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類來看:

烘焙,缺乏環境溫度和濕度數據,因為每個博主和讀者所處的微環境不同。

炒菜,缺乏菜品在鍋里溫度數據,因為每個博主和讀者的爐灶設備有區別。

食材選擇,肉類一般不說品種和等級,蔬菜同一品種大小差異可能很大,例如一塊豬肉,脂肪含量不同,出來的菜品就會有差異,當然這個也看烹調手法;一個洋蔥、一個番茄,菜市場里一個攤攤上,十個番茄就有兩三種大小。

越簡單的做法,所需要的經驗可能要求更高,炒菜、煎炸,這類是對時間、溫度把控要求很高的菜品,涼拌菜對調味把控的精準度要求很高,如果經驗不足,很難復刻。即使有充足的數據,還需要製作者有足夠的耐心,因為每個環節都是細節,但細節錯了,結果也就錯了。

況且,食材狀態不同,即使數據充足了,也不代表出來的成品一定就合理,土豆的澱粉含量、洋蔥的辛辣程度、番茄的酸甜度、雞蛋的含水量、豆角的軟硬度等等。

你的調味品也有影響,醬油的鮮度有差異,鹽的鹹度有差異,醋的酸度有差異,而且除了鹽和白糖,其他調味品還有香氣結構,差異就更多了,同一個分量得出來的結果也千差萬別。

畢竟,風味=味道+氣味+口感,好不好吃,最少有三個維度。

相對而言,食譜的選擇也很重要,盡量找燜燒燉煮的菜品,在鍋中所需時間比較長的,因為耗時長,相對來說可調整空間比較大,但還是要注意流程和細節。

最後當然是博主的選擇也很重要了…有的人看似專業,實際只是在作秀(我沒說作秀不好,只是定位和業態不同,沒有高低優劣)),因為這類博主普遍認為符合自己定位的粉絲是 windowshopping 的比較多,好看、安撫人心就好,實用什麼的不重要,只是剛好不是這種博主粉絲群的你,剛好看到了,信了,而已。

最後,建議有烹飪愛好的朋友多做、多看、多學、多想,這是個技術活兒,「勤」字當先。


我看過幾個美食視頻 ,不知道題主說得詳細是有多詳細。

一般做一個比較複雜的東西,是有很多坑的,而且這些坑都在細節;

文字版的教程好處是如果夠詳細,作者能夠把重點或坑給著重標出來,供你反覆閱讀、仔細閱讀;並且不怕重點多,反正都在那裡,你時時刻刻看就好了;而視頻里再怎麼強調,等你看過一遍之後,你能記住有多少時間點需要反覆看呢?

不過這不是關鍵啦~

關鍵是什麼呢?有二:

一、教程不能很好地覆蓋到不同新手的需要和不足點

不少工序或注意事項是熟練才能避開的,或許我認為這個沒必要說的東西,到你那裡就需要強調下或者教一下;

比如簡單的雞蛋和液化黃油混合,雞蛋要恢復到室溫才行,有多少教程會強調這點呢?如果不恢復到室溫,那麼液化黃油碰到涼雞蛋液,瞬間凝固,就廢了。。。

這種點很難滿足所有人,所以經常會碰到教程里沒有提到的坑,需要自己來填;

二、 熟練問題

對於沒有上手過的菜來說,熟練度為0的時候,很難做什麼像什麼,比如重乳酪蛋糕的翻拌,新手再怎麼仔細,也沒有做上10次之後來的效果好;

所以,多做吧,有些坑是要自己趟的,第一次要認真做,同時要有足夠的耐心才行~


為啥你看了這麼多愛情電影,還是沒有對象?

心裡沒點數嗎?


做飯經驗和火候的問題,不能一直用一種火,每到一步火候不一樣,所以出來的菜就不一樣^_^


食材品質、廚具、個人經驗、用量、火候大小、刀功等等等等,這些因素有一個出現偏差都會影響成菜的質量,而且說實話,我覺得相當一部分美食博主水平都不怎麼樣,成菜好看可能有濾鏡的功勞。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