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青年更感受不到。


過去有句俗話:「要知父母恩,懷裡抱兒孫。」這句話現在依然適用。

說當今青年感覺不到父愛如山,我不贊成。換一個說法,當今有一部分青年感覺不到父愛,這個應該是成立的。

今天的社會,已經浮躁到了人很難靜下心來。我接觸到的部分年輕人,除了努力賺錢,以應付各種消費,除了在各種同學、同鄉、同事等圈子交遊,以應付當下既將來的人脈需要外,很少有時間、心境來體會或回味父母之愛。

母愛很直白很明顯,在各種關切的問候里,各種溺愛的眼神里,各種回護的細節里,不需要特意去體會就能感覺到。

但很多情況下父愛不是這樣,父愛可能與呵斥夾雜在一起,可能與默然無言混溶在一起,甚至可能與激烈的爭吵交鋒在一起。

在當今,在正常的情況下,兒童時代對父親是崇拜,崇拜他的力大無比,崇拜他的威嚴與能力。少年時代是反感、反抗,並在反抗中發現父親的缺點、弱點、不足之處。到了青年時代,覺得自己的力量、能力足以與父親對抗了,甚至是足以蔑視父親了,於是衝突不斷。男孩子,幾乎可以說是在反抗、推翻父親的權威中成長的。

在這種情況下,一部分青年感覺不到父愛,這不奇怪。

但是以後會感覺到的,當到了自己娶妻生子,自己領著孩子蹣跚學步,自己節衣縮食為孩子準備買房的首付,自己忍著怒火接受孩子的蔑視甚至咆哮,這時候回頭想一下當初的父親,只有此時才可能體會到父愛如山的含義。

當然也有不負責任的父親,只顧自己逍遙不管家庭的父親,但這絕對只是少數。


兩點原因:一、自己還沒有做父母;二、父母還活著。

俗話說:養兒才知父母恩。

又說:子欲養而親不在。


因為沒有必要要感受到啊

父愛為什麼一定要如山啊,如山只是在形象地歌頌父親的偉大,平民老百姓的父愛就是自然而然的,用不著這樣去修飾。

還有就是當代青年是一個群體,有些人他可以強烈地感受到父親對的關注和照顧,有些人他就不能,無論是父親的問題,還是子女的問題,亦或是雙方的問題,這種感覺應當是針對個體而言的,一個群體很難去說明到底什麼樣才是正確的感受,因為他不是一個邏輯判斷正確與否的問題,而是言之有理兩者皆可的感受問題。


這就跟問,現代青年為什麼感受不到皇恩浩蕩一樣。

本來很多東西就是假的,但是第二種集權主義要求人當成真的,要求人應該怎麼想。現代人好不容易擺脫了思想控制,現在難道還要退回去不成?


其實生活中,為了我們的成長,父母在家庭裡面扮演著

作為母親,多為優柔寡斷,對待孩子更多的是寵愛,而這個度卻很難把握,一旦過了,便成了溺愛

作為父親,父親普遍不知道怎麼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愛,


人的一生都經過這個階段

1.崇拜爸爸

2.逃離爸爸

3.找社會上的新爸爸,例如什麼國父教父之類的。

4.自己當爸爸。

這四個階段都很難感受到父愛。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