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什么是高级的物种?这就很难定义了。

其次,要从人类的角度来说(我们人类一向自诩高级物种),直立行走和聪明,给我们繁衍后代增加了很多难度。比如分娩困难、早产、婴儿成长缓慢。

在地球上,动物生存繁衍的策略之一,就是「快生、快长、快独立、快生育」,这是大自然优胜劣汰「施压」的结果。所以多数动物生育后代都会一切从简。

比如牛羊鹿狼豹虎等等,刚出生就能站立,几个小时就会奔跑……

尤其是灵长类动物,比如猩猩。虽然是人类近亲,但猩猩宝宝一出生就知道把自己「挂」在妈妈身上,不妨碍妈妈活动,除了吃奶,睡觉玩耍都能自理,2个月就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我们人类的宝宝,和动物相比就显得很弱鸡

出生2个月才能勉强把头抬起来,8个月才能学会爬行,14个月才能勉强站起来……

当然了,这么弱是因为我们生的早。

根据科学家的推测,人类胎儿到 18~21 个月,才能达到黑猩猩幼崽出生时的成熟度。但众所周知,人类胎儿平均9个月就会出生。

为什么就不能等胎儿更成熟一点再生呢?

其实这和人类为什么容易长痔疮,如出一辙。

自从人类学会了直立行走,智商就一路飙升,导致脑容量大大增加。而脑容增加,就导致了我们的头要变得越来越大。可偏偏直立行走又迫使女性骨盆越来越窄,生不出大头娃娃。

胎儿头大和产道变窄就成了人类前进道路上的一道「伪命题」。

*人类骨盆进化

于是为了避免难产,人类开始「早产」,在胎儿身体和脑袋长大之前,早早离开母体。

这就导致人类婴儿出生时都是发育不全、虚弱无力的「半成品」,连基本的吃喝拉撒都搞不定,更别说有啥生存能力。

还有一种理论认为,「怀胎10月」是女性确保胎儿能量充足所能支持的极限。所以妊娠到期,母亲就必须「卸货」。

可惜尽管如此,分娩对女性来说依然是致命的。即便医学发展到今天,女性生产还是在直面死亡的风险……(希望男同志们体会到女人生娃的牺牲有多大)

人类的孩子,需要长达18年的发育期

众所周知,养娃之路,道阻且长。操心到小崽子们高中结束,走进大学,老父老母才能偶尔放松。毕竟法律都有规定,生了娃至少负责18年

为什么人类养个娃要十几年这么久?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人类不仅早产,发育也慢。从出生到身体基本发育成熟,猩猩只需要2个月,人类却需要将近20年。

这种设定同样和我们的大脑有关。

在大自然里,庞然大物并不是取胜的关键,智商才是王道。人类正是凭借智商才成了动物界王者。但为了这颗最强大脑,我们不得不牺牲一些东西。

1995年,人类学家Leslie Aiello和Peter Wheeler教授提出了「昂贵组织」假说。他们认为,大脑是我们全身最复杂、最重要的部位,也是人体「耗能大户」,发育过程中,大脑「抢占」了身体的大部分能量,所以才导致了身体其他器官的发育迟缓。

*人类与动物的大脑体积和神经元数量对比

后来的一些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

比如1987年的一项研究证实,婴儿大脑的葡萄糖消耗量,要远远超过30岁成年人。同时,人类4.5~5岁期间,大脑消耗的葡萄糖最多,而体重增长最慢。

也有科学家认为,生长发育缓慢,也为长寿创造了可能。

在这方面,生活在格陵兰岛附近海域的小头睡鲨就是典型例子。

它们是目前地球上已知的最长寿脊椎动物,它们的身体每年只长大约1厘米,到了150岁才能发育成熟,能活400多岁。科学家认为它们长寿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慢慢长」加上「慢慢活」。

*小头睡鲨

所以综上所述,我们享受著动物界少有的智慧大脑,就必须为此付出相应的代价


这是个很简单的生物进化对策的问题。

先说结论:稳定的环境造就高密度和高竞争力,不稳定的环境造就高死亡率和高繁殖力

下面来慢慢细说:

首先,繁殖后代这件事一点都不难,理论上,繁殖后代只需要一颗受精卵(比如鱼子),有的生物(如微生物、真菌、植物)还可以无性繁殖、营养繁殖,连受精卵都不用。

以人类为例,女性平均每月排1卵,每次怀胎周期为9-10月,那么理想情况下,可以达到每年生1胎的繁殖速度,一个女性从18岁到更年期,起码可以生20多胎。

但是如今并没有人这样做,为什么呢?因为养不起啊。

那为什么要养呢?因为其他人太多了啊

由于人口密度如此之大,使我们并不能像某些昆虫那样,交配完,找片地撒点种子就把受精卵放在这里自生自灭了,或者找个金库把小孩往里一扔,完事了,然后美滋滋的寻找下一个交配对象。由于其他人的存在,我们必须要提高后代的竞争力,因此我们要怀胎十月,我们要抚养后代,喂食,要教幼崽生活技能,供幼崽上学,甚至还要帮幼崽找交配对象。

所以,生一大堆,还不如好好生一两个。

所以,不是不会生,是环境压力让人不敢生。

所以整个因果关系就是:环境稳定——死亡率低——密度增加——竞争激烈——优生优育——生育率降低

另外人类除了进行竞争和优生优育外,还擅于建造房屋改善居住条件,擅于利用医疗手段减少死亡率,所以就越来越不好生了。(感觉好苦。。

生态学上有这个过程的理论依据:

首先有一个经典生态学种群增长数学模型:

种群逻辑斯谛增长模型

dN/dt=rN(1-N/K)

模型以种群数量N为纵坐标,时间t为横坐标,呈s型曲线。其中,r为种群增长率,K为环境容纳量。

从这个模型中我们可以发现:要想提高种群数量N的增长速度,既可以通过提高种群增长率r,又可以通过提高环境容纳量K。

由这个数学模型可以引出两个概念: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生物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对环境条件的适应对策,分为r对策者K对策者:

r对策者:即倾向于发展较大种群增长率r的生物,如老鼠、蟑螂、兔子、青蛙。r对策者适合生活在不稳定的环境,即经常出现各种不可预测的天灾人祸导致大规模死亡,种群数量经常保持在环境容纳量以下,资源利用不饱和,种内竞争不激烈。因此这种生物具有高生育力、发育迅速、成年个体小、寿命短、单次繁殖多而小的后代的特点,并且一旦环境好转,就可通过高增长率快速恢复种群,使物种得以延续。

K对策者:即倾向于发展较大竞争能力的生物,适合生活在稳定的环境(没有天灾人祸),如老虎、大象、鲸。在稳定环境中,种群数量常保持在环境容纳量K值水平上,资源紧缺,种内竞争十分激烈。因此K对策者具有成年个体大、发育慢、迟生殖、产仔/卵/果少而大、寿命长、存活率高的特点,以高竞争能力使自己能够在高密度条件下得以生存。

总的来说,r对策者「以量取胜」,将大部分能量用于提高繁殖;K对策者「以质取胜」,将大部分能量用于提高存活。

就人类的视角而言,因为我们人类也是K对策者,所以容易主观地认为K对策者更高级,也容易产生「越高级越难繁殖」的错觉。但事实上两者都是优秀的生存对策,都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无所谓高级与不高级。

综上所述,是稳定的环境造就了高密度,而高密度造就了高竞争力低繁殖力的K对策者,而不是单纯的高竞争力导致了低繁殖力。

想像一下,如果经常发生地震、洪灾、火灾、干旱,治不好的传染病天天爆发,甚至有哥斯拉到处肆意喷火、专门吃小孩的魔鬼,但是粮食果子俯拾皆是,野兔野猪野牛伸手就吃,那么我们人类也会变得很能生的很能生的。

以上。


这个问题本身就有很大的问题

1.进化没有高级低级之分。不存在那种物种更高级这个说法。

2.你的困难指的是什么?只生少量后代,但是质量高,存活率高,和生大量后代,质量低,存活率低,这两种哪个繁衍方式更困难?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那个更困难?很多物种的繁衍方式是和其复杂程度,进化支线有关的。有些物种的复杂程度相仿,但是进化支线不同,繁衍方式也就不同。只要能留下来,就证明是成功的繁衍方式。


体型大吧?繁衍后代的困难程度应该是和体型有紧密联系的


我个人的看法,因为越高级的物种它所组成的零件就有多精细,越精细的话就越不好生成,就越独一无二,我觉得人类在地球上就是高级生命在宇宙里就是低级生命,因为人类太多了,基因太简单。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