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一個群里說這倆是大師,被一個南京李先生的腦殘粉兒說大師都是騙子,李宗盛的歌是心靈雞湯。。。我試圖理性地說這是大多數做音樂的人公認的啊,他說你會獨立思考嗎?現在腦殘都到這地步了嗎???


剛剛聽完羅大佑演唱會回來。

他今年65歲,現場說了很多,很淳樸很純粹,像他的歌一樣。

他代表了一個時代,也有很多人說他開啟了一個時代,但我也不好說畢竟那時候我還沒出生。

他的歌曲精神感染力很強,音樂故事性也很強。不過不是強在他有多少故事,而是他的音樂能呼喚出每個人自己靈魂的聲音。但如果你說他歌聲怎麼樣,我個人覺得一般吧,音色較低沉卻總愛加一些突然拔上去的曲調,不用技巧拔,而是靠真實感情去「釋放」?並且感覺他技巧還好吧,有個現象是:很多其他歌手的翻唱版本更有點擊率。

但我真的今天震撼到了啊,歌是個神奇的東西,他把故事和情感表達得相當到位,作詞作曲同一人。他的歌聲亢奮且溫暖,叛逆且戀家,這種矛盾其實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時代的產物,如鹿港小鎮,未來的主人翁,皇后大道東。

很可惜今天沒有聽到皇后大道東,我猜可能是粵語歌曲或者老爺子體力不太能支持再加這麼一首快歌了。

保持好奇,桀驁不馴。

這些年,感謝羅大佑的歌曲陪伴。


僅存的,在世的,最頂級,最高級的全能型音樂人!


羅大佑和李宗盛都是中國僅有兩位詞曲全精通的大師

羅大佑憫天憫地憫社會 憤青搖滾是標配

開創華語流行樂之先河 加上幾首時代金曲(明天會更好,童年,光陰的故事)可以在華語樂壇永垂不朽了

李宗盛被很多無知小兒貼上情歌標籤 是因為他商業太成功 寫的商業情歌傳唱太高 李宗盛人文檔次一點都不輸羅大佑 例如凡人歌 真心英雄 小小鳥 只是李聚焦你我 羅悲憫人間

這兩者有差嗎 年輕時可能覺得已拯救蒼生b格高 老了卻越來越專註內心感受 對我來說羅大佑的歌給我力量 李宗盛的歌給我哀愁 正好互補


我簡單點說吧。羅&>李,而李&>95%的音樂人。羅的歌曲里是有骨頭的,以前現在以後,依然會有很多人喜歡!至於詞和曲就不用細細說了,從心裡流淌出的聲音!雖然天生一副爛嗓。但一點不影響他歌曲的質量!李雖然一直寫情歌,格局不是很高,但能把情愛寫的媚而不俗,嬌而不艷。這就是本事!李沒有一首代表作,他每一首都是他的代表作。雖然他也是爛嗓…這兩位都是殿堂級的音樂人。無可置疑!!不接受任何反駁!


這兩位都是華語音樂的驕傲。羅&>=李=崔健&>99%其他。

不過在圈內的地位人脈李宗盛是最大的,是滾石的超級奶爸


謝邀,首先不要太去重視這種名頭。

親愛的,恕我直言,這種口角你們只是在對比自己的品味高低,這些人物的價值往往容易在爭辯中淪為你們自詡的籌碼。

即使想排除自我的感受,想得到一個社會公論或者專業上的認證看法,有時候無可奈何的只能進行對比,這就會出現門檻。

兩人算音樂和散文詩詞見長,如果非要在嚴格的專業領域裡兩人都不是大師,如果在流行文化和大眾文化里用做大師一詞似乎也不太恰當,這樣子還不如杜國楹更適合當大師(開玩笑:))。

但排除這種封頂名號,兩人都是優秀的流行音樂人。可以用流行文化的辭彙來代表,比如比較中二的詞 音樂教父= =,大概意思就是能影響很多人,能創作出很多有共鳴的作品,對行業起到了促進作用,對社會有一定獨到見解和正向影響,這沒問題,但職業技能並非頂尖。(私以為李要比羅低幾籌:))

但你非要叫他大師不是不行,李敖也自稱大師呢,大眾里認同的人就比較多,可以想想為什麼。


這玩意仁者見仁的事情,我感覺羅大佑有點偏文藝,總是文縐縐,但不影響他在我心中大師的地位,而我覺得李宗盛卻用平實的語言打到你,接地氣的大師,把生活中無聊的事變得有聊


南京李先生自己可是羅大佑不折不扣的超級粉,職業羅吹:羅大佑就是我的上帝,我就算再怎麼努力也趕不上羅大佑的萬分之一

總的來說能讓各個年代的音樂人都爭相追捧的,可謂之大師。而腦殘粉呢,不管他粉的是誰,都是腦殘


羅大佑:

羅大佑被稱為台灣流行樂教父,是名副其實的。

1982羅大佑發行《之乎者也》,其搖滾風格和獨特唱腔震懾了台灣「靡靡之音」的歌壇,代表歌曲【鹿港小鎮】,這首歌結合時局,引進了全新的民謠搖滾風格,表達出對「四小龍」時期台灣高速發展表象下的擔憂。

總結下羅大佑的貢獻其實很簡單:

學習西方引進搖滾和民謠,歌詞表達批判時局主題,拓展了台灣流行樂的主題範疇和音樂風格範疇。

但羅大佑對內地影響力很有限,因為首先內地的搖滾教父是崔健,流行樂是劉歡等人帶頭搞起來的,80年代內地民眾接觸更多的台灣歌手也是鄧麗君、蘇芮為主,對羅大佑並不是太過熟悉。

羅大佑作為一個音樂人,主要以創作端為主,自己演唱能力並不出色,在加上當時科技文化化境限制,他的作品流傳度沒有達到全華語區的國民級。總體上他仍是華語流行史上殿堂級的音樂人,僅次於陶喆、周杰倫。


李宗盛:就比較名不副實了,現在人很喜歡把李宗盛跟羅大佑捆綁在一塊,事實上兩人的貢獻、成就、影響力還是差很遠的。李宗盛就是一個寫情歌的,是三段式苦情歌的生產能手。其音樂素養並不高明,音樂作品粗製濫造,編曲製作水平較低。甚至說出了「流行歌詞才是主要的,旋律好聽就行了」這種讓人啼笑皆非的話

現代華語樂壇衰落,李宗盛是有責任的,因為他帶出一股「成熟情歌風」,這對於流行樂發展是一種邪教:

「年少不聽李宗盛,聽懂已是不惑人」,

「別聽李宗盛,你會後悔」,

「每一首李宗盛的歌曲都 一個故事」,

「這十年,有多少人從陳奕迅到李宗盛」。

這些雖然是營銷口號,但卻傳達一個中心思想:

聽歌應該要聽李宗盛這樣的老男人唱的苦情歌,這樣能顯得你有逼格、成熟、有經歷。

很多幼稚的青少年被這種理念所毒害,放棄了音樂性強的年輕歌手的作品,刻意去聽李宗盛,就為了裝逼顯得自己成熟、有經歷。打腫臉充胖子,何必呢?

流行樂要發展,只能是音樂上的發展,音樂形式的突破,製作水平的改良。一味強調歌詞、一味地寫苦情歌,一味強調故事、經歷,對於華語樂壇發展都是毒瘤。


所以,人們總是忽略了一個華語樂壇最被低估的音樂教父——陶喆:

陶喆才是真的華語樂壇的普羅米修斯,他的貢獻不說李宗盛了,比羅大佑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

沒有陶喆,就沒有周杰倫、王力宏、林俊傑。我們到現在還在聽《忘情水》《吻別》《一千個桑心的理由》等香港土味情歌。

沒有陶喆,華語樂壇可能到現在還在繼續翻唱日語歌。

沒有陶喆,華語樂壇的歌手和音樂人不會意識到「音樂性」是流行歌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不會把精力放在作曲、編曲和製作上。


華語樂壇,羅李其隨,碾壓其他歌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