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寫出來太淺顯,自己猜好像又猜不準……

原來是我寫不好?……


不用寫出來,主要用文字和表情表現,這樣可以留給讀者猜測瞎想,甚至可以去刻意放一些煙霧彈讓讀者以為誰誰是反派,視情況而定,有時候也可以心理活動寫清楚一點作為旁白解說某件事情。

類似冷笑,訕笑,瞪大眼睛,不用特別描寫也能大概感受出人物的心理,而作為旁白就是。

某某某大駭。

龍傲天龍象般若功早已臻至圓滿,一拳一腳都是萬斤巨力,主角卻能與之近身肉搏不落下風……

這就是配角的心理活動,簡單解說一下戰鬥,還能表現出主角的厲害。

還有,某某某冷笑,這個遺迹內遍布機關,光是入口就布下了十倍重力……巴拉巴拉的,這種心理活動說明一些主角不知道的事情,還可以起到打臉的效果。

煙霧彈就是。。唔。

龍傲天歇斯里底的咆哮,面目顯得有些猙獰。

「我就是背叛怎麼了,良禽擇木而棲,你們廢物還不許我另謀出路?哈哈哈,廢物廢物!」

主角不可置信的看著龍傲天,怒吼道。

巴拉巴拉……

這個時候龍傲天你並沒有寫心理活動,你既可以寫龍傲天是真的背叛,也可以寫龍傲天是形式所迫不得已而為之的演戲,主角也沒寫心理活動,你可以寫主角知道陪著一塊演戲,也可以寫主角不知道以為龍傲天真的背叛而無比憤怒悲傷。

大概就是這樣吧,我的理解。


這是兩種寫法。也可以有第三種,介於兩者之間。

我以前也在糾結這個問題,但是發現寫心理有寫心理的好處,能夠讓讀者更了解人物,缺點是讀者被牽著走,或者有些想法他不認同,會帶來反感。

而寫人物行動表現心理,能夠讓讀者把握主動權,缺點是有可能達不到你想要的效果,你必須提點一下,深入一下。

特別是對於一些寫懸疑的,心理必不可少,因為你得推動,甚至主動引導讀者往你想要他去想的地方思考,你必須把握主動權,牽著讀者走,最後再來個出其不意,如果你讓他自己想,除非筆力很強,不然他容易跑偏,到時候反轉很有可能達不到效果。

所以這都是看你文章的,你想要達到一種怎樣的效果,就有不同的寫法,而並不是說哪種好,哪種壞。


還是取決於你對小說整體架構的把控。

小說一般分兩種,劇情引導型和人物引導型。前者多見於短篇小說,後者多見於長篇小說。

前者的思路是:起因……經過……結果……,人物的作用一般是被「安排的明明白白」,主角不管是小明還是小剛似乎都無傷大雅。

後者的思路是:某某遇到了一個問題,依照他以往的性格,一般會說……做……想……。在這過程中又出現了什麼事,他又怎麼說……做……想……。這種故事裡,主角不同會改變故事的走向。

當然這種分類法並不是一成不變、非黑即白的。通常來說以劇情引導的短篇小說塑造的人物形象中,由於絕大多數事情發生在主角身上,形象最豐滿的會是主角,其他人只會一筆帶過或者被模糊的描寫一下。而在絕大多數中長篇里,各個角色之間個性都很鮮明,但劇情就沒必要刻意追求精巧和經濟。

回到答主的問題上來,題主糾結的是心理描寫的多寡。因此取決於題主究竟打算寫那一種類型的小說。底下的絕大多數答主都在勸題主不需要寫得那麼細,盡量用側面描寫。這可能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電影和動畫的影響,把一切心理活動都外在化了。

倒不是說這種寫法不好,但是這樣的「電影化敘事」一定程度上會消解很多文字獨有的美。比如懸疑小說里,可能一場調查案件的警務會議裡面,各個與會者都會各懷鬼胎,內心獨白和他們實際說出的話語的對比會成為亮點。但倘若改編為電視劇/電影,就勢必要在開會前插入不少畫面和對白,改變表現的方式。

同時,即便是短篇小說,也普遍存在大量心理描寫。很多時候主角身邊一個小小的外在事物變化,都可能進而引起主角的劇烈心理變動,再反過來推動情節的繼續發展。歐美20世紀中葉的不少小說就是這樣的,絕大多數的小說內容花在主角豐富的心理活動上。(後來的《追憶似水年華》把這種豐富的心理活動發展成了意識流寫法)

最後,寫了這麼多,求個贊不過分吧?


個人以為,心理描寫還是以側面描寫的方式多一些比較好

直接表達說實話感覺太直白了

側面描寫可以寫神態,動作,表示心理

比如說,嘴角微微上揚,臉色發黑,發綠,陰晴不定,緊握雙拳有些顫抖,默了默之類的,好多這樣的詞,雖然你不說,但是讀者可以從這些詞裡面感受到角色的情緒,體會到其心理變化。


個人心理描寫,我覺得不能太多了。更多的應該是通過行為把心裡想的給表現出來,或者是用語言面部表情什麼的,就把他想要表現的把這個人物的心理狀態給表現出來,然後作者就會知道你想要表現的大概是怎麼樣的感情之類的,然後再加以適當的把人物心理描寫寫出來,就恰好的那種。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