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到華為,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會是智能手機、會是「4000萬三攝」,一部分對於行業了解更深的讀者可能會知道華為在電信基礎設施、在雲計算方面更是實力非凡…

然而,就在2018年即將結束的時候,華為再一次給市場砸下了一枚「重磅炸彈」:這就是首次正式公布的華為AIoT戰略。

首次公布AIoT戰略,華為有備而來

什麼叫做「AIoT」?其實這就是「AI(人工智慧)」與「IoT(物聯網)」的一個複合概念。而對於華為來說,「AIoT」也正好概括了華為在未來萬物互聯時代最核心的兩大競爭力。

在AI方面,華為擁有開放的HiAI生態體系,可以充分兼容於Caffe/Tensorflow/Android NN等行業主流AI演算法,在語音、人臉、圖像、視頻、OCR、用戶畫像等多種應用場景上都已經有成熟的解決方案。而在AI的運行載體上,華為HiAI同時支持雲端AI演算法與端測AI處理:前者可以為諸多不具備強運算能力的智能家居產品「注入」智慧,而後者其實大家更加熟悉:沒錯,那就是多達4000萬台的,內置了海思麒麟970/980晶元的華為高端手機。

事實上,儘管華為直到今天才第一次「官宣」AIoT戰略,但是華為HiAI平台此前已經有了多年的技術積累。迄今為止,HiAI平台已經擁有超過1000家合作夥伴、45萬名以上的合作開發者,支持識別1500種以上的智能場景而在它的背後,則是華為全球13個研究所的通力合作…

而在IoT方面,華為提出了「1個主入口+8個輔入口」的概念,即智能手機作為主入口,平板、電腦、車機、電視、音箱、耳機、VR設備、可穿戴設備作為輔助。有意思的是,華為不僅強調了其智能手機龐大用戶群體的市場潛力,布局全球的地域優勢,甚至還首次「劇透」了AIoT戰略在汽車領域的布局:據悉,當前已經有多達15個汽車品牌與華為達成了IoT合作,這應該出乎了許多許多人的意料。

終於,華為也拿出了自家的IoT模組

對於許許多多品質出眾,但以往並未「觸網」的家居消費電子品牌來說,AIoT到底難在哪?答案其實很簡單:聯網。

一方面,許多普通家庭的網路狀況並不理想,特別是家庭路由器不具備大規模的帶機能力,一旦接入的智慧設備太多,網路就很容易發生擁堵;另一方面來說,許多輕量級智能設備需要靠聯網來實現功能聯動、實現AI場景,但是一些設備本身的聯網操作過於繁瑣、聯網性能不穩定,反而迫使用戶放棄了體驗智慧家庭的機會。

針對第一點,華為在今天正式推出了專為自家IoT生態設計的WS5200增強版路由器。它改用了華為自主品牌的雙核800MHz CPU並增設5GHz頻段的雙放大器設計,相比前代產品性能和信號表現都有所增強。但更重要的是,通過後續升級,華為WS5200增強版路由器能夠開啟專用於IoT連接的通道,巧妙地避免了手機、PC等大流量設備與智慧家電「搶道」的情況,讓家庭IoT網路更穩定、更高效。

與此同時,針對智慧設備廠商對於簡單設計、簡單連接的需求,華為也終於在今天正式拿出了自家的HiLink WIFi模組。從現場公布的信息來看,初期將會有三種版本的模組面向開發者提供,它們最大的特徵便是支持華為私有的HiLink連接協議,在和華為IoT體系內的手機、網關、路由器等產品配對時可以實現自動連接,大大改善用戶體驗。除此之外,HiLink WIFi模組內置華為LiteOS嵌入系統,主打輕量化應用和簡單開發,而最低不到10元的價格,更是博得了全場的驚呼和掌聲。

生態如何做?有「方舟」護航

眾所周知,對於任何一個IoT體系來說,決定成敗的最重要因素永遠都是「朋友」的多少。華為的AIoT戰略立足於自家的高端智能手機產品,在潛在用戶數量和國際化的市場開拓上擁有先決優勢。但華為如何吸引更多的廠商加入自家生態呢?

前面講到的AI能力、IoT技術、廉價易用的WiFi模塊固然已經具備十分的競爭力,但參考業界同行的成功案例,華為顯然還需要一個更接地氣、更能方便給合作夥伴進行研發賦能的手段。

而這,就是今天正式剪綵的華為方舟實驗室的職責所在了。

作為全球現存最大的消費電子IoT實驗室,華為方舟實驗室佔地近1000平米,配備了多個擬真的創新應用場景,並擁有當前最先進的各類測試儀器。在這裡,華為的外觀設計、聯網技術將和夥伴們的生態產品實現深度融合,保證最終的「全場景智能生態」體驗的連貫與出色。

在今日的發布會上,720全效空氣凈化器、海雀AI全景攝像頭、豪恩智能家庭套裝、匯泰龍智能指紋鎖四款華為智選生態新品登場亮相。它們就是首批在華為方舟實驗室中誕生的生態新品。而在這些第三方產品中,我們看到了來自海思的晶元解決方案、看到了華為供應商的助力,看到了和華為消費電子產品深度契合的外觀設計,還看到了華為AI技術、華為HiLink聯網體系的加成。

客觀來說,華為在消費電子IoT方面起步得比國內的同行們的確要晚了一些,但當松下廚衛、西門子能源管理、飛利浦水健康、美的電器、歐普照明…當這些大家耳熟能詳的智能設備高管們齊聚在華為IoT生態的大旗下時,個中所蘊含的競爭力已然是不言自明。


老闆採訪時才說過…我們有100多名化學家…

化學家!

我們有條產品線叫網路能源產品線…

連化學領域都有涉及,何況樓主提的幾個硬體,通信領域?

智能硬體已經有產品化的了,比如智能手錶,腕帶,還有車載的一些物聯網設備。

2012實驗室里還有很多預研團隊孵化新產品,

對了,最近我們發現成立了一個新實驗室名字叫藍精靈實驗室

大家調侃說這個部門的任務是打敗格格巫…

真實情況這就是搞機器人研究的…


看「涉足」怎麼定義。華為有marketing,這幫人什麼都關心。還有預研部門,那是高級技術人員待的部門,預研一切。
肯定會涉及,因為這些都與通信有關。但涉足到什麼程度,就不得而知了。再說了,這些領域也都沒有太成熟的產品定義~

之前有看到信息:任教主已經有接觸國內物聯網相關企業的創始人。

華為可能已經在2012實驗室開始預研了,應該只會做其中某一個環節。真正開始做的話只會是企業市場(單說物聯網),以內部孵化方式開始嘗試,等市場起來後再大規模投入。

—————更新圖片——————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