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的電影中,為什麼絕大數人都在批評父親,而沒有人批評李玩?大人的世界也有大人的無助,小孩子也不可能一直任性下去的。因為人總是要經歷些傷痛才會長大的


因為大家看電影習慣了好萊塢的套路,也就是劇情簡單,衝突單一,二元對立的價值模式。什麼是二元對立,就是非黑即白,非好即壞,一定要有一個勝負。

但真正的生活是什麼?大部分都是灰色地帶,沒那麼多絕對的對與錯。雖然我感同身受李玩成長的痛,也表示同情和憤怒。但是也理解父親的不易,還有父親最後車上的那段痛哭與反省。

生活的複雜性比電影真實多了,我們只看電影卻不輕易評價對錯,這才是好的觀眾。我從來不覺得李玩因為爺爺丟了狗就火急火燎的要求全家人都和她一樣難過,逼得奶奶大晚上出去找狗這種做法是對的。也不認為後媽隨便找條狗就非要李玩指認是丟失的「愛因斯坦」這件事也是對的。

每個人在每個人的立場做著自己的辯解,訴說著自己的無奈。曹保平把這種「如鯁在喉」的難受勁拍出來了,所以《狗十三》很精彩。


在我看來李玩何錯之有。

確實成人的世界有成人的無奈,但不應該由孩子承擔。在孩子的世界裡作為孩子的李玩是對的,黑白分明,所以她只是在做她認為對的事情。

用懂事去道德綁架孩子,動不動就搬來那一套什麼什麼我以前吃了多少苦……

所謂的成長就是「懂事」。很多人嚴重的「懂事」是世故和虛偽。坐井觀天。

別神話任何人,傷痛在命數。自然會來。

管好自己,不需要那麼偉大的去給別人製造傷痛。


在我看來

父親和李玩,好壞參半,何錯之有

父親,二婚生下弟弟,後媽,弟弟,家庭,他如何去衡量,李玩在爺爺奶奶家,也許是最好的處理方式

他錯在教育方式,不應該扼殺孩子的夢想,以及不守信用,這是中國教育的通病,這一點也出現在我爸媽的教育中,當然這一點上他的確是錯誤

他也錯在,袒護弟弟,甚至不告訴李玩弟弟的存在,即使他應該讓自己去平等對待兩人,但好像很難去做到平衡,因為後媽在,不可能做到平衡

對於李玩來說,生長在這樣的家庭中,她沒辦法去選擇,她無法改變自己的家庭,她只好去改變自己,成長的路上,我們是否也有一樣的妥協和改變

她的錯,錯在任性的推倒爺爺,在我看來,不能過於任性,因為任性,在成長中吃了不少苦,這是我認為的李玩最大的錯,至於姐姐的男朋友,她並沒有越界

人生在世,錯誤難免。

至於犯錯,我媽媽總是說,父母總是會原諒孩子犯的錯誤


倆都沒啥可批評的,站在他倆的位置和年紀上,誰也不敢說自己做的比他們好。


因為這部電影的主題是青春與成長。

「你是在什麼時候長大的?」

而李玩恰恰是在中國現今的應試教育體制下長大的學生。

所以李玩表現的叛逆以及反動便成為了青少年成長中的正常現象。

再者說,電影中表現的青少年的自尊心、同理心、愛心、勇敢以及成長中性格的易變體質都是有可能存在的。

而父親代表的引導者是不受限制的,中國的應試教育產生了一批重成績重結果的家長,父親代表應試教育,所以人們抨擊他,但其實他只是一個縮影。

而李玩作為應試教育下的學生,即便是有時的忤逆也會歸為「壓迫」下的順理成章,性格的改變全部歸咎於教育體制和家庭模式的影響,這樣在影視化拍攝中,她的個人缺點自然被大環境因素的畸形性而掩蓋。

所以觀者的重點自然放在了父親身上,也就是大環境的一遍。在對這種體制的反思下,批評李玩是沒有意義的。

這也是作者想表達的吧。


都是從青春叛逆期過來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