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雜質的酒刺激胃也忒好笑,不是說白酒含有一千多種成分,都是提香增味保健康的嗎?怎麼突然變雜質了?

刺激胃的原因,除了酒精,還有酒里含酸。不同香型的酒酸含量不同,不同儲存期的酒酸含量不同。一般來說,董、醬高於其他香型,存放期長的酒高於新產出的酒。

有的人喝酒會要一大杯水,有的人喝酒前會選擇將酒敞一敞,有的人應酬的時候會偷偷換低度酒。這不是裝模作樣或弄虛作假,躲避不了喝酒只能想辦法讓自己的胃好過點。

酒醉一時爽,酒醒悔斷腸。只要不間斷喝酒,總有一天,不論喝所謂的「好酒」還是「壞酒」,都會胃疼。


我是個賣黃酒的,本來不該來談白酒的,但是既然翻到這個問答了,就來說說吧

首先先告訴你,現代的酒只要是正規廠商符合標準生產的,都是過濾過的,就比如我在做的氣泡黃酒,就是壓濾出來的,沒有任何雜質。

而甲醇方面呢,也都是不用擔心的,基本上只要是正規廠商的酒,都是控制的很好

那為什麼白酒會口感有差異呢?

答案就在他們的原料上

中國傳統燒酒是完全用糧食釀製的,其實就是。。糯米酒,不過後來喝的人不多了,也就糯米黃酒還留著

大概民國開始,白酒就開始有了蒸餾的技術,原料也進行了修改。。。改用高粱了。這本來沒啥,反而可以節省主糧,口感也不差。

但是事情在改開以後開始變味了,首先是勾兌。。。中國第一個在CCTV打廣告的秦池,就是因為勾兌被輿論罵死的。其實勾兌沒什麼,當時大部分酒廠都會從四川進酒,和本地酒勾兌。甚至很多酒廠也會用陳年酒勾兌新酒,然後用勾兌以後的酒,減減年份,10年兌1年,就說是5年或者3年的了。

其實勾兌並不影響酒的味道和質量。。。當時的酒口感區別,主要還是在各個工廠的原料、配方差異,最後發酵出來的酒有一定的區別,再經過蒸餾以後,酒精度一提升更為明顯了。

但是問題出就在出在這個蒸餾方面了,蒸餾酒到50度的時候,說白了,裡面50%都是酒精了。

我前面有說到不少酒廠都是進酒,然後勾兌,但是。。。這酒的質量有好有差的。。。有的下游酒廠為了投機取巧,會在新酒裡面直接兌酒精,比如一份賣給上游酒廠的酒,裡面50%的新酒,30%是酒精,20%是兌的水,然後給你打包票,說這酒是純糧食釀的。或者,一份65%vol的糧食酒,裡面50%是酒精,50%的新釀的15%酒。

上游酒廠不知道。。也就給兌進去了。。。。當然。。。這也能喝,反正都是50%的酒精。。。有什麼區別,無非是他的酒精更純一些。。。

當然了,現在這種事情會少很多,也就在低價位的酒里會有一些這樣的事情發生。。。比如我就在百度搜白酒成本查到某品牌的小瓶裝,出廠價2塊一瓶。。。。

如果你要問我,怎麼尋找平和些的白酒。。。那隻能說。。。

喝窖藏久的酒,窖藏久的酒一般不會直接兌酒精,那沒必要;

或者你問問他們家什麼酒發酵的時間久。。。發酵的時間久了,酒度數會升很高,蒸餾也不需要蒸特別猛,更不會兌酒;

或者買貴一些的,貴的一般也不會兌酒。。。

只不過以上三點,貴一些


別的選擇?要不你試試我做的黃小方氣泡黃酒,某寶就能找到,這是黃酒,純糧食釀的,新釀的,微甜,度數低,沒酒精味。。。有點像格瓦斯。。。

勾兌?我這喝起來純的跟飲料一樣。。我拿啥勾兌啊。。。直接釀比勾兌便宜。


一個是釀造時候的工藝,還有一個是年份的原因。

比如,現在普遍的大麴醬香型酒採取的12987工藝,經過七次的取酒,其中一二輪次的是酒頭酒,含有的甲醇、雜醇油較多,有一定的香氣,但雜味比較大,所以這樣的酒頭是不 能飲用的,一般都會單獨接出來存放。 而六七輪次的酒尾酒,度數偏低,酒尾中的乳酸、酯酸要比酒頭酒還高,酒味雜、苦澀、酒體渾濁,所以不能裝瓶 售賣,也要拿出來單獨存放。

只有其中的三、四、五輪次酒,相對來說,無色透明,無懸浮物;醬香味突出,醇和,後味長,略有焦香味;適合 用來存儲調製成品酒。

你飲用到刺激到胃的可能是取了有過多雜質的酒。

還有就是年份!

時間存放時間越長的酒,口感越醇厚。

這是因為以下這兩個反應:

「醇化反應」老酒在漫長的存放過程中,酒水不斷汲取歲月精華,自然產生多種酯類物質,使其更加醇香宜人,即俗稱「醇化」。

「締合反應」白酒中主要成分是酒精、水,經過漫長時間的貯存,酒精分子與水分子發生締合反應,形成長鏈分子,這是白酒變得柔和最主要因素。

所以我們說,一瓶好的白酒,年份,香型,釀造工藝都極其重要,脫離這些談白酒,就分不出白酒的好壞。

你可以試試雙龍戲珠酒業的醬酒1985


香型、年份!喝酒時候的情感都都是有一定影響的!


人有三六九等,酒友好壞之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