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841年周厲王時期國民叛亂

前841年之前歷史事件的具體年份幾乎不可考


共和之前皆不可考


春秋末年到戰國初年,大約有五十年,不可考。

讀這段歷史,會有種感覺,三家分晉,突然就冒出魏文侯這個霸主。


夏商之前有一個偉大且神秘的王朝——虞唐

文字記載撲朔迷離,真假交錯,考古證據一片空白,但是諸多鐵證又曖昧的暗示著它的存在

良渚文明是從北部被迫遷移到水患洪災頻發的長江流域的,比良渚還要強大,能夠把良渚人從黃河流域驅趕到災害頻發的長三角地區苟且的神秘帝國是不是虞唐呢?

洛陽盆地的考古發掘匯聚了其他各地形式各樣的陶器,那麼洛陽盆地成為文化交流和商品交流中心應該不是一瞬間完成的,是誰把這裡定為中心的呢?

諸多看似分散的聚落卻有著極其相似的天文星象觀測曆法體系,是誰教會他們的呢?

排除掉外星人的存在,只可能是一個非常富庶,影響範圍廣,且星象測算和生產工藝都處於領先地位的神秘王朝才能做到。

坐等考古技術飛躍,讓中國一躍成為上下8000年古國


謝邀。

如果從事件角度看,這個問題其實是個偽問題,我們如何確認未知的存在呢?但是從時間角度,還是可以回答的,最近在百度百科上看到一個不錯的答案,我就基本粘過來了,這涉及到歷史學的起源問題,具體如下:

西周以前,至少沒有歷史紀錄流傳下來。

西周以後,才有《尚書》和《詩經》,以及對西周以前歷史的追述。但這些內容也是很少,使我們不能對西周及之前的歷史有很多了解。

這其中原因簡單的看,是那時還沒有多少人做記錄歷史的工作,不像戰國以後,著書立說開始盛行,史學也開始發展起來。

中國最早的真正的史學著作,要算孔子的《春秋》,之後又有了春秋三傳,從這時起,史學才真正確立起來。

那麼這之前為什麼沒有很多史學工作和史學記錄呢?史學的起源又是什麼呢?這兩個問題都是很大的問題,恐怕還沒有很好的答案。但可以試著思考,原始人是沒有歷史紀錄的,恐怕他們也沒有這個意識。中國歷史到了西周的時候,那時的人還沒有完全脫離原始部落的種種形態和習俗,即使那時已經有了文字,但文字的語法和寫作仍然不發達,而且那時文字的作用也不一定是記錄歷史。

所以從原始野蠻到後來的著書立說盛行,必定有一個逐漸過渡的過程。中國歷史夏商周時期,就應該是這樣一個過渡過程。

那麼史學是如何誕生的?人們為什麼要記錄歷史?也許人們原本不是為了記錄歷史而記錄。《尚書》中記錄歷史事件,有某種宗教儀式的原因在裡面。人們是在做某些祭祀的時候,才追述先王們神一樣的功績,以求得成功或保護。《詩經》中記錄歷史事件,是為了起到教育年輕人的作用,教導他們祖先的事迹。也許還有些巫師職業的人,在占卜預測中記錄歷史。也許有一些眼睛被刺瞎的人,專門用來口述流傳的神話和歷史,像西方的荷馬,左丘明也許就是這樣職業的人。這一切都是由統一的王家管理的,謂之「王官之學」,是古代社會實行統一的意識形態。總之人們記錄歷史,可能原本是為了一些其它的有特殊意義的原因,而不單純為了記錄歷史告訴後人。直到春秋時代,禮崩樂壞,《尚書》和《詩經》斷絕,傳統教育衰敗,王室的職官流入民間。到了這樣的時候,孔子才站出來力圖振興時代,創造性地寫出了《春秋》——為的是討伐亂臣賊子。

因此史學是逐漸與傳統的宗教、教育、文學、歌舞、占卜相分離,逐漸獨立出來的。伴隨著知識的廣泛流傳,諸子百家興起,人們的研究熱情開始膨脹,史學也開始有機會發展起來。

發生在西周春秋間的這個過程,也許還跟人們的精神從集體主義向人文主義轉變有關。之前人們的意識里只重視集體,不重視個人表現。因此紀錄的只是集體(國家)的大事件,內容只局限在祭祀、戰爭和君主換代之類,而且紀錄只重結果不重過程,於是只有《尚書》中之類的短短几句話。而於是只有《尚書》中之類的短短几句話。而且這種紀錄是國家的事情,不會廣為流傳,一旦國家滅亡文本就很容易散失。到了東周人文主義盛行時,個人思想開始活躍,個人的地位和作用被抬高,人們研究歷史是為了創造性的思想活動,個人的事情也越來越被關注。於是研究歷史的興趣也在社會上廣泛傳播開來。這種種思想激蕩的結晶,可以表現在紀傳體的《史記》的誕生。

我是小三說歷史,一個歷史自媒體,講述歷史與潮流的故事。

知乎不常在,有興趣可以關注下我的公眾號:潮拾叄X,我們做了很多有趣的內容


五胡亂華 南北朝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