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說:中國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兩種方法。

其一,是任其跋扈,一點也不管,罵人固可,打人亦無不可,在門內或門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網的蜘蛛一般,立刻毫無能力。

其二,是終日給以冷遇或呵斥,使他畏葸退縮,彷彿一個奴才,一個傀儡,然而父母卻美其名曰『聽話』,自以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放他到外面來,則如暫出樊籠的小禽,他絕不會飛鳴,

前段時間我接到了一個高中同學的電話,她說在我所在的城市出差,想見我一面,我說好啊。

這個同學在高中和我同桌一年,印象里,她低著頭走路,話不多。從同學那裡聽說,因為成績不好,她經常被媽媽暴打。有次成績沒考好,她媽更是趕到學校,拿了一個木頭棍子,當頭就是一棒,好在她媽媽很快被幾個老師拉住,這才免了皮肉之苦。

這麼多年,偶爾在同學群里,依稀了解她的狀態,再次見到,卻彷彿老了許多。

她說她離婚了,因為不自信,總是擔心老公沾花惹草,吵架更是家長便飯;女兒也不乖,一不聽話動手打孩子,因為從小的教育告訴她,這是管教孩子最有效的方式。

最終,老公說忍無可忍,提出了離婚,女兒也歸了男方。

曾經她也是天真、可愛的孩子,因為從小活在父母的「打罵」教育下,卻也最終活成了她最痛恨的人,將這種愚蠢的教育方式施加在下一代孩子身上。

她既是一個「打罵」的受害者,也是一個「打罵」的傳遞者。

俗話說:「棍棒下出孝子」,真的是這樣嗎?

陳喬恩就曾在一期節目中說過,自己是在媽媽的打罵中長大的,隨時會有扇耳光的危險,還曾被媽媽用一捆枯枝打到渾身是血,很長一段時間活在恐懼當中。

這種打罵你認為可取嗎?

然而,研究表明,打孩子卻是一個最愚蠢、最無能的行為。

2

那為什麼家長們還要樂此不疲的打罵孩子呢?

1)研究表明,2-6歲的孩子被打罵,是因為調皮搗蛋。

孩子把洗衣粉倒進了魚缸;

把毛巾放在馬桶里洗;

拿水杯里的熱水去澆花;

穿著漂亮鞋子去踩泥坑;

把手機扔進了水裡……

諸如此類的事情,相信很多家長都經歷過,孩子們的這些「罪行」簡直就是「罄竹難書」,可孩子真的很無辜。

因為這一個階段,就是他們開始對探索階段,所以常常會做一些讓家長們覺得是「錯」的事,在孩子們的心裡,沒有錯與對,他只是想親自去嘗試一下。

其實,這種嘗試,有助於孩子的動手能力和探索能力,家長們千萬不要過多指責孩子。

[圖片]

2)6歲以後,被打罵是因為不好好學習。

身邊很多家長,都在孩子上了小學以後,開始感慨,以前從來不動手的,現在一天不打,就上房揭瓦。

網上流行的那一段:「不做作業,母慈子孝;一做作業,雞飛狗跳」。可見家長們對孩子的學習很是敏感。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急不得,更打不得。

「童話大王」鄭淵潔,他筆下那麼多生動的角色,陪伴了一代少年兒童的成長。

可他學生時代,並非是一個「聽話」的孩子,曾被老師開除。後來,他的爸爸鄭洪升便在家教他。著名主持人孟非,在上學那會,數學成績一塌糊塗,是班上有名的「搗蛋王」。但是他們卻是人生的贏家。

所以,家長要明白,學習是為了讓孩子更好,卻不是唯一的標尺。而且,正確和耐心的引導,遠要比打罵有效果。

退一萬步說,孩子成績不好,最多就是不成材,但是,你的打罵卻會讓他不成「人」。

3)打罵孩子最簡單的理由——孩子不聽話

很多家長打罵孩子,理由很簡單,就是因為孩子不聽話。在家長們的眼裡,覺得自己吃的鹽比孩子吃的飯都要多,他們決策的事情肯定是有道理的,正確的,可孩子偏偏不買賬。

說不通是吧,好了,一頓揍,孩子不說話了,默認了家長們的話,世界都安靜了。

孩子在四五個月以後,就有了自己的思想意識。他們會拒絕喝奶,餓了臭了都會哭,而且隨著年齡增長,「自我」意識會越來越強烈,他們會有自己的一套理論,做事的理由和風格,這也就是家長們所謂的,越長大越難管。

作家紀伯倫說:「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藉助你來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存在,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也有自己要走的路,所以家長們不能以自己的思想去綁架他們。

3

——中國式的「打罵」,是最low的一種教育方式。它的殺傷力很大,會造成嚴重的後果。

1.生理上的創傷

家長一般動手,會藉助身邊的工具,棍子,尺子或者是別的什麼,都會對孩子造成皮肉之苦。

甘肅省一個四歲的小男孩,因為被爸爸用棍子打孩屁股,腎臟收到了損傷,家裡花了好幾萬,才治好這個「打」帶來的「病」。

有一次,和一個家長聊天,他說自己的兒子常挨打,還標榜什麼男孩子就得時不時「鬆鬆皮」,不然不知道天高地厚。

看著他身旁話語不多的孩子,真心覺得心疼。這「鬆鬆皮」的方式,真的要不得。

2.心靈上的創傷

孩子們的神經系統很脆弱,粗暴的打罵方式,都會使孩子精神高度緊張、恐懼、甚至引發心裡障礙。

1)逆反心理

有一些孩子,被打罵後不是聽話,而是越來越「犟」,什麼事都喜歡跟父母作對。

為什麼打罵都不聽,因為這是孩子的一種無聲的「反抗方式」,出現這種情況,家長們一定要引起注意,很多問題少年,都是由此產生的。

2)遺棄感

在打罵孩子的過程中,有的家長口無遮攔,會說一些狠話-----「不要你了」「把你送給警察」……

這些恐嚇的話語,對讓孩子在心理上有傷害,變得膽小。

3)暴力傾向

經常被打罵的孩子,也會選擇同樣的方式,去對待身邊的人。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孩子的模仿力是很強的。

一般愛打人的孩子,一定是被打了,知道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別人屈服,才會去動手打人!

4)仇恨心理

很多家長,都會覺得孩子是自己生養的,怎麼打罵都沒有關係。這樣的想法也是錯誤的,孩子三歲以後,對父母的依賴開始減少,打罵就會讓孩子在感情上和父母疏遠,嚴重的話,還會產生仇恨心理。

4

打罵實在是一個不可取的教育方式,不打不罵教孩子才是正解!

我們經常會說教育孩子要——正面管教。

正正面管教是一種既不懲罰也不嬌縱的管教孩子的方法……孩子只有在一種和善而堅定的氣氛中,才能培養出自律、責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學會使他們受益終身的社會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學業成績……如何運用正面管教方法使孩子獲得這種能力?

[圖片]

建議家長們,在遇見這種情況的時候,不妨嘗試以下幾點:

1、打罵孩子之前,先疏散一下自己的情緒

孩子犯了錯,你很生氣,可以暫時改變一下自己的注意力,吃一個水果,或者是走到陽台上,去看一看外面的風景,或者是給自己一個規定,每一次打孩子之前數個數。

這個方法,一般會舒緩一下家長們當時激動的情緒,讓自己冷靜去面對孩子的錯誤,不至於動手打罵孩子。

2、給孩子時間去解釋

從來沒有無緣無故的錯,孩子做任何一件事,也是有他的理由。盡量讓他們說出自己這樣做的原因,這樣更有助於管教和改變孩子不好的習慣和行為。


要給孩子有邊界的愛,所謂有邊界的愛是什麼呢?這就又回到我們之前說過很多次的,也是我致力於推廣給每一位家庭的管教方式:正面管教。

溫和而堅定的去管教我們的孩子,並且讓他們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後果。

溫和是指規範孩子時的態度,對待幼兒期的兒童,即使是去規範他們的行為,也要讓孩子感受到被愛。

要知道,我們的目標是讓孩子去做正確的事,而非讓他們受到傷害。

堅定是說要堅持原則,要前後一致,以身作則。具體操作可以簡單地總結為以下四個步驟:

Step1. 認可和理解孩子的情緒。(溫和)這是最為重要的一點,先讓孩子產生信任和共情,而不是一上來就指責孩子。

Step2. 陳述不能這麼做的理由。(堅定)不要認為孩子不懂,所以覺得沒必要跟他說。要像與成人溝通一樣與孩子溝通。

Step3. 給孩子幾個選擇。(溫和)讓對方做選擇題,這是成人世界也適用的溝通技巧。

Step4. 鼓勵孩子做出正確的決定,同時承擔自己選擇的結果。(堅定)讓孩子對自己的選擇負責,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和責任感。

正面管教能夠很好的培養孩子的自律性,因為在正面管教中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培養有自尊心的孩子,當一個人的自尊水平變高時自律水平也會隨之提高。


謝邀~

我們應該明白:壞脾氣的小孩,其實是我們親手養出來的!

先看這樣兩個故事:

NO.1焦慮的媽媽養出焦慮的小孩

我家是男寶,3歲半,已經入園了,脾氣不好,總愛生氣。有什麼不會了,或者玩具車壞了,就會把車扔掉了。我怎麼問,他也不說,也不動。最後自己生氣時間長了,哇地一聲就哭了。

怎麼哄也不好,只有自己哭夠了,才好了。整體就是怎麼著都不容易順心的樣子。好像還不如小時候聽話了。寫作業的時候,寫錯了就用橡皮擦去擦,擦著擦著自己就生氣了。我該怎麼辦?

了解之後我發現,這是一位非常焦慮的媽媽。自己的脾氣就不好,對孩子要求非常嚴格,從來不會用溫柔點兒的方式對孩子,要麼黑,要麼白,釘是釘鉚是鉚。就像一個嚴格的教導主任,一直在孩子身邊告訴孩子,你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一件小事兒沒做好,這位媽媽就著急得不行,必須要在孩子耳朵邊上立刻告訴孩子,如何做更好。

事實上,媽媽說了那麼多,操心了那麼多,不過是在滿足自己的控制欲,消化自己的焦慮情緒。而媽媽的嚴格訓練,無處不在的訓導,讓孩子有較少的自我探索空間。

長此以往,孩子的自信和自尊會更低,更不容易相信自己能夠做好一件事情,情緒更容易低落。加上叛逆期的緣故,孩子希望感受到自己力量的意願,和媽媽所製造的壓抑的現實不斷發生著衝突。孩子不懂得該如何表達,只能被動映射出媽媽的焦慮情緒。

因此,這樣的媽媽應該降低對孩子的要求。另外,要接納孩子的情緒,不能僅僅為了滿足自己控制的慾望。要停止這樣的話語:媽媽希望你怎樣,媽媽需要你怎樣。可以反過來詢問孩子:你能告訴媽媽你是怎麼想的嗎?


NO.2暴躁的爸爸養出暴躁的孩子

我兒子前幾天剛過的四周歲生日。今天又因為一點小事兒發脾氣摔玩具,之後零件找不到大哭。然後孩子他爸揍了他。我也在他爸動手之前這樣跟孩子溝通過,告訴他任性的話可以選擇摔玩具,但必須要承擔摔玩具的後果。

可是,每次都是這樣,說了跟白說一樣。最後的結局都會是,孩子爸動手收拾他,下一次,他又玩具照摔。孩子爸我也管不了,孩子也管不住,如何是好?

很明顯,這位暴躁的孩子,有一位暴躁的父親。孩子情緒不好的時候只是摔玩具,而他爸爸則是使用暴力打人。正因為爸爸不懂得理性表達,給孩子做了壞的榜樣,孩子對待玩具的方式,不過是模仿爸爸而已。

我最後給這位媽媽的建議是,對於孩子爸爸,不要指責,而是講明白利害關係。對於孩子,不要糾結於他的行為,而是去關注孩子行為背後的感受和需求。孩子行為的改變,往往是父母態度改變的副產品


關於怎樣正面管教孩子?

父母最需要做的就是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做一個正能量的人

好的情緒可以養出快樂的孩子,而壞的情緒足可以毀掉一個孩子

扔掉這幾種垃圾,生活會越來越好~


【讀點兒故事】

?國外有個流傳已久的教育手段,能在不打不罵、不吼不叫、家長心平氣和的情況下,把不守規矩的孩子管教好。

是什麼方法這麼神奇?這裡有段全程教科書式的示範,我們可以看看。

這個案例提到這個小男孩的家庭,女主人在一年前去世了。爸爸在管教孩子方面有些力不從心。

有一天社工老師來家裡,要跟家裡的3個成員(爸爸和2個兒子)談些事情的時候,大兒子不配合,完全不聽。

這個社工老師意識到要教爸爸給孩子立規矩,於是現場示範起來:

但是顯然這個孩子不願意配合。

老師告知爸爸如何執行Time Out的流程,並向孩子解說罰站的原因。

爸爸對這懲罰孩子也表現出了不適應,但他知道這麼做是對的。

事實證明這個方法還是很湊效的,兒子認真地向老師道歉。最終兩人達成和解。

這個規則叫Time out,對孩子來說也是非常簡單、容易理解的。

《小豬的反醒時間》就是這樣一個關於「計時隔離」的故事。

小豬闖禍了,媽媽讓小豬進到一個房間里,自我反省,時間是5分鐘。

小豬會委屈得哭嗎?會害怕得發抖嗎?會在房間里靜靜地反思自己錯在哪裡了嗎?

小豬拿起桌子上的畫筆,趴在地上,畫了一個大大的圈,他要做什麼?

媽媽給小豬的的反省時間是5分鐘。沒想到,小豬利用這短短的5分鐘,已經坐上自己畫的宇宙飛船,在太空遨遊了一圈了。

5分鐘結束之後,正好回到屋子裡,痛痛快快地結束反省時間,繼續出去玩啦。

媽媽始終沒有在畫面中出現,只有畫外音,在充當小鬧鐘,做「倒計時」的工作。

在大人的眼裡,孩子在這5分鐘的獨自反省時間裡,會好好地反思自己,然後吸取教訓,下次不再犯同樣的錯誤,只不過媽媽萬萬沒有想到,小豬利用這5分鐘,做了一次酣暢淋漓的幻想遊戲,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打發了這一段無聊時光。

【學點兒心理學】

在小豬的Time Out時,它竟然進行了一場精彩的「太空之旅」。

這就是孩子的「假想遊戲」。

年幼孩子的想像力主要體現在他的假想遊戲中,假想遊戲越複雜,說明他們的想像力越豐富。通過這些遊戲,幫助他們把握周圍的環境與世界。

而假想遊戲還有一個特別重要的作用,就是幫助孩子們宣洩負面情緒,比如憤怒、傷心、無聊,顯然,小豬並不是第一次Time Out,他已經熟悉了這一套「懲罰」的流程,就算屋子裡什麼娛樂設施也沒有,他也能克服「無聊情緒」——帶著小鳥遨遊太空。

孩子們都很煩大人們的各種嘮叨和教導,但是呢,謝天謝地在青春期來臨之前,他們還不會用極端的方式發泄或對抗我們。

不過在幻想的世界裡就不一樣啦!他們能夠挑戰困難,打敗妖怪,能上天,能入海……誇張的幻想釋放了與家人之間不愉快的緊張,最終回到現實。

小豬是真的在地板上畫上了一艘飛船嗎?當然沒有啦!因為書中結尾我們能看到地板上乾乾淨淨的。

所以這只是它的想像。當媽媽的計時結束,說,「現在你可以出來了」,小豬也迅速地結束了自己的太空遨遊,順利地回到了地球。在這裡,幻想為現實世界找到了一個合理的出口和連接點,讓孩子們可以自由出入。

【掌握點兒方法】

Time Out,是歐美國家常用到的家庭教育大法,也被翻譯為「計時隔離法」、 「暫停法」、「隔離反省法」。

Time Out源自比賽中的「暫停」,是歐美社會中最為流行的紀律養成方式,也是目前大多數兒科醫生和發展心理學研究人員比較推崇的模式之一。

它主要被建議用在2-5歲的孩子管教中,在孩子做出了「不能接受」的行為時,暫時將孩子從當時環境中隔離出來。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孩子暫時的脫離快樂的娛樂時間,冷靜一下思考自己的錯誤,從而實現懲戒。

美國有研究表明,「Time-out」對於減少兒童的發怒、不適宜的社會行為,如尖叫、攻擊以及不適宜的言語表現等是行之有效的。

Time Out的具體規則是這樣的:

1、提前定規則。家長需要和孩子一起制定Time Out的相關規則,比如「出現了哪些行為是需要被懲罰的,用什麼方法懲罰,懲罰多長時間。」

讓孩子參與規則的制定,更利於他對於規則的遵守,也不會因為無法預期如何被懲罰而產生恐懼心理。但如果孩子的行為是為了爭取更多自主權,孩子想自己嘗試某件事情而父母拒絕的時候, Time-out反而會激起孩子的強烈抵抗。

2、選擇 「隔絕娛樂」的場地。這是Time Out的核心,盡量選擇一個讓他不能接觸玩具或者他喜歡的東西的地點,如果是在家中,可以選擇一個安靜無聊的角落,既沒有電視,也沒有玩具,但是可以在爸爸媽媽的視線可及範圍之內。如果場地有限,也可以是一把椅子,作為「安靜椅」。

椅子上寫著:「現在,請想想你自己的行為。不過別忘了,我愛你。」就算孩子因為不良行為被限制行動,也不忘提醒他自己仍是被愛的。這讓孩子有時間冷靜思考,也不會因大人的脾氣感到恐懼。

3、一歲一分鐘。既然是「限時隔離」,那麼,需要隔離多長時間呢?通常的建議是「一歲一分鐘」,也就是年齡和時間應該成正比,低幼年齡段的小朋友不需要也不應該用太久的Time Out,隨著年齡的增長,Time Out的使用時間也可以延長。

家長計時:對孩子來說2分鐘、5分鐘是毫無意義的辭彙,因此家長需要協助他計時。就像故事中小豬的媽媽,會給他做「倒計時」,提醒他「還有4分鐘……還有2分鐘」。或者像上圖中的「安靜椅」,靠背上安裝了一個小小的計時器。

4、有個「完美收尾」。隔離的時間結束之後,我們還需要和孩子一起進行回顧,同時給孩子一個緊緊的擁抱,撫摸撫摸後背。一是可以重申規則,了解這次被懲罰的原因,加深記憶;

二是讓孩子明白,家長並不是不愛他,只是做了錯的事情必須接受一點懲罰;如果結束的時候孩子情緒仍然消極,那麼家長還可以幫助孩子儘快地排解負面情緒,和孩子共情並且討論事情,讓他儘快回到快樂的情緒之中。

不能讓Time Out成為走過場,覺得靜坐幾分鐘,就可以一筆勾銷。

這個方法中需要注意地方:

1)Time Out 要建立在情感環境積極基礎之上,如果家庭本身就缺乏關注、溫暖和親子互動,那Time Out既不會合理,也而不會有效。

2)孩子的先天氣質類型有區別,比如過於活潑倔強的孩子,柔和的time-out或許無濟於事;敏感內斂的孩子,可能更需要的是溫柔的鼓勵。

Time Out不是完美的方法,也不會是最好的,但我們可以理解、參考,然後創造出最適合自己的育兒管教模式。

3)如果孩子的「故意搗亂」或「無理取鬧」是為了獲得更多的關注,父母的任何反應(包括實施time-out)都會讓孩子「得逞」。這時冷處理更有效一些。

4)Time Out不是萬能鑰匙,也有許多專家反對這一做法,比如認為這種做法會破壞安全感,激發焦慮;還有人覺得這種方法並不適合於3歲以下的孩子,並且會隨著年齡增長很快失效。所以,什麼方法最有效?可能是需要持續跟小娃娃鬥智斗勇才能知道啊。

【做點兒遊戲】

故事討論

在這個故事中,文字是非常少的,但是圖畫中隱藏的信息卻是非常豐富的。所以,在讀完一遍故事之後,我們可以和孩子一邊看圖畫,一邊進行討論,比如,家長可以提出以下問題,供孩子思考——

  1. 小豬是因為什麼而被媽媽懲罰了呢?
  2. 小豬為什麼會想像自己做了一次太空旅行呢?
  3. 小豬乘著宇宙飛船去了哪裡?

設置家中的「冷靜角」

故事讀完了,我們是不是也可以在家中設置一個用於Time Out的「冷靜角」呢?不僅僅是孩子,大人也可以在家中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冷靜角」,這樣既顯公平,而且要發脾氣的時候過去蹲一蹲,誰都別來打擾,是不是還能落個清靜。

step1:「冷靜角」放哪裡

「冷靜角」究竟選擇在哪裡,每個家庭成員可以自行選擇,比如:媽媽——廚房;爸爸——衛生間或書房;孩子——陽台;每個人可以在自己的冷靜角里放一兩個道具,絕對不是玩具、遊戲機之類的,但可以是個發泄工具,比如可以揉捏的沙包、軟球,然後還可以稍稍布置一下。

step2:確定「冷靜角」的使用規則什麼時候需要去「冷靜角」呢?這個規則最好也是全家人一起討論確定下來,包括在冷靜角里呆的時間。

step3:分享「冷靜」期間的活動在「冷靜角」里呆著的時候,你會做些什麼呢?可能大家的自娛自樂都不一樣,比如做做深呼吸,思考一個近期沒想明白的問題,構思一個故事,背幾個單詞,或者是像故事中的小豬那樣,做一次頭腦假想遊戲。

不過,我們可以在每次的「冷靜」期結束之後,把這些行動記錄下來,給其他人分享哦!

step4:收官流程「冷靜」之後,我們還需要一個完美的收官——給對方一個擁抱、和對方說說自己的反思結果,都是不錯的選擇。

做一把「冷靜椅」我們也可以像前面所說的那樣,在家裡準備一把「冷靜椅子」,除了用現成的椅子之外,我們還可以拿其他的材料DIY,畫上自己喜歡的創意圖案,寫上自己想說的話。

這可能是犯錯誤也不配坐好看的椅子的意思

如果更有創意和動手能力,還可以用紙箱或其他材料做成「冷靜房子」、「冷靜帳篷」哦!


剛好幼兒園老師推薦了這本書,看了一半,書中提出了正面管教的意義,就是既不懲罰也不嬌縱,和善而堅定的解決問題。


管教兒女好比栽花種樹。栽種植物的人必須翻土、澆水、施肥,也要除蟲、除草。植物成長期間,也許還要不時修剪枝葉,免得植物長歪。要植物長得好,牽涉到的工作確實很多。類似地,養育兒女牽涉到很多不同方面,有時也包括施行管教。管教就像修剪枝葉,能儘早糾正孩子的錯誤傾向,防止孩子走歪路。可是,正如修剪植物必須有技巧,否則可能會令植物枯萎,管教兒女也必須運用適當的技巧,並懷著愛心去施行。

有效的管教的三個特點:(1)以愛為本;(2)合情合理;(3)說到做到。

管教要以愛為本

有智慧的父母絕對不會用殘忍的方式施行管教。他們也不會不斷地批評他們的孩子,用刻薄的話責罵、嘲諷人,或用其他「如刀刺人」的話傷害對方的感情。(箴言12:18)

有時候孩子所做的事,也許令你覺得忍無可忍。但要記得,在盛怒之下懲罰孩子,很容易會罰得太重、太多,並造成反效果。再說,在盛怒下懲罰孩子其實不算管教,只是失去自製的表現。相反,如果你能保持克制,而且在管教孩子時,讓孩子感受到你對他的愛,你施行的管教就會收到更好的效果。

管教要合情合理

每當他的孩子不聽話,一個父親都會反覆地問他自己:「他是第一次這樣做,還是常常這樣做呢?他是不是累了,或者身體不舒服呢?他的行為是不是顯示了其他的問題?」他又說:「有一個方法可以幫助我對事情有正確的看法,不致反應過激,那就是想想自己小時候是怎麼樣的。」

你對孩子的要求必須合乎現實,但也不要縱容錯誤的行為和態度。施行管教時,要考慮孩子的情況和能力限度。這樣,你的管教就能做到合情合理、輕重適中。

管教要說到做到

父母的管教首尾一貫,孩子才會有安全感。如果你心情好就放鬆標準,心情不好就管得很嚴,孩子就會感到沮喪和無所適從。

耶穌說:「你們的話,是就該說『是』,不是就該說『不是』」。這個原則也適用於管教孩子。(馬太福音5:37)如果你打算向孩子發出「最後通牒」,警告他要是繼續不聽話就會受到某種懲罰,就要在說之前先想清楚你是否真的做得到。一旦說了出來,就要說到做到。

父母之間必須有良好的溝通,管教孩子的方法才會一致。上面提到的丈夫說:「有時候,孩子希望我讓他們做某件事,我答應了以後,才知道妻子已經告訴孩子不可以,那時我就會改變自己的決定,支持妻子的決定。」如果在某些事上,夫妻有不同的意見,最好是私下商量,設法達成共識。

管教是必須的

如果你管教孩子以愛為本,合情合理,並且說到做到,你的管教就一定會有成效。你的孩子很可能會成為一個成熟、可靠,處事平衡合理的人。正如聖經說:「要?教孩子走?該?走?的?路,就算?他?老?了?也?不?會?偏離?正道。」(箴言22:6)

聖經說,管教要……

  1. 以愛為本:施行管教時必須懷著愛心而不是怒氣,這樣的管教才會有效。你特別生氣的時候,先不要教訓孩子,等冷靜下來後再這樣做。
  2. 合情合理:要考慮各種可能影響到孩子的因素,包括孩子的能力限度。
  3. 說到做到:如果你告訴孩子他不聽話會受到某種懲罰,就要貫徹執行。


「正面管教」作為一個動詞,從字面意義上說,無論如何「正面」,「管教」一詞把孩子放在了「被管教」的位置,和「教育」的目標差之千里。

反之,「正面管教」作為一個名詞,特指家庭教育的一個體系,來自於美國,positive discipline,基於阿德勒心理學,它的內涵卻完全不同。「正面管教」的核心理念包括尊重,平等,鼓勵,和善與堅定並行,理解兒童行為背後的信念,從錯誤中學習,關注教育的長期目標,等。了解更多,可參考《正面管教》書籍,或者課程。


孩子不需要管教,管教一詞,就顯示了父母認為自己是高高在上的,這樣和孩子處不好關係。如果想教育好孩子,最重要的是尊重他,和他做朋友,像對待朋友那樣對待他。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