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問的是樓房,那麼應該就不考慮總圖因素了,什麼容積率,退線暫時不作考慮了。

一棟住宅樓,首先要確定體量,尤其是層數,因為層數不同,規範的要求不同,戶數不同,電梯數量也可能有差異。當然要確定體量就不可避免的和容積率掛鉤了,為了簡單起見,假定層數已經確定了,比如是33層的百米高層住宅。

然後是總面積,這是開發商賣錢的指標,你的可售面積是多少。面積平攤到每一層,就可以判斷出一層要幾戶,每戶的面積段是多少。為了簡單起見,我們假定每層做4戶,兩個邊戶面積大概是110~120平米,中間戶95~105平米,這種戶型非常常見,基本上算是主力戶型了。

確定了這些以後,按照一般住宅的原則,南北向。再做一個選擇,是剪刀梯還是兩部雙跑樓梯,剪刀梯的話中間兩戶品質不高,不通透,一般做兩面寬;兩部樓梯,一邊一部,中間做外廊,好處是中間戶北向可以開窗,相對通透一點,可以做到三面寬,不好的地方是北向採光不太好,還有對視的問題,隱私不好。

現在兩部樓梯做的更多一點了,我們選擇這個做法,那麼一般情況就是邊戶兩開間,中間戶三開間,面積基本差不多,考慮核心筒,水電管井,電梯數量等因素,戶型應該都是三室兩廳,一個陽台。在這個階段以前,都還是在建築的考慮範圍內。

有了大致的戶型設計,結構可以參與進來了,其實做戶型的設計師是要有基本的結構概念,不至於讓結構完全無法下手,住宅還是一個比較簡單的建築,一般情況下結構都可以處理的,建築師也不會太過天馬行空,基本牆體拉齊,飄窗陽台出挑長度控制,讓結構有地方拉梁,剪力牆底層貫通,基本概念做到了就應該沒啥問題。


通常一個樓盤是先需要對佔地面積進行一個規劃(綠化,功能區,商住房),然後根據商住房佔地面積設計該樓盤的各個戶型,最後設計住房結構,望能幫助到你。


設計戶型的同時考慮結構影響。


當然是先設計構呀。


肯定是方案設計階段先做戶型,施工圖設計階段再配結構。

當然做方案的人要有基本的結構概念,能對上的牆要對上,不能瞎做。

做結構設計的人也要有基本的設計概念,選擇對原設計影響最小的結構方案來實現。

結構配完,方案專業還要再次審核結構是否對戶型功能造成了影響,雙方要溝通修改。

早年很多設計比較粗放,方案畫完圖丟給施工圖就不管了,然後就出來很多噁心的問題,比如某些戶型做了轉角/八角型飄窗,轉折處卻被一根柱子擋得死死的,這就是設計中不同專業的協調出了問題。


先設計戶型滿足規劃指標和老闆的要求後再進一步細化設計


戶型與結構雙結合設計的


戶型,結構服從戶型,當然戶型太離譜結構做不出來就要反過來微調戶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