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新闻的标题是对整篇文章的提炼,高度概括。这也是语文中所要求的,但现在的标题总是让人产生「好奇」,这种好奇让人厌恶。而且大多都是开局一个标题,其他全靠编,还有许多从一件事件中断章取义,歪曲事实!


1948年,美国驻中国特使马歇尔奉命回国,被派到南京接替马歇尔职务的是华莱士。当时南京某大报纸以《马歇尔歇马,华莱士来华》作标题报道了这条新闻。

这个新闻采取的是回文的写法,正著读反著读都可以。题主想说的是这类的标题吧。

私以为这类标题变少了主要有三点:

1、新闻工作者入门门槛很低。

这个门槛其实说高就高,说低就低,你要想成为国家认可的采编播职业记者,你需要一个身份和编制。这个编制至少从我在的地区来看,很难搞了。原因很简单,官媒基本饱和,现在的人都不够吃,还再添人稀释既得利益?前几天有传言说央视刚解决了一批编制,我们也想争取,顶上很感动,然后说如果实在缺人,可以关几个频道。

ps.不对这句话负责。你一听一乐呵就可以了。

与此相对的是很多不持证的从业者大量出现,这些人是新闻消息的制造者,但是无保障,低工资和相对松散的组织让他们缺乏了专业技能。我是985毕业的学生,身边有很多二本三本的同龄人跟我做著一样的工作,拿著一样的工资。能力也不差。门槛低了,整体素质就低了,好标题就少了。

2、媒体渠道宽了一座城市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每天产的新闻,大概十几份报纸,几档电视节目。一个报道的好坏一座城几十万几百万人在看,报纸电视广播三巨头垄断新闻产业,新闻工作者要求自然不能松懈。二十一世纪一十年代前,网路开始出现,电视发展到鼎盛,报纸开始走下坡,但是官媒依然牢牢话语权,关注度不减。从业者还属于有筛查的阶段。因为这些人再不济,也受过一定的专业训练,所以起题目不至于太糟糕。 而现在,自媒体发展迅猛,人人都是新闻制造者,人人都是业余记者,拿著手机就能创造新闻,这些没有经过训练的人如何起一个好标题呢?3、受众的趣味 学过新闻学和传播学的人都明白一个好标题要做到的:给出新闻梗概,勾起读者阅读兴趣,不揭秘所有新闻内容。题目说到底是要让人有兴趣读正文的。但是现在的uc惊奇部和网路自媒体起题目,基本上是怎么吸睛怎么来(我很讨厌吸睛这个词,但这就是这些媒体的手段)。怎么夺目怎么来,甚至走向两个极端:《震惊,小姨子和媳妇双双上了我的床,竟然是因为我太厉害了!》(斗地主太厉害了);《男子当街棒打妻子 原因竟是妻子随地吐痰》,犹抱琵琶半遮面之类的美感和恶趣味扑面而来,但是这类题目就是抓人,抓流量,愿意很简单:这类题目适合碎片化阅读习惯的人迅速索引自己想要的新闻。他们文化程度不高,这类题目很方便他们,也适合引流。

我多解释一句,不是碎片化阅读的人素质都不高,你知道我们中国有九亿多农民,他们也用智能手机,也看客户端,你猜他们的碎片阅读是怎么个等级?

希望以上三点可以抛砖引玉。我很认真的答题了,你要是觉得看了有点用,赞一下?认真脸

第一,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内容的准入门槛低了,杂牌军进入内容领域,「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导致标题起得良莠不齐。而耸动的标题往往吸引人的眼球,久而久之,「劣币驱逐良币」,优质的标题和内容越来越被稀释。

第二,注意力经济时代,流量越来越贵,大家都想抢占入口,连新华社、人民日报这样的党媒在起标题时都玩起噱头了。

第三,舆论场日趋单极的时代,很多重要的新闻和观点被压制报道。拿不到核心事实或只能报道官方提供的版本,内容越来越同质,怎么指望好标题出现?

以上。
媒体,是世界的发声者,媒体人应该保持中立客观的态度,将新闻的事实尽可能完整真实的呈现在世人眼前,换句话说,他们不生产新闻,他们只是新闻的搬运工。以往,媒体靠著发行报刊赚取运营的费用,靠报道新闻赚取酬劳,但都算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渐渐的,一些人违背了媒体的职业道德,夸大、扭曲、掩盖、造假,来欺骗人们骗取阅读量,带来很坏的影响。我最厌烦的就是那些标题党、胡乱编造的文章,没有任何影响但是却起著坏作用,因为这些人的存在,本该清澈如一潭清水的媒体变得浑浊不堪。


其实看你怎么去选择新闻源。在以前,新闻行业的准入门槛较高,只有少数具有专业水准的人掌握了发声的渠道。新闻会有行业的操守以及能保证一定的专业水准。现在比如一些智能推送新闻的网站,其新闻大部分都不是具有新闻行业素养的人写的。

我一直觉得免费的才是最昂贵的,因为它总要从其他地方把钱赚回来。

高质量的新闻内容还在,你只要花费很少的钱就能得到。

时代杂志,经济学人这些媒体,也就是30至50元一本。足以提供一周的新闻资讯。新闻是看得越少越好的。


以前的标题作用是让人一目了然新闻信息;现在的标题作用是让你点击进去带来流量。

其实是纸媒的时代过去了。

一方面是受众的变化,以前可不是所有人都会订报纸、杂志的。就以我在的河南省来说,河南是什么时候超过一亿人口的时候我忘了,当时省内第一的都市报大河报订阅量超过100万的时候,专门出过一期特刊。一亿人的省份,头号报纸的发行量只有一百万哦。现在呢?发行量剩不到一半了吧,原来五六十页的版面,现在就剩二三十页了。

说纸媒的没落,也是说之前得到报纸这种媒介也是有门槛的。既是原来的媒介的受众跟现在是不同的,先说明一个点,不是所有人都会看新闻的,同样不是所有人会订报纸、杂志。当时报纸好像都是我奶奶那边再订,我家只订杂志,我爸还会去奶奶家拿报纸看来这。现在的话,人人都有手机,获取信息的门槛比原来低多了,可供选择的也多多了,标题的形式自然就要发生变化。标题只是更适应现在的受众了,有句话说大众的都是通俗的嘛。(这话说的有点鄙视现在大众了,但是我又没有报纸订阅人群的调查数据,有时间查一下我再来改吧。)

另一方面呢,原来内容呈现的方式是印在报纸上,直接呈现给大家,想看/不想看扫一眼也能知道个大概。现在有了点击这个门槛,标题不吸引人,我为什么要点这一下?阅读方式的变化,就导致了标题韵味没了呗。现在的标题都是勾引人的欲望,让你误以为你能在阅读这几分钟里能有什么样的愉快经历,其实报纸也做过这事啊。当初每年末报纸征订的时候,又是送油送米的,还给自己打广告来著,本质上都是营销的一种策略罢了,只不过报纸是做在前面,现在是标题负担了这个功能而已。

总结一下就是,受众和阅读方式的变化,导致了媒介所呈现新闻的方式(标题)的改变。

其实再往下扩展的话还有媒介属性的问题,但是我以为对大众媒体来说,现在这个答案就够了。有需要的话可以私信我讨论。

算是知乎首答?嗯,就这样了。


传统新闻写作,标题的要求是让人看完标题就可以知道这篇新闻写什么,为读者节约时间。万一读者没空读完全文,通过标题就可以知道发生了什么。

现在新闻标题的目标是为了吸引你的注意并浪费你几分钟的时间。标题不是为了传递信息,而是为了吸引关注。
1.现在新闻行业入门门槛低了,可以说是有台智能手机人人都能写新闻,没接受相应观念教育,自然没有相应职业素质2.信息爆炸,80%以上的读者根本不会仔细阅读每一条信息,为了流量,扯淡不算什么3.一天到晚没啥新鲜事,编咯
现代社会」语言」变得高度膨胀,仿佛一件事不用上」崩溃」、」史上最?、太可怕了、出大事了」就称不上新闻。」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标题加上扭曲事实的内容严重消费了大众的情绪,而并非传递客观事实。加上某些不讲事实依据的网路大V推波助澜,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最终演变成闹剧草草收场。

一方面,新闻的传播不再仅仅依赖于信息职业传播者。各种」百家号、营销号」鱼龙混杂,发布这种信息的人并不专业,所以你也很难要求他们具有职业操守。另一方面,在」狂轰滥炸」的信息面前,人们对文字的敏感度越来越低,很少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个看似普通的事情上,因此以夸张造作的词句作为标题,」打擦边球」已成为常态。就像」狼来了」的故事一样,大众最后可能会将真实消息忽略,而仅靠标题无端揣测。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