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題已收錄至「尋找全網最強影視解說」活動,發視頻,參與報名,參與「解說大魔王」爭霸,萬元現金等你來瓜分,還有機會獲得專屬身份標識。戳這裡查看活動詳情 &>&>&> 活動詳情 | 尋找全網最強影視解說

點擊關注圓桌,還有每日片單、選題放送 &>&> 圓桌 | 尋找全網最強影視解說


謝邀。

說實話,流浪地球是我目前最喜歡的國產科幻電影。但是,真的沒啥突破。科技不是最新的,劇情仍是受市場妥協,先來一個原生家庭因為危機破裂,再來一個人性為了世界犧牲。不得不說,如果劇情全部按照原著來拍,即便過審,也很難籠絡觀眾。畢竟從觀影者的上帝視角上看,反抗軍就是一群棒槌...因為在電影之初就告訴我們了,太陽快完蛋了。這種先入為主及其破壞代入感,然而看過的都知道,反抗者可不是壞人,不過是末日下眾多不理智的其中一種。

如果真說有什麼突破的話,我覺得是製作者們的心態。他們只是做了該做的,也恰恰是眾多從業者做不到的。本人不僅在知乎是小透明,在我所處的工作環境當中仍然是個小透明(影視行業)。在2010年到2020年這段時間,誰如果說,希望拍一部末日題材的科幻電影,並且用超過2年的時間,那麼不僅是我,還有無數的同行都會報以看神經病的眼神看他,當然了,除了張藝謀、賈樟柯這種除外。因為太浮躁了,電影市場的錢太好賺了,太簡單了。所以我也感謝流浪地球,是流浪地球燃爆了木星,把偏了的」科幻電影「軌道拽了回來。

也許有一天,我們可以看到《傷心者》,看到《逃出母宇宙》,看到《關妖精的瓶子》,看到《帶上她的眼睛》,看到《球狀閃電》,看到《北京摺疊》

真有這一天,這一切,《流浪地球》功不可沒!


都當科幻片看,那是沒什麼突破。

但是當災難片看,那就不是有個突破了嘛?飽和式救援地球。終於在電影里拯救地球的重擔不是美國政府一個人的事情了。

英雄也是有血有肉的,也會有退縮的,想家的,有私心的,

看看美國的對抗外星人的電影,除了變形金剛有幾部裡頭有美軍參與,況且以現實里美軍的作戰能力,怕不是變形金剛被打爆才對。在香港打的時候,也是只有美國大兵。唉,還有個在上海鬧市的,唉

復仇者聯盟,地球都要滅了,也就是請瓦坎達的人來抵擋一下,

2012還好知道中國基建狂魔,修了幾艘超大的船。意思意思一下,made其實這很美利堅。

生化危機系列電影,說全球感染就全球感染,你怕不是未卜先知新冠疫情啊,病毒升級了,量子傳染哦,物理隔絕都沒用,

星際穿越,沒有其他政府的科學家什麼事情了,地球只剩那麼幾個科學家了,

以上電影只是吐槽,沒有說不好的。


對我來說,最大的突破就是,我終於可以看到能與好萊塢比肩的國產硬科幻電影了。

在知乎上看到有看過的人的推薦之後就去買了預售的IMAX版,心裡也做好了準備:只要及格我就不噴,因為這是我們的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硬科幻。帶著這樣的濾鏡看完之後感覺,這何止是及格,簡直是優秀,看影視劇淚點極高的我在電影院里的時候就幾次模糊了眼睛。

就這一點,我覺得就夠突破了,有劇情bug,有處理沒有那麼完美的地方,那又怎樣,你不能要求一個基礎很差的人,一下子就突破到100分吧。

我喜歡流浪地球,非常非常的喜歡,因為這是我們自己的東西!


容我瞎扯一通。

籠統的說,我覺得《流》終於從外行突破到愛好者拍攝這一範疇,沒錯,主要指導演即創作團隊。

當然,突破一詞僅限於國產科幻電影這個範疇,放到世界影海里,也就是浪花一朵。

之所以這麼說,是中國電影長久以往都處於作者電影為主流(無論好壞)。

整個團隊只允許導演一個人有「藝術追求」,如果不允許導演這麼干,那麼所有人都是工具人。

我們知道,創造性工作是需要熱愛的,否則就會變得無所謂,當所有人都無所謂時,有個叫墨菲的黑惡勢力就出來主導。

當作者電影為主流的環境里,拍商業片都是丟臉(舉例銀蛇謀殺案),當導演本人連科幻愛好者都不是,沒有好的科幻電影出現,是多麼正常啊。

即便是上世紀80~90年代的國產科幻電影,都缺乏科幻作品必要的技術內核,它們在展現科幻元素是特別可笑的——

你知道有個「超NB的東西」嗎?它非常厲害,你知道是怎麼做的嗎?那小編帶你一探究竟。這個「超NB的東西」連專家現在都還在研究,有人說是外星人製造的,也有人說是天才科學家做的,你們是怎麼認為的呢?歡迎給小編留言……

這種營銷號式的內容就是國產科幻電影一直以來的沉痾。

不解釋,解釋就是外星人,或者黑科技說了你也不懂。

欠缺了技術內核,又要用技術元素來推動劇情,解釋不清技術元素,那至少得有感官刺激和視覺奇觀——這是國外商業科幻大片教給我們的道理。而國產科幻的怪圈往往是,你跟他說特效,他告訴你沒錢,你跟他說內容,他跟你談藝術。

說白了,大多數有機會拍科幻電影的導演,既沒成本也不懂特效拍攝,即不關心科學也不在乎邏輯自不自洽,生是電影圈的人,到死也不會修電腦。

說回小破球,我之前不看好的最大理由是我喜歡李獻計,拍出來後發現,導演是會自己修電腦的。

這太稀罕了。

雖然每年都有大量的新人導演從學校畢業,但能從畢業作品走到劇組的都很少,因為我們的現實太現實了。言情導演可以拍科幻,鄉土導演能拍科幻,政工導演能拍科幻,喜劇導演能拍科幻,玄幻導演……哦,他把科幻改成了玄幻。

小破球的突破過往國產科幻在於,好好給資本翻譯了一下,「專業人做專業事」這句話裡面專業的到底應該怎麼理解。給導演們翻譯了一下,如果你不懂,你可以請顧問,請來顧問,你也要有理解和運用的能力——如果做不到,可以把資源交給需要的人。


技術上我其實沒覺得有啥大的突破。畢竟火星救援什麼的都放在那裡!

但是立意的話他就高端了,2019年的片子,幾乎是對2020極度的示警。

結果呢???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