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七十年代的時候,日本真的是舉全國之力來發展半導體,政府出巨資補貼東芝、日立、富士通這些企業,最重要的是對各大半導體公司的研發人員進行了整合,把國內的企業擰成一股繩。看文獻的時候可以明顯感覺到,進入70年代後,日本的研究一下子變多,七十年代的時候東芝半導體首次報道了MOS管的熱載流子效應,日本電氣公司首次發現了PMOS管的NBTI效應,在理論研究上的進步為其半導體產業的騰飛打下了基礎。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時候,日本借上了存儲器的東風,在全球DRAM的市佔率達到了80%,在那個年代,小日.....子過得不錯的東芝和NEC在存儲行業真的是摁著問題中提到的intel和AMD錘,而且鬼子的可靠性當年研究得明白,導致產品質量也吊打矽谷那邊。當年富士通差點把仙童公司收購了,仙童公司是什麼呢,仙童公司是矽谷幾乎所有公司的爹,可能用祖宗更合適一點。八十年代的時候世界半導體企業排名前十,日本有六個,而世界前三的公司:NEC,東芝,日立,全都來自日本

後面美國人一看這還得了,政治幹預開始,施壓,迫使日本簽了《日美半導體協議》,限制日本半導體對美出口,然後第二年以日本不遵守協議為由,對相關產品加徵100%關稅,再之後簽訂了二次協議,美國強制性要求外國半導體產品在日本市場佔有的份額必須超過20%。

禍不單行,90年代初,我們另一個友邦,朝鮮的好兄弟,愛喫泡菜的某國進軍DRAM行業,聯手它在太平洋另一端的爸爸,拿下了之前日本佔有的市場份額,日本的半導體從春天跳過了夏秋兩個季節,直接進入寒冬。

這是去年的半導體企業排名,可以看到前十名裡面僅剩下了東芝存儲。當然了,那些輝煌過的日本企業的沒落和他們沒能趕上潮流,向fabless的方向去轉型有著一定關係,但最主要的還是某國政治幹預市場,產品做得再好也無法打破政策的壁壘。

結論:能生在主權國家真的是一種幸福。


小兄弟是90後吧?70/80後如果接觸半導體的應該聽說過一大波半導體巨頭,不過都湮沒在時代大潮中了。

日本曾經的半導體巨頭:NEC,松下,日立,富士通。。80年代都擁有如日中天的半導體事業部,80年代中的Intel差點被日本人幹掉了,好在及時從DRAM轉型到CPU。

在TSMC之前,和很多美國公司一樣,大夥兒也都有自己的晶圓廠。

就算現在也到處可以看到日本巨頭們的遺跡。瑞薩還在汽車電子不說老大,老二大概還排得上,Murata還是高端passive的老大。

半導體材料和半導體製造設備,日本廠商還是佔著小半壁江山呢。


你說得這些是終端產品,日本現在是搞中上游半導體產業。

這樣搞主要是當年日本半導體太強,美國受不了了。半導體產業這麼大一塊蛋糕,不能你一個人都喫了。這種高科技,高利潤產業都被日本喫了,美國還搞個毛。又因為日本是戰敗國,在國際政治經濟上美國還是老大。所以日本和美國達成協議,半導體蛋糕,美國喫下游終端和各種軟體,日本喫上游材料,設備和各種硬體。至此,井水不犯河水,發揮各自優勢。日本強在基礎材料,美國設計創新。


出現過,走錯路,涼了。

三十年前全球前十半導體廠商有六個是日本公司,全球前三是NEC、東芝、日立,被日本包攬;剩下的三菱、松下、富士通、三洋、索尼也都是排得上號的大佬。

但是這些當時的巨頭後來全都涼涼了,市場被新興企業瓜分了。

日本那些巨頭涼涼的直接原因各有不同:

DRAM行業是被美國制裁之後輸給了三星、海力士為代表的韓國企業。

CPU行業敗給了X86和後來的ARM。

射頻和專用集成電路行業還有些競爭力,但是市場太小撐不起巨頭了。

我的看法是前期日本半導體企業最主要還是敗在財閥習氣上,一個個都喜歡上下游全部自家產品整合。什麼DRAM、CPU、RF、DSP、ASIC全部自己做,從設計到製造,從晶元到終端全是自家產品。

這種策略在90年代到00年代前中期遭到了全面失敗,不光是日本企業,美國的摩托羅拉、IBM和國家半導體這些巨頭影響力也大大衰落了,取而代之的是Intel、臺積電、鎂光、高通以及前些年的三星這些有明顯業務側重點的企業。

後來日本半導體行業不是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多次的行業整合就是他們解決問題的嘗試。可是整合產物裡面,爾必達徹底失敗、東芝半導體被迫賣身拯救母公司、瑞薩雖然混得還不錯可是體量上已經不再個巨頭了。

這些失敗純粹就是當時日本企業的競爭力已經嚴重下降了。爾必達生產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又被整合之後的內部矛盾拖累,面對韓國企業毫無競爭力。東芝被母公司財務造假和巨額赤字拖累。瑞薩在幾年的嘗試之後選擇放棄了主流消費市場去守汽車電子的一畝三分地。


因為你只瞭解民用極少數領域,比如大家都知道cpu,誰會關注電容是哪裡生產的?比如知道高鐵,但IGBT器件是什麼誰關心?還有上游產業,比如為啥日本對韓國半導體制裁,三星頂不住?也許頭沒有那麼巨,但有一堆大頭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