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知,知識匱乏;愚昧,不但無知而且不思進取


無知是無知,愚昧是認識錯誤的認識。


即便同出而異名?或許,也有必要辨識參照和攀比的區別:參照,可能使我們找到進步的階梯;而攀比多半會讓我陷落邪惡的絕地。對於一個佛教徒而言,「分別心」就像魔咒一樣,讓人感到害怕和恐懼,正如基督徒不敢向上帝質問:我的原罪?任何一個來到這個世界上的人,出生開始隨著年齡的增長,行為將會不同程度受到外界的規範,家庭和學校是兩個重要的場所,一旦失效代換地不是少管所就是監獄,在這一點務必首先刻骨銘心!然後,再來重新審視和質疑:何為無知?愚昧又可能是什麼?而不是盲目被自我認知埋汰,又或者慘死在人眾的目光里,尤其是在一個不容沉思的手機世界裡像魯濱遜一樣地隨洋流飄搖,而不知所蹤的情況下。無知,是我最初始的真實狀態嗎?據心理學研究,一個人三歲前的記憶通常一片空白,有幾人能將自己吃奶、爬行,再到站立的過程理直氣壯地描述出來?明白這一點,便理解了為什麼Steve Jobs始終強調讓自己保持在無知狀態中,哪怕功成名就富可敵國之後也像一個對人事物保持好奇心的初學者,在跌倒中學習行走,在錯誤中找到正確,在迷茫中探知方向。愚昧又是什麼呢?一個偏僻山村的媳婦,在民警面前交代熟食婆婆的理由:太餓肉了!仔細盤查後發現更重要的原因是平日積怨素來已久。就算是仇深似海,在現代文明生活環境里,哪怕煮食豢養多日的阿貓阿狗估計都阻障難能,何況是一個大活人還是自己的婆婆?到此,我們或許不難發現,正如諸葛武侯《論讓奪》所揭示的一個現象:表面上看去一般模樣的事物,因其本質的差異,發展出來的結果可能截然相反?全文如下:【范蠡,以去貴為高;虞卿,以含相為功。太伯,以三讓為仁;燕噲,以辭國為禍。堯舜,以禪位為聖;孝哀,以授董為愚。武王,以取殷為義;王莽,以奪漢為篡。桓公,以管仲為霸;秦王,以趙高喪國。此皆趣同,而事異也。明者以興;暗者,以辱亂也。】所以講,一個人有必要知對錯辨是非,混淆視聽定藏奸詐,模稜兩可招引禍患,懲惡揚善起心動念自我開始,然後才有可能知有所為而有所不為。


簡單從字面意思:無知不一定愚昧吧。只是可能沒有機會學習,對某項知識不知道。愚昧更多一層因為蠢而無知的意思。


一個是連簡單的常識也不知道。一個是根本就不願意去知道。


我們都很無知。無知不是什麼特定人的標籤。真正好學的人常常發現,越學越知道自己的無知。

不知道自己的無知,自以為有知,乃至以己知為標杆去衡量他人,只看到其見識之短,對長處視而不見,就是所謂的愚昧。我以前也很愚昧,而且我懷疑我現在也很愚昧,只是自己不知道自己愚昧在哪裡而已。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