖;K對策者「以質取勝」,將大部分能量用於提高存活。

就人類的視角而言,因為我們人類也是K對策者,所以容易主觀地認為K對策者更高級,也容易產生「越高級越難繁殖」的錯覺。但事實上兩者都是優秀的生存對策,都具有很強的生命力,無所謂高級與不高級。

綜上所述,是穩定的環境造就了高密度,而高密度造就了高競爭力低繁殖力的K對策者,而不是單純的高競爭力導致了低繁殖力。

想像一下,如果經常發生地震、洪災、火災、乾旱,治不好的傳染病天天爆發,甚至有哥斯拉到處肆意噴火、專門喫小孩的魔鬼,但是糧食果子俯拾皆是,野兔野豬野牛伸手就喫,那麼我們人類也會變得很能生的很能生的。

以上。


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很大的問題

1.進化沒有高級低級之分。不存在那種物種更高級這個說法。

2.你的困難指的是什麼?只生少量後代,但是質量高,存活率高,和生大量後代,質量低,存活率低,這兩種哪個繁衍方式更困難?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那個更困難?很多物種的繁衍方式是和其複雜程度,進化支線有關的。有些物種的複雜程度相仿,但是進化支線不同,繁衍方式也就不同。只要能留下來,就證明是成功的繁衍方式。


體型大吧?繁衍後代的困難程度應該是和體型有緊密聯繫的


我個人的看法,因為越高級的物種它所組成的零件就有多精細,越精細的話就越不好生成,就越獨一無二,我覺得人類在地球上就是高級生命在宇宙裏就是低級生命,因為人類太多了,基因太簡單。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