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從1937年7月7日算起

軍隊實力

國軍430萬

共軍100萬

日軍數十個師團

地盤以37年的算

日軍佔領東北,華北部分,蒙疆部分

國共按46年的地盤算

中國實際各地守軍,行政以46年的算,日佔地區按37年的算

能不能守住兩京,收復東北???


看統帥了,題主當統帥是不行的,其他人當統帥就沒題主什麼事了,所以題主不用操心這個事了。


1945年8月14日還被日本攻下縣城,不到一年就可以吊打對方?單就IJA來說37年的日本吊打45年日本沒有任何問題。


不好說。

因為題主沒發現一個隱藏條件,那就是國家社會的元氣。46年的中國,打了八九年的戰爭,無論是社會經濟儲備還是物資都基本上見底了。基本上搖搖欲墜,這時候來個強國再打一波,正面大概率扛不住。

士氣方面國軍在抗戰中期,就已經銳氣盡喪,能不能像37年淞滬那樣英勇的擋一波還是個問題。軍隊方面46年的國軍裡面有大量偽軍改編來的,容易給皇軍帶路。物資方面雖然46年國軍攢了不少洋落,但畢竟不能自產,很容易被運輸大隊長一次性處理掉。反觀日本,37年正是兵強馬壯,國家儲備挺充足。所以正面戰場的時間換取空間的戰略很容易失靈。

但是別怕,還有敵後戰場的全民游擊戰爭和論持久戰的戰略來彌補。37年的日本很可能在打散了國軍的正面戰場後落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然後再次落入治安戰的泥潭。

所以戰爭的進程大概率是中國方面被日本打穿,然後果脯滅亡,而延安的紅星會在5-10年游擊戰爭後拖垮日本。

好像忘了美國還有原子彈,蘇聯也不好惹。

所以不好說。

個人見解,望指正。


打仗比的是兩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和戰爭動員能力,論綜合國力,無論是46年還是56年中國的體量在37年日本面前都很弱小,所以46年強大的百萬國軍只是表象,沒有綜合國力的支撐軍隊缺乏戰爭的後備力量,就是45年底,全面反擊的中國軍隊靠自己的力量也僅僅收復了兩廣和湖南部分地區,那時的日本已是窮途末路,自家不保,主力部隊盡喪在太平洋戰爭之中,和37年的日本可謂天壤之別,即便如此殘餘日軍在華北和華中地區依然保持著對國軍的巨大優勢和壓迫,東北對於國民政府來說更是遙不可及。從37年全面對日開戰,國民政府的地盤和軍隊一點點被壓縮,到了44年美軍在太平洋戰爭中對日取得了扭轉性勝利的時候,國軍還能在渝湘桂會戰中喪師失地,損失五六十萬人,相對於日本政府,國民政府已經率先到了瀕臨崩潰的邊緣。不得不承認二戰中中國佔了世界格局分布的大便宜,國家實力的強弱是要靠幾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勵精圖治才能拼來的,不是換一副裝備改一個名頭就能解決的了問題的。論戰爭動員能力,37年到45年的日本可以累計動員1200萬名男性,基本上成年男人都去當兵了,國家機器能開足了馬力生產槍炮和戰艦,全國備戰,全員備戰,在軍國主義思想的浪潮下,日本的能將整個國家投入戰爭的熔爐中,即便zg上台後,對日本的戰爭動員優勢也是體量上的優勢。論技術水平、人員素質和國民的戰爭熱情,以及最重要的—兩國綜合國力間的巨大差距,解放前的中國,任何時期,拿出來和37年的日本單練,和37年抗戰開局不會有區別。


國軍能贏

pla搞過推演,以最精銳的關東軍(不含飛行師團)

1948年,也就是國軍已經在走下坡路,74軍新一軍新六軍這三支五大主力已經被解放軍收拾了

結果國軍主力對關東軍能打到1:1.1的交換比

pla對關東軍能打到1:1.2。

37年日軍77事變前日軍只有17個常備師團,19淞滬會戰中擴編到了1937年底:24個師團,其中朝鮮1個,日本國內2個,在中國21個。

46年果軍正處於鼎盛期,五大主力抗戰磨練出的部隊大部分還沒被敗光。。。。更不用說打鬼子的士氣加成,光頭又佔了大義

更不用說還有解放軍


46年東北的局面是關鍵。如果日本佔東北日本贏。tg佔東北tg贏


別,中共的部隊還好,至少可以保證根據地的安全,慢慢發展。

委員長的軍隊是真的不行,水分太大了。


看你打過的標準是什麼了,是吊打日軍平推東京,還是讓日本有來無回,還是保證沒有大片淪陷,還是保證不亡國?

看結果應該就是保證沒有大片淪陷,因為國軍46年淘了不少技術裝備,包括坦克飛機,可以吊打37年日軍,但是數量太少,壞一個少一個。人員素質還是不行,比美軍差遠了,參考太平洋奪島戰役,優勢裝備還是會被萬歲衝鋒打的很痛,國軍那水平應該就崩了。

共軍主要是地盤太偏,國軍不太可能讓共軍協防,沒法阻止東部淪陷。有一些東北繳獲的坦克飛機,但數量太少聊勝於無

總體來說還是會淪陷很多地方,東部沿海應該守不了,比如上海南京還是守不住,但很多地方會打的稍好一點,比如太原和武漢可能就不會丟,然後還是要等國際形勢變化,單獨把日本趕走很難,因為技術兵器沒法量產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